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0 章(2/2)
也许,这句话的本意,本就不在说明他现在重用的高官。而在于这一批学子,在于他们的未来。
—
司马光的脸色不是很好看。
后世人这番南北分裂的言论,很自然地让他联想到了英宗皇帝在位时期,他和欧阳修之间的那番争论。
不论政见差异,确实对他有过提携之恩的欧阳修,此刻也想起了那次朝堂上的争议,默然回首和他正对上视线。
他们为的是科举考试录取的方式吵的架。
因为赵匡胤是个北人,还很遗憾的,是个并没有全然意识到南北必须达成糅合统一的,对南人还存在着大量偏见和压制的北人。
所以宋朝科举,南北录
取比例之悬殊,一度可以达到北方十中取一,南方百中取一这样的局面。
所以,作为江西人,南方士人的领头人物,欧阳修选择向英宗皇帝提议,说为了选拔出全国真正的人才,应该全国一条线,科举统一按分数划线录取。
而作为山西人,也就是北方士子推出的代表,司马光当初选择抗议——他要求按人口划比例,给各地相应名额以达成一种公平。
但实际上,哪里有什么公平呢?所有的公平不都是相对的吗?
南方文风之盛,所以南方学子很多比北人来得优秀,却因为名额不够而不能中举——这对于能力更出色的南人学子来说,谁不觉得冤枉眼红,谁不想为自己争取利益?
可对于北方学子来说——多少年的战乱,多少年的动乱。昔日中原盛唐文气昭昭的气象,已经被摧折到萧条,几百年的落后,怎么可能是一朝一夕即可补全之功?
因为外力无法和南方学子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谁又不觉得牙痒,谁又不觉得不公?
所以这本就是一笔烂账,一笔横隔在宋朝南北士人之间,不论私人感情如何,一定要挺身为之一争的存在。
司马光突然就想明白了一些事情。
他目光很平静地扫向一旁,看着那个懒得掺和进他们斗争中,此刻两手揣在袖口之中,不知思考着些什么的人。
王安石是临川人。
一个即将主政,实施新法,将自己主张宣布天下的,南方人。
他会支持哪一种科举录取方式呢?
——答案太显而易见了。
司马光也知道自己为什么,最后会走上一条和王安石对抗的路了。
【总而言之,除了文风差异之外,南人坚定觉得北人政治待遇较优,而朝廷对于南方的经济压榨过于苛刻。
而在北人眼中,南人在政治上势力逐渐扩大,则并非国家之福——他们极厌恶南人当权主政。
这种地域歧视的现象严重到什么程度呢?
比如新旧党已经撕起来的时候,当着神宗,一个在坚定变法的时候,坚决包庇王安石激进行径的惯犯,甚至因为太过过分而把王安石在宋朝一些文人心中的形象成功扭曲成为野狐狸精的神奇皇帝的面。】
王安石&赵顼:?
等等,后世人你说什么野狐狸精?
饶是这俩本质一心干大事,对于八卦都有点随便听听心理的君臣,在听到这个离谱形容的时候,都是有些傻眼的。
不是,怎么会有人这样形容他们君臣的啊?!
他们很正经清白一知己君臣啊!
—
苏·其实也应该在朝堂上·但是我之前没想起来·轼:阿——嚏——!
大苏文士悄悄揉了揉自己的鼻尖,把自己往朝堂人群中再塞了塞。
这个喷嚏来得真不是时候,他只想好好吃瓜,没想成为众人视线焦点啊。
【北方人司马光公然开启了地图炮:
闽人狡险,楚人冲动。如今两相(曾公亮,陈旭)都是闽人,两参政(王安石,唐介)都是楚人,肯定要援引乡党之人,那么朝廷的风气怎么可能会淳厚呢!
——噗,说的好像元祐更化的时候,旧党不都是北人主政似的。
宋史编写的奸臣传,里面一堆南人出没,不论是不是真的权奸还是罪不至此。结果该进去一些人,偏偏因为北人的身份而脱了罪。
啧啧啧,元祐多“君子”啊,北人多“质厚”啊。这些口口声声说北人因为淳朴不能写文章的存在,该怎么解释唐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文星璀璨呢?
地域歧视要不得啊要不得,自己给自己上地区刻板印象可还行。
甚至不止是北人看南人有偏见,南人看北人心不爽——当皇帝的那个也很懂什么叫做刻板印象。
神宗时期,还是司马光,他和吕惠卿都要给皇帝上课。后者谈到变法就激动不已,不高兴的时候就拂袖而去。而司马光总体的表现就比较沉稳从容。
于是赵顼自己就发表意见:一个山西人,一个福建人,怎么能让他俩合得来呢?
真就刻板印象入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