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爱国诗】辛弃疾(2/2)
"莫不是真有取名玄学?"
刘彻随口一言,还真有几个臣子被他忽悠到了,他们竟然开始认真考虑要不要给自家的小儿郎换个冠军侯的同款名字。有人蹭到卫青身边打听霍去病的取名由来,想找当初那个给冠军侯取名的“大神”看看自家儿孙的姓名吉凶。
"这是陛下赐的名。”卫青哭笑不得: “诸位不如问问陛下。"
刘彻下巴高抬,得意洋洋。霍去病的名字的确是他取的,整个取名流程从某种程度上说甚至充满着玄学色彩。
以前他生了场大病,霍去病的母亲卫少儿抱着他进宫探望妹妹卫子夫。不知为何,婴儿霍去病突然哭闹,正好把昏睡的刘彻惊出了一身冷汗。冷汗一发,刘彻身体顿时舒畅,竟然就此痊愈!他不由十分高兴,当即给这孩子赐名为‘去病’.…
刘彻暗自感慨,自豪无比:果然是自己取的名字吉利啊,就连后世取同款名的少年郎都
格外英武过人!
与汉朝众臣想法类似的人不在少数,1140年的山东历城,辛赞的小院子早就被围得水泄不通。
孩子满月时各家都要办满月酒,因此不少邻居知道了辛赞给他的孙儿取名为辛弃疾,再对应天幕上所讲的时间和地点,众人早就知道了这位未来的少年英雄就住在自家隔壁。
这一年出生的孩子不算少,好多人抱着自家孩子来找辛赞取名,最好来个辛弃疾的同款。
辛赞一边绞尽脑汁给面前的一排小婴儿取名,一边哭笑不得地看着自家孙儿的襁褓在众位邻居的怀里传递:还在襁褓中吮手指的小婴儿像是突然变成了能带来好运的锦鲤,邻居们甭管生娃没生娃,大家都想抱抱辛弃疾沾点南宋传奇的运气。
“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此乃神人也。”张宪好不容易才从震惊中回过神,他敬佩地望着身边猜中结果的岳飞,摸着脑袋试探: "将军,你说我要不要也改个名?"
“什么?”
"从霍去病和辛弃疾的名字里各摘一个字,改成‘张去疾’或者‘张弃病’?将军你觉得哪个更适合我?”张宪皱眉思索,模样看上去竟然十分认真。
"为什么改名?”岳飞诧异地望着自己的副将,严肃道: “去病之名乃武帝所赐,弃疾之名乃长辈所选。你改名是何缘故?"
"将军靠着辛弃疾的名字就判定他能成事,这叫我如何不眼红?”张宪有些幽怨:"连将军都拒绝不了‘弃疾’,我怎么能拒绝得了?"
说着说着,张宪忍不住咽了口唾沫,显然十分心动:“将军你看啊,大汉传奇和南宋传奇,两人都是千里奔袭、以少胜多,若我改个名,说不定也能成个传奇呢!"
岳飞:....
“将军,你说话啊。”张宪被岳飞盯得毛骨悚然。
“我刚才笃信辛弃疾能胜,不是因为他的名字。”岳飞有种想捏眉心的冲动,他深吸一口气,缓缓解释: “辛弃疾虽一腔怒火,但他并非莽撞行事,而是谋定后动。”
"你没发现他去路和来路都择山路而行?他自幼生活在山东,遍历当地山川河流,想必对那里的地形非常熟悉。我看天幕的地图,济州东南有峄山,山势连绵,便于隐藏,这对于摆脱金兵
极为有利,可见辛弃疾行事深谋远虑,胆大心细!"
"此外,辛弃疾抓完张安国,可他并没有急着撤退,而是在济州军营里纵横来回。若是旁的人来看,必定会以为这是辛弃疾少年脾气,得意忘形,其实不然。"
"济州军营里的汉人军士大多曾是耿京部下,他们虽然跟着张安国投降金国,但仅仅归顺了几日,又与金兵住在同个大营,定然人心不齐。辛弃疾纵马来回,实则是在动摇汉军军心——你没发现他撤退时,还有近万名士兵跟随在他身后?"
张宪目瞪口呆: “竟然如此?!”
旁人只看到表面,好似只是少年郎靠着一时冲动侥幸取胜。但如岳飞等人,却看到了辛弃疾这颗璞玉之彩: "有如此能人南归,实属我大宋之幸!"
【辛弃疾以五十骑在五万敌军中轻松缚其主帅,犹如古史中赞叹的“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襄取物”,在当时和后世都被誉为传奇。生擒张安国后,他一路渴不暇饮,饥不暇食,渡河南归,直奔建康。张安国最终被公开处斩,大快人心。】
【辛弃疾这一次机智勇敢的行动,在南宋广为传颂,引起极大轰动。当时的大学问家、《容斋随笔》作者洪迈,专门为辛弃疾作《稼轩记》,对他的这段传奇大书特书。】
【他写道: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狡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这段话的意思非常简单:张安国背叛国家,辛弃疾赤手空拳率领五十骑将他从五万人中捆绑回来,好像撬开岩石逮住狡兔般轻而易举。他束马衔枚,辗转从淮西南下,一天一夜粒米未进。其声势雄壮慷慨,不仅让怯懦的人感到鼓舞,就连皇帝赵构都对他也赞叹不已。】
【这是辛弃疾一生最骄傲和欣慰的事情。在南归后,他常常回忆起当年抗金杀虏的壮举,对自己年轻时的英雄壮举充满自豪:“追念景物无穷,叹年少胸襟,忒煞英雄”。 (《金菊对芙蓉·重阳》)"当年众鸟看孤鹗。意飘然横空直把,曹吞刘攫。"(《贺新郎·韩仲止判院山中见访,席上用前韵》)】
【在辛弃疾的晚年,他被免去所有官职,闲赋在家。一日有客来访,两人慷慨将地谈论建功立业。想起青年时的英雄壮举,辛弃疾当即
挥笔写下《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一词。】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妃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这首词完整描写了辛弃疾在1161年的所有经历:抗金起义时,他高举义旗,率领上万人与金兵奋战;活捉张安国后,他一路与敌人周旋对抗,还同金朝猛将徒单思碌激烈战斗.…每每回味起往日的峥嵘岁月,辛弃疾永远都会为之血脉贲张。】
「金地·五国城」
屋里没有点蜡烛,赵桓看不太清,但这是柔嘉的要求。
柔嘉本就是半盲,她对赵桓说,烛光太过刺眼,晃得她眼睛生疼,请求阿爹熄了那些火烛。赵桓不是个会照顾他人想法的人,但他这次却破天荒地痛快答应。这不仅是因为柔嘉为他带来了密信内容,更是因为在烛光下,与他对坐的女儿那双眼睛实在诡异得恐怖,尤其是直勾勾看着他的时候,赵桓总觉得自己脊背发凉。
赵桓不想看到柔嘉的双眼,所以他当即示意屋内的侍女们去剪掉火烛。火烛一灭,屋内顿时光线昏暗。所有的亮光来自于半开的窗户,那是众人为了看天幕特意留下的口子,只是北地的天气实在不好,刚才窗外还是灿烂晴日,此刻却风起云涌,天色莫名阴沉。
"唉!"宋钦宗赵桓重重叹气。
在所有汉人都为辛弃疾感到欢欣鼓舞之时,赵桓却相当反常地眉头紧锁。他望着天幕上辛弃疾的眼神极为恐怖,不像是在看抗金英雄,倒像是在看杀父仇人。
“阿爹为何叹气?”柔嘉端坐桌前,她的面容隐匿在阴影里,看不清表情,但声音却是一如既往的温柔平和。
“还不是因为辛弃疾!”赵桓暴躁地低吼: “那阳痿的废物到底走了什么狗屎运,有岳飞韩世忠不说,这几十年后竟然还能弄到个天生将才的辛弃疾!"
赵桓望着天幕上辛弃疾意气风发的面容,越想越恨,越想越气,眉目逐渐扭曲: “赵构……赵构!凭什么朕在这里受苦受难,你却能在南地享福!真是老天不开眼,你这个昏君就该去死,凭什么能有岳飞,凭什么能有辛弃疾……"
r />
可要如何灭亡南宋?
——想要灭亡南宋,首先就要助金人解决那些难缠的将领。
根据信里内容所述,岳飞正在和完颜兀术开战,恐怕短时间内死不了。赵桓只能帮助金人换个将领下手……比如,换个还在襁褓中的将领下手!
"1140年初夏,辛弃疾出生于金人占领下的山东济南……金人占领下的山东………"
赵桓回忆着天幕所言,他的眼神逐渐阴沉。像是做出了什么决定,赵桓突然起身走到窗前,盯着辛弃疾的面容诡异地惋叹: “可惜,可惜……这辛弃疾为何不能早生个几十年?倘若他是朕的将军,朕必定会……"
“李宰相不好吗?”柔嘉平静地打断了赵桓。
李纲不好吗?李若水不好吗?那些为北宋战死,誓死护卫钦宗尊严的将领不好吗?就算让岳飞和辛弃疾都早生几十年,难道在他赵桓的领导下,他们能有机会一展身手吗?赵桓!你真的认为自己做的比赵构好吗?
柔嘉很少忤逆赵桓。赵桓一愣,像是意识到了什么,突然回头打量柔嘉:
柔嘉穿着一身隆重得有些过分的宫裙,甚至还佩着─条华贵显目的霞帔。在北宋,霞帔是一种命妇礼服,只有身份高贵的女性在极为特殊的场合才能佩戴。柔嘉身上这的这条霞帔是她母后朱氏的遗物,她一直将它珍藏箱底,今日怎么会.......
赵桓的目光不由在那条血红的霞帔上多停了一会儿:“你今日怎么打扮成这个样子?“
柔嘉摸了摸胸前的霞帔,这条霞帔是朱皇后从汴京带过来的,也曾是北宋繁华的证明。织纹细密、颜色艳丽,这条独一无二的霞帔曾代表了一个女人最尊贵的身份。
“柔嘉有些想阿娘了......阿爹想阿娘吗?”柔嘉抬起手,身后的两个侍女默契地为她取下霞帔。她抚摸着霞帔上的花纹,脸上露出了—丝怀念。
赵桓瞪着女儿,似乎想问她在发生么疯。但在柔嘉那双雾蒙蒙的眼睛望过来时,他却莫名打了个哆嗦。赵桓移开视线,胡乱,应付:“嗯、嗯....…朕也想。”
赵桓很敷衍,他说完就转头望向窗外天幕,决意不再搭理柔嘉。他一边盘算着要如何把辛弃疾“卖个”高价,一边又对赵构的好命嫉妒不已。
柔嘉盯着赵桓的背影沉默了片
刻。她缓缓收回抚摸霞帔的手,挂起—抹冰冷的微笑:“阿爹也想阿娘?那太好了..…”她挥了挥手,像是示意侍女们把母亲的霞帔拿去给赵桓睹物思人。
侍女们对视一眼。
她们捧着华丽的血红锦缎,悄无声息地向着赵桓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