第 78 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天幕没有在阳关停留太久,地图的变化仍在继续,众人的视线紧紧凝在天幕上,屏住呼吸、睁大眼睛,生怕错过一丝一毫的精彩。

    羌笛声起,那随风传来的呜咽曲调,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到了那个遥远的边塞之中。

    “《杨柳枝》。”

    李白来了精神断言道。

    这首曲子李白并不陌生。

    《杨柳枝》本于隋曲《柳枝》,是一首民间因隋炀帝□□而作的乐府曲。

    羌笛,《杨柳枝》,这两个元素叠加在一起……

    未等天幕将诗句打出,李白大概已经猜到了接下来这首是何人所作的诗了。

    除了王季凌的凉州词,怕是别无他想。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片广袤无垠的土地,黄河波浪滔滔汹涌澎湃,犹如一条丝带迤逦直直飞上云端。

    而在黄河之下——

    惟山与城!

    山之多,千万里连绵不绝。

    山之高,高达万仞不足奇。

    与此同时的大唐向来端庄持稳的长孙皇后却忍不住频频回首。在她的身旁,有个人此刻正痴痴地,饱含深情地望着天幕。

    那个眼神……如果不是知道他的看的是天幕。长孙皇后真要有点怀疑人生了。

    与长孙氏差点陷入了自我怀疑不同,李世民分外享受这种孤危的氛围。

    是的,孤危。

    山愈高,城愈小。

    山愈多,城愈孤。

    “城”与“山”对比是那样强烈。以至于这塞上的孤城是如何的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便充分展露了出来。

    孤是孤独,危是危机。

    这是一种奇妙又熟悉的感受,起码对于李世民而言确是如此。他不惧孤独,但为危机的到来感到不由自主的兴奋。

    那是连毛孔都叫嚣着舒张开来的感觉。

    李世民享受这种感觉。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又是一位唐朝的诗人。

    “这唐朝的诗还真是还真是不一样。”

    刘彻心折不已,不由语带感慨道。

    戍守边疆苦吗?

    苦。

    然而从阳关到玉门关,都不是单纯的哀戚悲歌,反而给人的感觉是苦而不怨,悲而不伤。

    比如何须怨。

    何须两字就用的很好,这点刘彻十分欣赏。

    正当刘彻暗暗欣赏之际,天幕又开始了一番新的变换。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皑皑雪山,粼粼湖面,阴云翻涌而起。

    墨色将至。

    与之鲜明形成对比的是将士们坚毅的眼神。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汉

    “好!”

    刘彻抚掌,难耐自己激动的心情。

    “若是大家都有这样的决心,何愁楼兰不破,何愁匈奴不灭!”

    刘彻感慨连连。

    对于刘彻的如此反应卫青并不意外。

    楼兰国很小,只有五百七十户,但却是当道要冲,中原和匈奴若想跨国,都要途经此处。

    然而楼兰这地方首鼠两端,多次罔顾大汉信任,莫说陛下看不顺眼,满朝文武也已经暗暗记恨许久了。

    一个小国,若不是因为地理位置实在重要……卫青不齿于楼兰这种行径。

    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祸莫大焉。

    这让他不由默默想到《左传》里的这句话。

    春秋时郑国入侵蔡国,俘虏了蔡国司马公子燮,在所有人都高兴的时候只有子产不随声附和,言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是大祸,因为楚国人前来讨伐,郑国会顺从,顺从了楚国,顺从楚国,晋国的军队必然来到。晋、楚两国进攻郑国,从今以后郑国至少四五年内不得安宁。

    在卫青看来,楼兰的行为与当年的郑国别无二致,最终的结果也必定是自取灭亡。

    事实也正是如此,郑国后来不得安宁,而楼兰呢,被大汉和匈奴吊着锤,作一次死,就会被双方中的某一方打得接近灭国一次,楼兰王换的那叫一个勤。

    大唐

    谢邀,麻了。

    大唐赢麻了。

    李世民老怀欣慰,与座的几位心腹爱将有的甚至都差点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潮澎湃。

    他也不例外。

    这一刻,李世民对自家大唐的军队悄然带上了自豪滤镜,他们大唐,只有他们大唐,连他人以为戍守边疆的凄苦都能写成豪迈壮阔!

    嗯……等到今年进行殿试的时候,就拿它们当成考题吧。

    李世民打定了主意,再把这几首诗好好宣传一番。

    其实考题也只是一次宣传而已,gwy考试aka现代科举考试在这一点明显做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等等现已成为当代科举考试大作文常用分论点套路,闭着眼睛都能写,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诗句的印象与理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