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2 章(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然了,门阀政治能如此地空前绝后,司马家的个人努力自然也“功不可没”,属于是一种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叠加,最终诞生的“特色产物”。

    毕竟同样是九品中正制,人曹丕的本意也不是你们东晋那会的,全然看祖上光辉,一股子“我祖宗跟元帝南下的时候,就把我这辈子该干的活都给干了”的调调啊。】

    曹操:啊?

    他一时哑然,沉默着将后世人那句话再在脑中倒了一遍,确认了是自己儿子的名字没错,这才不得不承认那晋朝的政治竟然还学习效仿了他们大魏。

    ——不,这叫扭曲。

    自我纠正了一下“错误”,曹操放空心神,强迫自己从知道的第一时间的恼火中走出来,问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曹丕他本意是什么?”

    如果是好好的选拔人才,那要怎么样才会被晋朝人改成那个模样啊?

    好在天幕确实想探讨一番这个问题。

    【曹丕的九品中正制,或者说九品官人法,其本意是针对魏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做出的一种应时之举。

    汉末三国的战乱,使得人口流动不正常地增加,很多士人因为战争而不得不背井离乡。察举制实施的一大基础,乡闾风评也就因此很难被政府查考,人才也由是难以被挑出。

    所以,一方面为了将品评人物这种世风纳入政府监察的轨道,一方面为了适应士人迁移的新环境,曹丕选择在郡县地方设立了中正官这一职位,重建了人才选拔的标准,也让远离乡土的士人得以有了入仕的渠道。

    他最初的标准,是以家世撰写簿世,也就是让中正官记得审查并记录下这个人的政治背景,然后以士人的品德和才学作为行状,确定品级。

    原则上家世只是作为备案,方便曹丕了解这些被推举上来的人的背景,并不作为定品的标准。

    从这一点来看,史书对其“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胄高卑”

    的评价,也并没有太过荒谬。】

    曹操紧张的心绪稍微平复了下来:

    还好,儿子没有犯糊涂什么的。确实是晋朝扭曲犯下的错。

    他们老曹家没有糊涂蛋!

    —

    孙权啧了啧嘴:“原则上。”

    秉持着自己被子孙恶心到了也不能让别人家好过的理念,他玩味地开始抠字眼:“既然都是原则上了,那么实际上肯定不会如此操作的啦。”

    “毕竟一看背景,诶,全都是熟悉的人呀,那么自然而然就信重起来了不是吗?这家世这一项,不就在旁人眼中越来越重要了吗?”

    周瑜看着他,有些欲言又止:

    可是你自己难道不也是这样?

    “所以至尊以后也不要对循儿胤儿他们宠爱太过了。”

    斟酌了一会言词,想起孙权先前破防的模样,心下到底软了半截,周瑜开口的语气也就称得上和缓。

    “毕竟至尊也不想看见东吴变成晋朝那副模样吧?”

    孙权:……

    有种自己内涵到了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错觉。

    【结果到了曹芳的时候,或者准确说,是当时发动了高平陵政变之后,成功掌握了曹魏大权的司马懿手上,事情发生了转变。】

    曹操:……

    很好。

    也许是前面晋朝的含量并不算少,面对这个最终的结果,曹操只感觉自己竟然都生不出几分意外的情绪,反而平淡地接受了下来。

    不止是司马懿的后人作妖,他本人也逃脱不了干系是吧。

    他很平静地这般想着,脸上的表情都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那他也不用纠结顾惜司马懿本人的才干了。

    【他在州也增设了大中正一职,在加强中央对于选官权的把控的同时,因为坐镇中央的本身就已经是坐大的世家门阀,给予了世家大族操控选官权的权力。

    随着这种情况进一步发展,地方上的世家固然因此衰落下去,而中央豪门的势力,却一发不可收拾地壮大起来。

    两晋时期,名门出身的名士,弱冠之年就已然凭借门第而得中正高品,成为了皇帝的近臣或者重臣的现象绝不罕见。

    在可考的西晋入仕的192人中,凭借门第直接入仕的有56人。到了东晋则更为离谱,入仕的209人中,门第直接入仕的甚至上升到了118人。

    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九品中正制确立的本意已经荡然无存,称得上一句有名无实,成为了世家大族为自家子弟前途、家族利益谋取的一块遮羞布而已。】!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