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母系氏族与女性力量1(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后世都是些什么妖魔鬼怪,什么畜生都敢自称是人吗?”

    太平公主说到情急之下,声音甚至带上了哭腔。她共情了天幕上那些辛苦生完孩子就被当旱鲅浇水的产妇,那些还大着肚子就被当旱鲅活活鞭打至死的孕妇,那些刚出生就被当成旱鲅怪物用冷水浇死的孩子...

    只要一想到那可怕的冷水一盆盆泼在自己身上孩子身上、凌厉的鞭子一鞭鞭抽打在自己肚子身上,太平就痛不欲生:

    "这么不把女人当人他们都是男人生的吗?"

    上官婉儿也不复平日的温婉冷静,情绪激动地连连质问: “连孕妇和婴儿都不放过,他们就不怕自己绝嗣吗?"

    宫中其他女官一个个气红了眼,骂着骂着就哭出声来。武瞾作为上位者,控制自己的情绪最强,很快压抑住自己的愤怒不平,重新冷静下来。

    等到宫中的议论之声缓缓平息,武瞾才不疾不徐说道:“看到了吗,这就是当权者一个错误观念导致的无数恶果。”

    太平公主前所未有的认真听着母亲分享关于权力的分析,曾经她以为母亲称帝后众叛亲离,变得自己都不认识了,她也在扶持学子大臣,扶持去朝廷重臣,但是始终不愿意走出那一步,就是依然带着对父亲兄弟、对李家的“忠诚”。

    但是现在她想明白了,这一切都是假的。

    李隆基会因为她对父亲家族的退让感谢她吗?不会,他只会忌惮自己权力过大威胁到李氏,只会想要彻底杀了自己夺回被自己抢走的权力。

    哪怕换一个皇帝,一个李氏的皇帝,依然是如此。

    武瞾看着太平公主的眼睛,沧桑的双眼里是犀利而明亮的眼神,如同黑夜里的火炬,照亮了太平未来的方向。

    “明清统治者打压后宫女性,担心后宫干政外戚当权的时候,会想到因为歧视女性导致这样严重的后果吗?"

    他们想不到的。再圣明的天子也想不到,天子高高在上,再怎么体恤百姓,能看到的终究有限。

    毕竟最底层的庶民贫民,连“百姓”都够不上,官吏根本不会让他们出现在贵人的面前。

    “那么统治者集中皇权时,会想要皇权在手上但是朝廷无人吗?”"统治者会希望需要服役交税的百姓越来越少吗?"武瞾连连发问,太平公主

    连连摇头。

    国库需要靠着百姓交税来维持国家的稳定帝王的统治,田地需要百姓种地才能让皇室贵族大臣们不劳动也能吃得上山珍海味,各种工程需要百姓服役建造大人们们享受尊贵的宫室府邸和长城,边境需要百姓服役来剿匪防御敌人才能保护贵族们的珍宝财产……

    统治者会真得希望民间把孕妇和新生儿都打死,会希望民间的人丁越来越少吗?很明显是不需要的。

    他们甚至根本没想到这么多,会有这么深远的影响。

    帝王要的是稳固,是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上,就连自己也没想到,会造成完全相反的作用。“陛下,太平懂了。”太平正式地深深俯首一拜。

    她懂了,她也明白了母亲为什么要称帝而不是甘心于做掌权太后。太后与女皇,看起来只是一步之隔,却是天壤之别。

    从为他人作嫁衣裳,到名正言顺的当权者,母亲是唯一一个如此大胆、敢于顶着所有朝臣的不满、儿女的不理解依然走到这一步的女子。

    “希望你不会让朕失望。”武瞾没有表现得太激动,比起口头上的承诺,她更喜欢看到实质上的突破。

    更何况,太平从小被宠爱着长大,没有自己的那些经历也没有自己的意志力,能不能走到那一步可不一定。

    就让她,拭目以待吧。

    “令民间严查此事,若有打旱鲅浇旱母之事立刻报上来。若有人敢瞒报,严惩不贷!”

    天幕熄了,刘娥的怒火未熄,反而烧成了熊熊大火。

    她能听出天幕中几次不忍继续讲下去的愤怒,能感受到后世女子隔着几千年的时光依然无法平息的愤怒,更能亲自体验到那些无辜惨死的孕妇的痛苦。

    刘娥在入宫前曾经嫁过人,在嫁人之前也不过是民间普通女子,见多了俗世间的男男女女,人世百态。

    入宫后她一直没有自己的子女,不知道为此吃了多少苦头,却没想到竟然有人辛辛苦苦生下了孩子还被丈夫不珍惜。

    刘娥恨那些无情的丈夫比愚昧的村民更深。

    她也是来自底层民间,也曾经嫁过人,与民间的婆母、底层邻居相处过,自然理解那些村民和丈夫到底是什么想法。

    村民欺软怕硬,选择的定然是最好欺负、最没有势力的一家;

    丈夫不仅

    仅是因为生性软弱想要息事宁人,还因为他想要借着别人的手去处理掉自己家的怪物,把生出怪物的责任推到自己妻子身上。

    甚至往阴暗一点的地方想,说不准是丈夫买通“天师”,故意借刀杀人。又或者是与丈夫家中不睦的人,故意买通“天师”打死孕妇。

    但凡丈夫强势一点能站出来保护妻子,就像那些孝子保护父亲一样保护自己的妻儿,惨案也不至于一连发生那么多。

    这还只是记录于史书上、流传到后世的,那些没有被记录、时间久远记录逸散的民间惨案,又有谁来替那些无辜的女子和孩子伸冤?

    天幕说打旱航起源于明朝,但是旱越投胎的谣言起源于宋朝,宋朝就算没有打死孕妇打死婴儿的

    事,会不会有类似的其他惨案,只不过不为后世所记载?

    史官向来不愿意记载女性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女人的事都是小事。就算闹出人命惨案,那也是女子本弱,死了也正常。

    刘娥想,男人不在乎,她是女人,她在乎。男人当官当皇帝解决不了这种事,她来解决。

    她作为大宋站在最高处的女人如果连民间女子被欺压的事都解决不了,还有谁来替她们伸冤?

    刘娥看着一直不敢穿上身的龙袍,轻轻抚摸:总有一天,她要光明正大穿出去,让群臣跪拜在她的脚下,让天下的男人,也要跪在女人的裙底

    下!

    “这些男人竟然还是我们汉人?”邓绥身为东汉太后,原本听到汉朝被夸同样很开心,她也没少为大汉的建设出力,然而听到后世打旱鲅如此荒唐的事迹简直难以置信。

    “我大汉可不认这样的不肖子孙!”

    “这些后世男人该不会都是什么胡人吧,想要灭绝汉人根基才如此残忍?”别说女人觉得荒唐,正常点、有点见识的大臣们也觉得荒唐。

    世家兴盛首先就需要人丁兴旺,哪个大家族不希望自己子嗣更繁茂,把孕妇和新生儿都给打死了,谁来给家族开枝散叶传承香火?

    大臣们只听说过谁家弟子强抢民女、奢靡无度纳妾无数、管教无方子嗣无法无天的,第一次听到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孕妇鞭打至死的,简直惊呆了。

    “还好我大汉没有。”

    对比之下,大臣开始感念太后的好,而在他们家中,大臣们家里

    的女眷更加感念邓太后。还好太后是女人,懂得女人的苦。

    邓绥专政时期,正好遭遇了大旱,大旱之后又是蝗灾、水患,还有丝绸之路开辟后带来的瘟疫,西域不稳频繁扰边,大汉也过得不容易。

    但是好在这时候还没有打旱越的恶俗,民间在朝廷部分不满邓绥的朝臣有意引导下,开始把天灾往邓绥身上引导,说是因为太后当权阴阳颠倒遭遇了天谴。

    但是邓绥并不是一个会被轻易打倒的人,一边派人赈灾,一边开仓放粮,经济正在缓缓恢复,开始平稳过渡。

    除了政治手腕厉害,邓绥还兴修水利解决了水患,派兵平复了边疆叛乱甚至还平复了海上贼寇,文治武功都很厉害。

    邓绥喜爱文学,还支持开办学校,第一次男女同校;

    宦官蔡伦造纸是为了迎合她,也实实在在做出了成就,让有条件的贵族大臣家中女眷也有了读书写字的机会;

    邓绥还支持许慎编修了第一本字典《说文解字》,天幕上有过多次引用,古人对文字的释义许多都来源于《说文解字》,也让女性和底层人士多了更多识字机会。

    “学校扩建,书籍多多刊印,争取每个乡村都能出一两个识字的。”邓绥一条条施令发号下去后,大臣们正要像往常一样反对,邓绥直接一句话堵死:

    “让更多乡村男女多学些圣贤书,知道礼义廉耻,不要把天灾变成人祸。村民愚昧迷信祸害的不止是女子,还有无辜幼儿无辜老人,死后都不得安生,你们不怕你们后世子孙祖坟被掘?"

    大臣们顿时沉默了。

    谁敢保证,他们能世世代代荣华富贵?

    谁又能保证,自己的后人沦为平民后一定继承了祖先的才华和勇气,能不被愚昧村民欺压?尤其是山东和河南地区的官员,这两个地区是人口大省,也是中原科举大省。

    ——虽然史料上关于这两地在明清时期打旱越的风俗很多,但是谁敢保证,其他地区是因为识字率更低没有人记载,还是说更为蛮夷已经司空见惯不需要记载?

    历史民俗的种种,因为战乱和各种原因资料不全,许多资料遗失只能通过只言片语的材料猜测,哪怕是专业的历史学家,对许多历史也保持猜测状态,提出多个可能性,并没有直接下论断。

    但是对于听到天幕这种神迹的官员来说,自己

    的老家出现这样残忍的事,老家的那些故人怎么办?

    古人最注重故土,哪怕自己考出去,故土一定还保有族居之地,还有宗祠祖坟,是家族的根。

    家族的根万一后人败落了保不住,被人当旱贼给挖了,那岂不是更影响风水影响家族气运?

    “太后贤明,实乃百姓之福!”山东河南两地的官员快速赞美道,心中则是迅速下决定:赶紧把老家的男女孩子都送去学校,老人思想固执没得救,孩子们还有救!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在生闷气,他任命大臣们严厉查处打旱贼之事,但是对于女性地位,丝毫不肯松口。

    朱元璋是一个对权力极为强势专横的帝王,对大臣对文人开创文字狱和廷杖,把封建帝王权利高度集中,大臣们的地位与女性一样,在明朝也下降了许多。

    文人被迫只能学习八股文,被迫顺从,忠诚,还不能要求高工资、更不能贪污。

    可以说朱元璋自身能力不差,作为开国帝王权力欲大也正常,但同时,他的出身他的起义经历也注定了他个性的强势偏激,和不肯听劝。

    ——后世总是说朱元璋唯一听劝的是马皇后的劝,成为帝后后依然称呼马皇后“妹子”,或许朱元璋的确念旧,的确对马皇后有夫妻深情,但朱元璋的本性注定他的深情依然是以自己为主。

    他对马皇后有很多偏爱吗?

    ——满后宫的孩子,儿子就有足足26位,有些宠妃同样是一人好几个儿子,还不算女儿。真偏爱马皇后的话哪里来的?

    不要说皇帝做不到,朱棣9个儿子,7个是徐皇后所出,这才是真正的偏爱。

    马皇后是贤后,不代表朱元璋真是一个深情的帝王。

    他念旧,重感情,但这也是在马皇后不会威胁到他的统治相对而言,若是哪一天马皇后也来个垂帘听政,朱元璋大概会毫不犹豫把马皇后殉葬。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触及到自身利益,普通人都不会轻易改变,何况帝王。最起码对于此刻的朱元璋来说,海禁触及了他的利益,但是打旱鲅没有,人殉也没有。

    明朝永乐年间,徐皇后淡定地看着朱棣在后宫发疯,自己在一旁写字。

    徐皇后出身将门,颇有军事谋略,靖难之役时曾经率军守北平城,一直坚守到朱棣回援;文学上有“女诸生”

    的美称,意思是通晓儒家典籍,博览群书。在朱棣登基后,依然与朱棣经常一起在御书房批阅奏折,一起用膳。徐皇后还对佛教颇有研究,曾编纂多部经书传世,可见文才相当不错。

    帝王的偏爱,不仅仅在孩子,还在权力上。

    朱棣登基后,册立王妃徐氏为皇后时,特意将朱元璋规定的皇后金宝龟纽提升为盘龙纽——龙一般是帝王和藩王才有资格使用,朱棣这是非常明显的偏爱。

    立后当日,由礼部官员在承天门单独诵读诏书昭告天下,开创了明清两代册立皇后颁诏昭告天下的先河。

    而且在立后册文中很明显的提到徐皇后与他“同勤开国”,徐皇后后来在宫中除了管理后宫,写了诸多诗集、佛经、内训,徐皇后去世后朱棣命人将徐皇后所写《劝善书》大肆印刷传播发放给官府和书院,还收录入自己派人编纂的《永乐大典》。

    在徐皇后去世后,朱棣决定永远不复立皇后;在徐皇后去世第二年,朱棣才册立妃子;

    等到朱棣病逝,留给朱高炽的遗言,让朱棣和徐皇后合葬,一同祭祀,也成为了明清两代唯——对已经去世多年的皇后和刚刚去世的皇帝同一天、同地点、同礼仪上尊谥的帝后。

    ——如果说这些不是偏爱,还有什么是偏爱?

    听到天幕说明清对女性打压越来越严重,现在已经有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徐皇后越发觉得女性能自由写字看书多么珍贵。

    趁自己还受宠,还有权在手,赶紧多学习学习,也带着孩子们学习,免得被养坏了。朱棣一通跑马之后,流了一身大汗,被骂了多次的憋屈总算是缓过来了。“冷静了?”徐皇后听到他走过来的脚步声,头也不抬继续看书。

    “冷静了。”朱棣屏退了下人,一个人抓了块帕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坐在徐皇后对面。徐皇后这才放下书,给丈夫倒了一杯茶推过去: “想开了?”

    “想开了。”朱棣深深地吐了一口气,吐出胸中的燥热, "先废除人殉吧,朕的子孙都能做,朕为什么不能做。"

    “哼哼。”徐皇后看着他笑了,眼神里带着戏谑, “哟,还跟儿孙攀比起来了?”朱棣的大黑脸露出一丝羞恼,喝了口水转移话题: “打旱鲅这事,朕想交给你去处理。”

    徐皇后一愣: “我?”

    “对。”

    朱棣点点头,说起让自己这位高高在上的天子也无奈的民俗,带着几分痛恨, "打旱航的恶俗起源于对女子的歧视与偏见,你是这大明最尊贵的女人,你的好足以让天底下所有男人知道,他们是错的。”

    徐皇后:“你为何不交给地方官员?”

    “他们只会告诉朕是刁民闹事,哼。”朱棣对地方官员很不满,除此之外,他更担心天幕里出现的另一幕画面。

    “还有那婴儿,你也看到了,好像的确有些问题。事关女子生育,朕想还是女人会懂一些。”

    徐皇后懂了。

    她不仅是皇后,还是健□□育了七个孩子的母亲,论起生育,她有丰富的经验。

    “我明白该怎么做了。”徐皇后扯出一张空白的新纸,开始书写自己的想法和打算实施的措施。朱棣看到后笑了: “朕就知道,交给你,朕放心。”

    在不同的时空下,不同的女性在做各种努力,想要尽力避免打旱越这种恶俗发生。

    权贵女性主动写书集册,发放给民间,用天幕讲过的“旱鲅”原本的身份“女鲅”来还原女英雄的真面目。

    民间女子在收集乡村的风声,如果个人力量弱小无法保护孕妇,那么就及时带着孕妇躲进山里,哪怕山里有野兽毒虫,也没有活人可怕。

    这一切,只是女性自救的开始。

    对于帝王来说,打旱鲅的事不需要自己亲自过问,让民间去注意就行。

    至于人殉,明清以前也没那么严重,除了被点名的少数几位帝王,大家都还比较轻松。他们真正的问题,是被后世人盗墓。

    “后世的皇帝真是废物,自己国家乱起来就算了,外面又是草原民资又是外国蛮夷,什么虎豹豺狼都往家里引,活该亡国!"

    刘彻几乎是例行每日一骂。

    茂陵被反复盗墓已经很气人了,壁画和画有他的《历代帝王图》也被弄到海外去,刘彻有种自己的尸体也被运到海外的错觉。

    “给茂陵多弄点大的兵马俑,恐怖点,重点,通通淬毒!”刘彻咬牙切齿,眼睛清晰地看到负责督建茂陵的官员们身躯一颤,刘彻冷笑。

    很好,知道怕死了吧。

    不过比起现在惩治贪污茂陵随葬品的官员,刘彻更在意大汉的国运: “既然明清这么

  &nb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