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9 章(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王安石:所以为什么是獾獾老师??

    表面依旧一脸沉肃的大臣,任谁来都猜不到,他绷着一张脸是在思考这样莫名其妙的问题。

    给皇帝背黑锅这件事,难道不是每个亲信大臣(尤其是宰相)的必备素养吗?习惯了就好,没什么大的心理波动。

    但这个称呼是真的让王安石措手不及,甚至思考起了后世人是不是有什么奇怪的爱把人用动物称呼的风俗。

    重点,完全错误.jpg

    【你怂不能北上灭辽就是你怂菜啊!真的菜得离谱!

    辽国当时正好是辽道宗耶律洪基那个笃信佛教,所以广印佛经、建筑寺

    ()    塔以至于劳民伤财,激化社会矛盾,还忠奸莫辨,沉迷酒色,把辽国在自己手上玩到由盛转衰,活脱脱一个更适合契丹人民体质的耶律赵佶。

    结果面对这样一个对手,对方甚至哪怕因为熙宁变法产生了警戒心理,都不敢直接动刀动枪,只单单用外交事件来试探你怂开战决心,对方自己都害怕自己会陷入内外交困的局面。

    TMD赵顼竟然怂了,退让了。在划界过程中针对部分争议地界选择自己后划——蚊子腿肉再少那也是肉啊!

    #大怂为何吃枣药丸#】

    赵顼:额。

    他不知道啊!

    赵顼无助地捂住了自己的脑壳,在后世人的打击声中默然跟着敲了自己几下。

    还处在自己最轻狂的年纪,没被变法过程中爆发出来的各种问题摧折地焦头烂额,以至于和王安石都离心离德的皇帝,对于自己未来的选择也是一百个难以理解。

    但在自我惩罚了一会之后,赵顼的眼神是随着那位辽道宗的事迹一点点明亮起来的。

    他抬头去看王安石,君臣二人的眼神一对上,就知道了对方心中相同的思绪。

    这一波,好像可以偷家……?

    【但我们后人一视同仁骂了也就骂了,元佑旧党是怎么有脸骂的我是真的不能理解。

    韩缜从右相位置上被赶下来,旧党用的就是他出使辽国谈判划界问题的时候割舍了宋朝土地这个借口。

    但旧党同时在干什么呢?

    还抱病在家的司马光,哪怕身体不适啊,依旧要坚定地上疏请求先把数寨之地给放弃掉,兰州和定西城没办法达成割让的共识,那就先放放。反正“不和西戎,中国终不得高枕。”

    呸。】

    不用赵顼说,司马光老早也跪下来听候发落了。

    此刻心态更为年轻的他,听着未来自己病中的发言,都忍不住一阵恍惚,脸上带出羞耻的臊热。

    司马光:就很离谱,我自己听了都觉得离谱。

    【新党党人,时任尚书左丞的李清臣听完这番话都快崩溃了,说大哥,你如果一定要弃地,能不能先找个熟悉边境情形的人,问问再说啊?

    他这么说是有人选的:

    旧党党人,吏部尚书吕大防,曾任鄜延、秦凤、永兴军三路经略使。以及更重要的,曾任环庆路经略使,亲爹范仲淹经略过西北的给事中范纯仁,这位和司马光是姻亲加好友关系。

    结果在吕大防坚称弃地“弱国威”

    ,开“取侮于四夷之端”,甚至不惜人身攻击某些人“儒臣常议,或谓武将皆不可用,此不知边事之过计也”;而范纯仁没他坚决,却也提出说地可弃,让西夏用俘虏的军民来换之后。

    旧党一些人弃地更加坚定了(。)】

    范仲淹:……

    老范默默闭上眼,深吸了一口气。

    在座有个人,回去要狠狠收拾一下儿子了,你猜猜是谁?

    拳头硬了.jpg

    “—

    —这地是可以弃的吗!用军民换也不行啊!”

    这什么大聪明儿子,简直把范仲淹气得快两眼发黑。

    【御史中丞刘挚说:“用兵以终守其地,诚难保也。弃地而使不为患,臣虽老矣,愿保没齿不见边境之忧。”

    左司谏王岩叟说:“得地不如养民,防人不如守己,今因其有请而与之,足以示怀柔之恩,结和平之信。”

    而苏辙,旧党金牌嘴炮选手,以他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水平,在《论兰州等地状》列出了整整三条必须弃地的理由:

    “今若固守,不与西戎,必至于争,甲兵一起,呼吸生变”,是谓“时可弃而不可守”

    “西戎近岁于朝廷本无大罪”,而“今乃割其土地,作为城池,以自封殖”,是谓“理可弃而不可守”

    退守秦凤,比之守熙、兰,“难易十倍”,是谓“弃之幸”大于“守之幸”。

    范纯仁、范纯粹兄弟两尚且主张只弃葭芦、米脂、浮图、安疆四寨,而苏辙、刘挚等人直接要把兰州也放弃。

    最离谱的当然还是属司马光、文彦博这一波了,他们想把整个熙河路都给放弃,甚至将熙河路比作“窃人之财,既为所执,犹不与之可乎”。

    ——狗屁不通。

    当时新党党人在朝数目寥寥无几,难以阻止这样的局面。硕果仅存的同知枢密院事安焘因此气得破口大骂:

    “自灵武以东,皆中国故地,先帝兴问罪之师而复之,何乃借谕如是!”】!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