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1 章 字迹(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塞外的疫病果然越发严重起来。

    刚开始只是在附近的几个部落里蔓延,可是由于西域商路的开通,各部落间的交流比以往要多出了数十倍。来来往往的人就将病菌带去了更多地方,根本无法控制。

    原本第一个感染疫病的部落是会遭受群起而攻之的,毕竟都怪他们事先隐瞒,坑了这么多人。

    但后续感染上的人,除却大秦那边迅速反应过来进行了控制和提防之外。别的部落大都选择了和他们一样的处理方式,即瞒下这件事,不对外声张,继续进行贸易往来。

    哪怕秦国边塞对外传递了塞外出现疫病的消息,希望各部落能够尽早防治。这些部落也一个两个都否认自己部落有人染病,为了利益继续装作若无其事。

    闹到后面,还真就成了法不责众。新感染的部落除了跟着一起缄默之外,没有其他选择。

    这种时候仿佛只有拉所有人下水才是最佳方案。

    反正他们也不是同袍。

    大秦不管他们这些小心思,反正秦国商队出行会自己注意,尽量减少和各部落的接触。

    以前为了安全起见,会在部落里借住歇脚。现在嘛,宁愿在野外露宿,也不会去其他部落的,保不齐哪家就有瘟疫。

    瘟疫这种消息是很难瞒得住的,尤其感染的人多了之后。那些部落自以为可以粉饰太平,可实际上越往后面越没用。

    感染了疫病的部落互相之间默契地保持口风一致,提起都说没这回事,然后心虚地相视一笑。

    可实际上这部分人都是局中人,真正没感染的部落早听到风声躲开了,根本不和他们接触。

    游牧部落最大的优势就是机动性强,这里有瘟疫,那就迁徙跑路。

    左右塞外很多还没建国的小部落本就时长迁徙,今天在明天跑了的都很常见,大家因此没怎么怀疑。

    不仅是健康的部落跑了,甚至连马匪都跑了。

    马匪也是惜命的。

    有疫病的部落随着病菌的毒性增强,自己自顾不暇,只能尽量维持住正常的通商。往外搞事情太勉强了,所以这些半商半匪的部落就消停了。

    纯匪的部落,基本由匈奴人组成。

    匈奴觉得他们可真是太倒霉了,前脚被大秦抢了河套,为了回血不得不去抢商队过日子。而且大秦的商队还不能随便抢,免得引来大军围剿,只能去抢抢戎人。

    结果还没抢多久呢,戎人爆发瘟疫了。

    晦气!

    原本这些西边的匈奴还不是很想跟着东边那群去打东胡,觉得跑那么远去人生地不熟的东北太折腾了。而且种地哪有抢劫来钱快?能不劳而获为什么要自己种地?

    西边很多匈奴部落也不在河套种地,他们就是纯搞抢劫的。抢的大多也是戎人,都是熟手了。

    现在西域的戎人不能随便接触,他们上次抢了一个。战利品没抢到多少,反而把病菌带到了自家部

    落里,倒霉得不行。

    幸好感染上疫病的只是个奴隶,而他们部落因为之前被像丧家之犬一样赶出了河套地区。

    当初走得匆忙,像是牛羊之类的家产,还有奴隶这类没法骑马跟着逃跑的存在,都遗留在了河套没带走,被秦人接手了。

    现在部落里也没剩几个奴隶了,基本都是最近才从附近的戎人部落抢的。

    所以那匈奴直接把奴隶驱赶回了他们自己的老家,算是放归了。然后麻溜地收拾包袱,赶紧跑路。

    东胡是吧?我来了!

    除了往东边去的匈奴部落,就是往西边去的戎人部落。

    没染病的戎人可不会跟着匈奴跑,免得送菜上门。但由于西域商路的存在,直接往正西边跑属于自寻死路,鬼知道那些蠢货会不会把疫病一路传播到西方去。

    因而这些人所谓地往西跑,只是相对秦国来说的西方而已。在秦土的正西边是青藏高原中的西藏区域,那里正好地广人稀,适合躲避瘟疫。

    西藏这边主要活动的是西羌,这也不是一个整体的族群,同样是大大小小不同的羌人部落。

    除却白马羌被秦国吞并成为了四十八郡之一外,其他在高原地区活动的羌人还保持自由身。

    西域的戎人往西羌跑,对他们自己来说应该叫南下。

    嗯,或者说南上?

    其实真正在正儿八经的新疆地区活动的部落目前还没怎么感染瘟疫,瘟疫的蔓延区域在青海这边。

    大秦往西走的商路是先进入青海,再往西北去新疆,接着往西进入中亚的。秦朝的领土目前还没囊括青海,依然在高原之下活动。

    介于青海也是高原,在这里生活的戎人过不下去要往西羌跑,难度倒是不怎么大。他们去了西羌之后想要适应当地的海拔会比中原人容易,否则也不会跑去那边避难了。

    值得一提的是,青海这里有个比较大的势力叫月氏。

    目前的月氏还没发展到后期称霸河西与敦煌、能成为匈奴劲敌的程度,他们还只是戎人中较为强大的一支。

    月氏算是附近部落里反应最聪明的了。

    大部落有大部落的好处,能调动更多的人手做出更好的应对。所以瘟疫很快在月氏中控制了起来,不像别的部落那么严重。

    介于这一点,月氏便没有放弃好不容易找到的栖息地跑路。他们现在驻扎在某个盐湖附近,仗着盐湖里的纯净湖盐和西边做起了卖盐的生意,还挺聪明的。

    靠着盐湖,月氏不需要自己辛苦跑商,只要等商人路过就行了。

    青海这里盐湖很多,月氏目前没能占据全部盐湖,但也占据了数量可观的一部分。附近的部落能在别的地方寻到盐自给自足,不会找月氏买盐,可西方的商人和大秦的商人就不一样了。

    这两边都是路过的,又不定居在青海。他们不可能留在这里慢慢搜寻盐湖,最快的方法莫过于找地头蛇买盐,再带回国内倒个手赚差价。

    尤其是西方,

    他们的钱可太好赚了。

    倒是大秦似乎不怎么上这个当(),月氏怀疑秦人寻到了其他盐湖?()?『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在自己采盐贩售。

    月氏知道海盐和井盐不如湖盐纯净,秦人绝对不可能因为有这两种盐就不买湖盐。湖盐的杂质和苦味可比另外两种少多了,拿回去稍微精炼过滤一下,就能出细盐。

    贵族们能吃上更好的盐,就绝不会委屈自己。

    但秦国商人并不热衷从他们这里买盐回去售卖,显见是有别的纯净盐获取渠道。

    做不了秦国的生意实在遗憾,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月氏还没到能霸占全青海盐湖的地步,和大秦对上实在没什么胜算。

    月氏所料不错。

    秦国确实找到了个不错的盐湖,并且据为己有了。这个盐湖离大秦国土还很近,就在出陇西之后没多远的地方。

    陇西西出一段距离便是青海湖,当地称之为仙湖。青海湖的西南边有个大型盐湖,没有名字,只称盐池。

    也就是后世出名的茶卡盐湖。

    仙湖盐池产出的盐味甘美,颇受陛下和太子的喜爱。且它极易开采,只要揭开十几厘米的盐盖,下面就是天然的结晶盐。

    历史上这个盐湖引起过许多争端。

    陇西兵马以“维护商路安全”为借口,直接驻扎在了附近。因为这里确实是西域商路的沿线,而且距离大秦很近,倒是没怎么遭受怀疑。

    大家都以为秦人是为了保护商队才在家门口陈兵的。

    除非像月氏这样做卖盐生意的,才会四处打听各地的盐如何,寻常部落谁知道海盐和井盐杂质多啊?

    他们内陆的一直吃的湖盐,以为天底下的盐都这样呢。

    那盐湖原本是一个部落占据的,秦人抢了他们的地盘和盐湖,他们也敢怒不敢言。收拾收拾跑去别的地方驻扎了,反正青海盐湖多的是。

    没人觉得这有什么,青海当地的部落自己就会为了抢盐湖打起来,大家都习惯了。

    不过秦人多的是取盐的途径,听闻海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想来秦人应该不稀罕这盐湖吧?

    那部落就是这么想的。

    怀疑秦人抢他们地盘是看这里地理位置不错,又被他们休整过可以直接拿来驻扎。至于后头的盐湖,倒是没太在意。

    因为部落自己都没在意这个,也就没往外头说。月氏的势力范围距离这里有些远,不曾打探到什么消息。

    始皇帝盘算着不管如何,得想法子把这个盐湖纳入大秦国土。别的地区可以作为附属国,这里不成。

    仙湖盐池的产盐量极大,若能派大量人手过去开采,整个大秦吃盐都不成问题了。

    古代人民平均寿命不长,和很多因素都有关系。除却最明显的吃不饱、穿不暖、染病难愈之外,盐也是一个重大的原因。

    底层平民吃的盐杂质很多,对身体极为不利。但人又不能不吃盐,不吃盐没力气,无法维持生活。

    庶民要做很繁重的体力活

    ()    ,盐对他们来讲就不仅仅是维持生活的必需品,也是维持生计的必需品。哪怕吃杂质盐相当于慢性服毒,他们也得吃。

    结果统治阶级搞了个不加赋而国足,在盐价上做文章。赋税是没变了,盐价居高不下,为了吃盐得花很多钱,本质上就是在交税。

    吃不起盐的,那就只能少吃。盐是少吃了,可苦活没少干,身体哪能不透支呢?

    吃得起盐的,也没好到哪里去。毕竟平民百姓吃的可不是细盐,吃多了同样对身体不好。

    总之左右都是为难。

    古人也不傻,尤其是贵族,大家当然知道不够纯净的盐对身体不好。

    否则贵族何必自己追求细盐,盐商又何必把细盐卖上高价?那可不仅仅是因为细盐口味好,光靠口味赚钱。

    始皇帝在问清楚盐池的产量之后就心动了。

    他对太子说道:

    “倘若能叫庶民都吃上白盐,大秦便再不缺男丁了。”

    一方面,可以减少毒盐带来的人口损失。另一方面,可以一定程度上延长庶民的寿命,稳赚不赔。

    以前不能这么干,是因为提纯井盐耗费太大了,庶民是真的吃不起。而且产量也不高,顶多能供应贵族。

    后来的朝代不这么干,有些是统治者无所谓庶民死活,有些是人多不缺男丁。

    但是大秦很缺人!

    扶苏着手画了一张地形图:

    “父亲你看,这一片区域都是山脉和高原,继续往西往北也有山脉屏障。若是后世子孙有出息,自然可以将整个高原纳入囊中。”

    往西吞要一步步吞,先吞了青海,再考虑新疆。高原北端有个祁连山脉,再往北还有沙漠,山脉和沙漠之间只有靠山脚的一片区域可以行动。

    如果掌握青海,那西边的敌人要往秦土打。要么走西藏,要么走这条夹在山脉和沙漠间的道路。

    然而大秦即将驯养匈奴,彼时可以在山脉合适的位置修建关塞,再迁一些匈奴部落在这个必经的要塞上驻扎。

    如此一来,敌人走这条路打过来,就要面临拦路的匈奴,和随时可以从山脉缺口涌出去支援的秦军。

    总不能往北横穿沙漠吧?

    北边可足足有好几片小沙漠呢。

    扶苏划下的这个防守范围恰和明长城类似,明朝的长城西至嘉峪关,嘉峪关就设在祁连山的西端某处。关外不远就是巴丹吉林沙漠,再往东南还有个腾格里沙漠。

    始皇帝细细看过后颔首:

    “确实如此。”

    他提笔在上面标注了一下,准备留给后人。

    当真占领了青海,那肯定是要继续往西修长城的。正如太子所言,长城沿着祁连山修就很合适。

    始皇还道:

    “寻常人难以适应高原气候,得记得在此训练出强悍的军队来。”

    否则中原的兵去征战青藏高原,那简直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想占领西羌等地,就得先培训出不受当

    地地理条件影响的强兵来。

    如今大量戎人往西羌奔逃(),就空出了不少青海之地?()_[()]?『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好些地方都没了部落驻扎。可惜秦国没有余力过去占领,不然出兵剿灭月氏之后,说不定就能把整个青海纳入囊中了。

    始皇略有些惋惜,不过他也知道这样的机会以后肯定还会有的。

    瘟疫之类的东西又不是只出现一次,中原隔三差五就有大疫。大秦只需做好准备,不要再错过下一次机会即可。

    说完青海的戎人,二人换了一张舆图去商讨匈奴的动向。

    之前说过有些西部的匈奴人原本不愿意千里迢迢去打东胡,现在因为怕沾染瘟疫,倒是跑了一堆过去和东部匈奴结盟。

    东部的匈奴听闻西边出现了瘟疫,也是大惊失色。防备了好久,确定过来投奔的匈奴没有感染,这才放心。

    但这件事也变相促使了匈奴提前发动对东胡的进攻。

    因为他们已经聚集到了足够的人手,而且人太多了。再不去抢一抢东胡,日子就要真过不下去了。

    有些匈奴人过来投奔前狠狠心拿走了族里全部的粮食,还说等打下东胡再来接剩下的老弱妇孺去过好日子。

    这话谁信谁是傻子。

    真能打下东胡,就能从东胡抢女人生新的孩子。反正他们现在聚集的匈奴人数多,也不那么缺青壮了,还能等得起下一轮的孩子长成。

    更何况,也不是所有匈奴都把孩子抛下的,被抛弃的更多还是老人和女人。

    这些没有食物也没有依靠的人要是放着不管肯定要饿死,大秦一直关注着匈奴,当然直接就接手了过去。

    老人也便罢了,妇孺是真的很有价值。

    北边的边塞区域有一些匈奴混血的庶民,不太容易讨到媳妇。但因为他们混血的身份,天然亲近中原人,是大秦理想中的取代匈奴部落的人选。

    被匈奴抛弃的女子正适合与他们通婚,大家都是匈奴后裔谁也别嫌弃谁。秦国愿意接纳这些老弱在大秦边境定居,已经算是格外开恩了。

    等下一代的混血孩子出生,培训一番就可以直接去塞外划分草场,各自管辖一片区域。

    还有这段时间收下的孩子,趁着年纪小洗脑一波,也将是非常合适的有生力量。

    除却这些带匈奴血统的人外,其实还有些被抛弃的妇人是以前遭匈奴掳掠的中原女子。

    这些女子大多已经无法归家了,不是时过境迁已经找不到家人,就是回去了也没立身之地。

    燕赵边境倒是没有什么对女子贞节方面的苛刻要求,主要还是生存问题。家里田地本来不多,父母兄弟日子难过,又有自己的小家,哪有功夫多养个人。

    实际上那些女子自己也不乐意继续待在边境,总有一种还会再次遭到掳掠的担忧和惊惧在。

    秦吏便问他们愿不愿意去南边,南边现在正缺人手。

    有些人去了,有些人没去。不论去不去,大秦各地都缺人,她们总不会没有个落脚地的。

    ()    秦吏给她们中不少人立了女户,不愿走的还能进工坊做工养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