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诗】杜甫春望(2/2)
“看来是首写景颂德的小诗。”杨贵妃揉着丝帕点评:“这景象看上去倒是与长安无异。”
李隆基没有说话,但他的内心却认同了贵妃的说法。
可惜视频上好景不长,几秒后,一阵响亮的马蹄声盖过了笛声,随即是刀戟碰撞和流矢飞射的声音。画面的左下角出现一群穿着盔甲的士兵,他们粗俗地撞开城门,随即宫阙倒塌、硝烟四起,盛世和平的景象骤然变得残破萧瑟。
马蹄远去,笛声变得哀怨。一个深沉嘶哑的男声缓缓响起: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一个头发半花的男人背对着屏幕推开了窗,窗外是萧瑟的城阙。
茂盛的草叶无人清理,很快就盖过了断壁残垣,各色春花如期绽放,枝头春鸟也鸣个不停。春色如旧,繁华不再。男人举起手臂,以袖拭泪。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画面快速掠过数座布局不一的城池,城中却都是残砖破瓦的凄凉场景。视频的最后,画面再次回到男人身后。男人合上窗户,将明媚春光和满目疮痍一并挡在外面。他叹了口气,转身的同时,簪子却从发髻滑落。
哀戚的笛声配着沧桑的男音,再加上碎瓦颓垣的场景,给人带来无与伦比的强烈冲击。尽管隔着数个时空,无数帝王却在此刻同时长叹。
公元1141年,绍兴十一年,正在和秦桧闲聊的宋高宗赵构突然停下了话头。诗歌朗诵声渐止,赵构的脸色却越发难看。半晌,他朝秦桧瞥了一眼,意有所指:“还是安宁日子好。”
秦桧闻弦而知雅意,奉承道:“官家仁慈,见不得生灵涂炭。这仗打得越久,
百姓就越苦,还是以和为贵,休养生息为好。”
赵构点了点头,总算露出一丝笑意:
“是极,还是你懂朕的用心良苦。爱卿刚才说到哪里了,解去岳飞兵权?”
……
看完这水幕视频,李隆基也颇多感慨。
“哀民生之多艰。”
李隆基长叹一声,伸手将贵妃拥入怀中。杨玉环如同他盛世王朝的一个隐晦象征,只要贵妃在怀,李隆基就永不会错过那歌舞升平的好春光。
看那水幕中那群奔散的妇人,杨玉环嘴角的笑意也不由淡去,就仿佛有一片柳叶的阴影不偏不倚地落在脸上,那逃亡的凄惨景象令她也颇感不适。三郎的感慨在耳畔响起,杨玉环正准备开口应和,高力士却一反常态地突兀插嘴。
“圣人!老奴想起来了,杜子美单名就是一个甫字!”
“杜子美?”
“就是前些天给您献三大礼赋的那个杜子美。您还夸他文章写得好,让他去集贤院待制待命呢!”
李隆基自然没有遗漏刚才月兮对杜甫的称谓,他饶有兴致地挑眉:“诗、圣……名头倒是响亮,去把他喊来,让朕仔细瞧瞧。”
月兮所讲的“杜甫”既已找到,说明水幕所言不虚。加上他们在这儿站了快半炷香的时间,月兮并无伤人之举,反而用诗作和图画警醒自己,看上去倒是一片好意。
“大吉,大吉!这是神仙妃子在启迪圣人啊!”安禄山察言观色之术修炼得极妙,一见李隆基面色舒缓,立刻招呼着侍从去搬瓜果桌椅。
高力士见风转舵的本事也不比安禄山差,眼见圣人来了兴致,他立刻将刚才的“邪祟”“妖孽”抛之脑后,笑眯眯地上前恭喜:“圣人,这是神迹啊!想必是圣人励精图治,功绩感动上苍,这才降下福祉,为圣人引荐人才。”
“圣人不愧是真龙天子!”安禄山蹭到了李隆基面前,扯着他黄袍衣袖笑嘻嘻道:“且让禄儿蹭蹭圣人的龙气吧!”
一时之间,水潭边奉承声不断,李隆基龙颜大悦。
【众所周知,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又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常被人提到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应。看
完《春望》视频,这里就先简单介绍一下杜甫的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安史之乱”初期。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叛军攻入长安,玄宗西逃入蜀。据《新唐书》载,叛军“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繁华的长安顿时沦为一片废墟。同年7月,玄宗退位,肃宗于灵武即位。8月,杜甫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被押解到陷落后的长安。在此地,他写下了这首忠君恋阙的千古名作。】
“公元?《新唐书》?安史之乱?”陌生的词汇让人难以理解,但月兮所说之凄惨景象却让人不忍耳闻,尤其是那句“玄宗西逃入蜀”和“玄宗退位”,让身为皇帝的李隆基感到由衷的愤慨:
“这玄宗是谁?怎可弃国都而逃?简直无能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