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8 章 168(1/2)
既然说到家底问题,咱们就来对比对比朱见深留给朱佑樘的家底,和朱佑樘留给朱厚照的家底。
《宪宗实录》记载,在成化末年,京仓的余粮为2252万余石,这个成绩就是放在整个明朝也是亮眼的,所以不存在朱佑樘接了朱见深的烂摊子。】
朱佑樘没想到神迹会提起他已故的父皇,对朱见深朱佑樘是怨恨的,凄惨的童年让他很缺乏安全感。
除了情感之外,朱佑樘也不赞成他爹的政策,崇尚武力,堂堂大国应该以德服人方能太平盛世。
还有他爹晚年求丹问药,昏君通病。
“太子,切记,不可学你皇爷爷修仙练道,被方士所骗。”明孝宗朱佑樘忽然开始教育朱厚照。
再次老生常谈,朱厚照听的耳朵都长茧。
太傅们没事就拿他家皇爷爷做反面典型,求仙问药?和他父皇的烧香拜佛有什么区别?
他都不会去做,他从不信仙佛,亦不信鬼神。
【接下来咱看看明孝宗朱佑樘给朱厚照留下什么,要说宪宗实录把京仓的余粮的记录倒是很清楚,但是关于明孝宗这个明君粮仓的记载倒特别难找。
以下是主播自己推断出的数据,肯定会有偏差,要是大家有更准确的资料,欢迎纠错。
在《武宗实录》九卷有相关记载。
先说明一下,九卷记载的是正德元年只事,即明武宗朱厚照刚登基之时,这个时候的粮仓余粮应该可以代表弘治末年的情况。
按九卷所记,这时候京仓余粮大概有六百多石,按照明朝规定,收获粮食的六成要运到京都,其他四成在别的粮仓。
六百余石也就是十分之六,简单算一下,弘治末年的粮食储备也就一千多石,比成化年间足足少了一半。】
“这……”朱佑樘还是第一次听余粮的具体数据,虽有臣子上疏说提过余粮不足,不过又被其他事情盖了过去。
作为君王,他平日太忙,除了早晚朝外,一日还有两次“平台召见”
臣子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每每都要论上很久,朱佑樘很喜欢这种氛围,他在努力做一位明君。
绝不像他父皇那边不理朝堂之事,一门心思修仙。
但是事情多了,难免记不住许多,特别是年岁大了,记忆力变的愈发的差。
*
永乐年
“败家子实锤了,他干什么了?嚯嚯了一半?”朱高煦知道朱佑樘是败家子,但没想到如此败家。
就剩这么点东西,朱厚照那小子也够倒霉的,明明也没啥可以败家的,败家的大帽子还全扣他头上了。
“文官对朱佑樘是真好,把他爹朱见深的功绩加他身上,把他的败家的帽子扣在他儿子头上,里外里,就他一个明君。”朱高
燧也开始吐槽。()
“”
?近日光提醒您《在直播间透剧诸朝历史》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朱高煦不服输,“败的少也是败,那也是败家子。”
朱高炽没有说话,但却在一直思考,他没想到后朝文人竟然可以篡改历史到如此程度。
若说朱见深的功绩是被后朝清朝篡改的,那朱佑樘的功绩又是谁加的?
朱厚照身上的黑点又是怎么来的?
那些文人虽然手不能武,但是拿起笔杆子却可颠倒黑白,杀人诛心。
听着文臣颠倒黑白,李世民他们也陷入沉思中,该如何平衡好文武关系。
一国王朝光有武力也不行,同样,光以文治国亦不行。
【接下来,咱们用的弘治时期的文献予以佐证,虽然没有具体数据,但也能看出弘治末年是真的穷。
《孝宗实录卷》弘治十四年,记录民困财匮。
《孝宗实录卷》弘治十五年,记录京城的粮仓多年入不敷出。
《孝宗实录卷》弘治十五年,记载修斋设醮耗费千万两银子,国库的银子所剩无几。
从这几条就能看出弘治末年不管是粮食还是银两都是捉襟见肘。】
“倒是朕德行有失,才有天灾人祸,让太仓如此。”朱佑樘叹息,这事情他知道,为了赈灾他还拿出私银。
【朱佑樘】:天灾害民,求佛祖保佑,我愿意诚心向佛。
【别说什么天灾,是汉文帝时候的天灾不多还是唐太宗时候的天灾不多。
□□,而是人祸。
为何粮食收不上来?土地大量兼并,好的良田都在藩王和官员乡绅手里,他们又不用交税,朝堂哪里来的税收?
不说别人,就朱佑樘的小舅子们一万多倾良田,若都分给百姓,能收上多少粮食来?】
朱佑樘被神迹怼的哑口无言,他一直以汉文帝为榜样,自然也知道汉文帝时期多灾多难。
但汉文帝时期却没有像如今的大明,实在穷苦的没银子也没粮食。
&n-->>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