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对于这汉王朱高煦的囚禁问题,老朱不做评价。

    随便吧,都可以,爱咋咋地。

    他精准提炼出自己关心的内容:"这黎利,不就是后面把宣宗打到议和的人吗?原来永乐16年就在搞事了?咋滴,这件事你没有解决掉?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朱棣千言万语,只有一声叹息。

    谁能知道,在自己朝廷的跳梁小丑,到了后来,竟成了气候了呢?

    便如那瓦剌一般啊。

    【靖难起兵的那帮功臣将军里,是有不少人,想让朱高煦当皇帝,淇国公丘福甚至直接进言过。

    一起扛过刀、一起挨过枪。朱高煦神勇、朱棣自己又是不正常即位,打破宗法制,呼吁非嫡长子继承,军人要求一个偏向武功的皇帝的想法,倒也不是不能理解。】

    丘福。

    老朱在回忆这个人:"那不是朱棣你的前军主帅吗?"

    他冷哼一声:“飘了吧,国本之事,也是一个将军敢于掺合的吗?”

    说话之间,老朱的目光,不禁扫向在场的四个将军。

    四个将军连忙用最诚恳最忠厚的目光,回看老朱,齐声说:

    “国本之事,咱们这些武夫懂得什么,自然是陛下一言决之!”

    老朱满意了,又转出一个笑脸来,亲热热说:"咱自然是知道,你们都是识大体的!"

    将军们唯唯笑着,心中想道:

    这不是废话吗,不识大体的,不都被你送下去了吗。

    但他们还是有一丁点的羡慕的。

    这丘福,也不知道在那永乐朝,是多么的快活安全,竟敢就此掉全家脑袋的事情畅所欲言,真是……真是物以稀为贵啊!

    【朱棣自己也犹豫,登基了也不立刻立太子。

    有则广为流传的名言,说朱棣后来和何福对峙时,鼓励朱高煦:“勉之,世子多疾”。

    它最早出自《姜氏秘史》,朱棣摸着儿子背说:“儿当再战,吾力疲矣,世子多疾,天下若定,以尔为太子。"于是高煦殊死战,竟败诸军。】

    朱棣和朱元璋听到这里,不禁目瞪口呆。

    朱元

    璋脱口而出:“怪不得丘福如此胆大妄为,原来,是你带的好头,你不会还当众说了这句话吧!”

    【可信度是需要打问号的,作者正德朝进士,江西人,里面也是偏向建文帝的记载。

    其塑造的朱棣,是一个穷途未路需要卖太子之位来收买儿子的形象。而竖庸(这里的功劳也给了他),则是吃亏在这种不择手段下才败的。

    别的不说,这朱高煦救朱棣又不止这一回,前面危险的事情也多了去,何必到了靖难都快结束,南京近在眼前,胜利在望时再打这种鸡血?】

    朱棣松了一口气,暗暗擦擦自己的冷汗。

    还好,还好。

    "既然是可能,那就不存在!"他理直气壮,"儿子怎么可能说这种话!

    【较为客观的朱棣考量是出自他本人的实录这两段。

    1、永乐元年4月,周王上表请封太子。朱棣回答他,弟啊,之前朝臣们也提议了,我没应。太子虽仁厚,智识未充,“行业未广”。还得再教教,学有所成再立也不晚啦。

    2、永乐元年10月,朱棣说:舜长于民间,躬亲稼穑,尧都要test之。我现在命朱高炽在北平亲自处理庶务,就是想让他知道你们当臣子的有多难。

    我以前在凤阳民间事无所不知,后来又去塞外和士兵同甘共苦。不亲身经历,只从书上吸取前人教训,终归隔了一层纱。

    再一年,永乐2年4月,册立皇太子。】

    朱棣听到这里,不禁拍案:"这就是我的想法!这和我现在的想法,也完全不谋而合啊!爸爸,你看,这就是对的,你教育我们的方式,就是对的!"

    老朱被这么一说,也是脸露欣容:"自然,咱的教育方式,还有什么可挑剔之处吗?"

    他说完之后,本是志得意满地扫视周围一圈。

    而后———

    烧纸的朱允炆。

    瘫坐在椅子上的朱棢。

    就等着他夸的朱樉。

    老朱:“……”

    【总体来看,这波属于鸡娃观念有差。朱高炽以前是按着燕王世子的规格培养的,和未来的一国皇帝肯定不能同日而语。

    且靖难期间守北平

    ,身旁一直有“女诸生”之称的徐皇后看护,事事可以请教之,朱棣现在想让他学会独立行走。

    给他一年,先在北平试试看吧!

    就,以我们现代人的观念,这做法不要太正确。古人云,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

    只有深入基层,才会贴近最广大的群众。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执掌一国最高权柄的人,若是连群众心里想什么都不知道,就无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也是不可能治得好国家的。】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朱元璋不禁念出了这句话,“不错,不错!”

    他说完不错,却觉得,这个"不错",竟无法妥帖地形容这句话。

    于是,立刻又改为:

    “好哇,好哇,说出了很好的道理!”

    他说完这句话,便立刻看向杨士奇与蹇义。

    希望这两个文人,能用些文采斐然的诗句文章,来赞美赞美这句如同圣人言语般动听的句子。

    然而两位文人,却一副极其严肃的样子。

    杨士奇没有注意到老朱的视线便罢,他到底刚刚从德安过来,还没有在朝堂上学会"伴君如伴虎”。但一向沉稳谨慎的蹇义,竟也没有收到老朱的信号。

    他们都在研究那句:

    “无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他们听得恍惚,也说得恍惚。

    “为何皇帝,竟要代表最广大人群众的利益?”

    “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另一种说法吗?”

    “不,不是,这两句怎可混为一谈?”

    “皇帝、人民、人民、皇帝…”

    老朱发现了,这两个文臣,是指望不上了!

    他的注意力,也勉强从调查发言那句挪开,转而来到下一句。

    如果说,调查发言那句话,是让朱元璋一听,便感觉"大道至简"的话,那么这下一句,也是让朱元璋一听,便感觉五脏六腑,齐齐一震。

    身为封建皇帝,他比谁都敏感。

    敏感到一听这句,便回忆起了,他们曾在这后辈的视频里,从蛛丝马迹之中,解读出来的一些讯息……

    未来,君权没落。

    人民,才是最重要的……吗?

    【BTW,朱棣等统治阶级不具备这样的政治觉悟,他只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浅层的领会到,成功是他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

    嗯,他也不喜欢朱高炽胖。这个心态,每个老爸老妈都是相似的,你胖你妈也要嘴你。】

    “统治阶级。”朱棣也呢喃。

    刚才的那一段话,何止对老朱产生了冲击啊!

    “前面说过,”朱元璋不愧是朱元璋,就算是面对这样颠覆性的语句,他也能够在短短时间内,从震撼中走出来,转而冷静分析,"人无法背叛自己的阶级。如果我们被归位统治阶级,那百姓就是被统治阶级,那么我们这个统治阶级,怎么可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父亲。”朱棣说,“那兔朝的名字…”

    只用这么说半句话,就够了。

    老朱、朱棣、乃至当时在场的一些皇子,都想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

    老朱的舌头,都打起了颤来: "难、难道,那所谓的共和,甚至不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是与百姓……共治天下?”

    “世界人民大团结,”朱棣口舌干燥,“天下大同,是这么个大同法吗?”

    “哐当”一声响。

    是杨士奇与蹇义,正踉跄退步,撞到了那灵堂供桌,叫上面供着的瓜果,齐齐一跳。

    这分析。这言语。

    便是最激进的文人,也无法接受啊!

    “可是百姓,”杨士奇,“百姓又知道些什么呢!”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蹇义也激动地重复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此时两个文人的眼珠,竟有些转不动了,一根根血丝,呼吸之间,便自眼上浮现出来。

    【并不是所有人能理解这份考量的。

    国本,一国之本,不立太子就容易党争,二儿子就有机会上位,大家就会想要政治投机。

    谁让你也是篡位得来的?上行下效,机会更大了。

    朱高煦本人就是这么想的。

    朱棣册立太子后,给朱

    高煦规划的是就封云南。

    云南很妙啊,新平定不久,虽有沐国公常年镇守,但沐英沐春挺厉害,沐晟实在有点拉。

    旁边麓川王朝虎视眈眈,它还没被王骥打怕,没被指着金沙江上的石表威胁“石烂江枯,你才能渡过来”。

    分配一个武力强悍的亲王去,有利于明朝西南边疆的稳定。】

    一直没有戏份的朱樉寂寞了。

    他说到底,懒得管什么人民,什么皇帝,反正不是说了吗?人是不能背叛自己阶级的,老爹和老四又不是疯了,还能让他不当亲王咋滴?

    嗯,老四是有可能的!

    不过更有可能的是,他在那之前就被人毒死了。

    他觉得,大家还是关心关心眼下的事情吧,那霸气豪言的王骥,虽然挺威风,但关他什么事呢:“爹,后辈说沐晟有点拉,这沐晟,你不是挺喜欢的吗?”

    沐晟是沐英的次子。

    正沉浸在“人民”中的老朱一个激灵:“这小子,怎么,竟敢不上进?”

    朱棣大半心神也飘忽着,勉强解释了句:"他毕竟只是次子,也不知道自己大哥沐春,会那么早死啊,还需要他来扛起云南。"

    【奈何父亲的苦心,朱高煦不想懂。

    为国守疆辛劳多年,就算功高又如何?他父亲燕王功劳不高吗?老爸一死,人走茶凉,都TM是虚的。

    只有父爱才是真的。

    我不去就藩,老爸你爱我,你舍不得我的,我要呆在你身边,你眼前,刷亲子互动爱心值。

    爱溢出了,我就上位了。计划通√】

    老朱和朱棣,一时之间,都感到十分尴尬。

    最后,老朱评价:“他果然类你。”

    朱棣慌忙解释:“此子不类我啊!我的爱,是通过我帮爹您守边疆,靠武功换来的啊!真正对父母的爱,是为父母分忧,才不是天天跟在爹你身前讨好卖乖啊!”

    朱允炆友善建议:“那四叔,您再去边疆守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