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9 章 农耕帝国2(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山吗?现在外邦已经进入大清开始嚣张,就算天幕出现了,以现在这位天子的脾性和能力,又能改变什么?

    【政策是自上而下,帝王都需要亲耕,地方官吏管理地方的重要任务:一是代替皇帝履行土地管理只能,让土地资源不得荒芜、流失;二是代替皇帝征收赋税,三是稳定农业人口,劝民耕桑。如果一个地方官在治理当地能做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那他就是一位称职的好官。】

    李世民不断点头。

    “比起泰山封禅,亲耕礼和亲蚕礼更重要。”

    他可以不去泰山封禅,但是每年春秋的亲耕礼绝对不能落下。

    从周朝开始

    ()    ,在国家祭祀礼法上就已经确立了“天子亲耕南郊,皇后亲蚕北郊”

    的祭祀格局。

    礼部大臣趁机上谏:“陛下,既然天幕也提到了要重农耕,不如恢复古制,把先农坛修建了。”

    大唐开国之初,李渊忙着到处打仗,他虽然建立了太庙和社坛稷坛,但是没有建立先农坛,祭祀是在社稷坛举行。

    但是按照古制,亲耕礼是在先农坛举办,先农供奉的就是神农氏;亲蚕礼应该在先蚕坛举办,先蚕坛供奉的是嫘祖。

    “嗯,不错,准了。”李世民欣然应允,“在先农坛旁边留一千亩土地,作为籍田。待春秋时期,朕也该亲御耒耜了。”

    对这一次兴建工程,众臣都没有反对,各自也开始议论起亲耕礼来。

    因为亲耕礼虽然是皇帝带头,但是众臣都得参与。

    三公,诸王、尚书、卿等大臣,地位越高参与程度越高,地位太低的还没资格参与。

    亲耕大礼,首先由皇帝耕田,皇帝耕田的次数是三推。

    接下来是三公、诸王、卿按照次序耕田,级别越低的人,耕田推数越多,卿的级别最低,所以耕田九推。

    等到秋天丰收时刻,天子还得下田收获粮食,当然了,同样是象征性的。

    平时的籍田都是有专门的下人管理,等天子秋季再去亲耕收获后,籍田收获会分给众位大臣,同样是地位越高、与天子越亲近收获越多。

    【那么天子们为什么这么重视农业呢?】

    【农业生产本身具有以下特点,与华夏文明息息相关。】

    【农业离不开自然,华夏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让人们更亲近农业,劝民务农使百姓与大自然频繁接触,民风会更淳朴。而民风淳朴就易于统治管理和役使,这样对统治者来说更安全;】

    【农业是以个体方式进行,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像商人一样频繁与外界与外人接触,减少了结党营私的机会。】

    【最重要的是,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劝民务农会让百姓离不开土地,害怕迁徙,被束缚在土地上后就会更加安分守己。这也是华夏几千年乡土情结重的源头。】

    朱元璋冷哼:“没错,朕就不喜欢商人乱跳,又奸滑又不安分,还是农人安分,老老实实种地就好。”

    “朕将人分为军籍、匠籍、兵籍、贱籍等几个等级,严格管理户籍,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百姓定然安居乐业,固守乡里。”

    朱元璋嘴上说得只是不喜欢商人,事实上在实施种姓制度时并不是严格按职业来,还有按他的仇恨来。

    比如昔日仇人陈友谅、张士诚九部,通通被朱元璋打入贱籍,世代打鱼为生,不许上岸,浙江一带有九姓渔户之称;

    明初四大案,除被杀的文武百官之外,那些昔日帮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家中的女眷也没有好下场,全部被打入教坊司等地,沦为官妓,或叫乐户。男子代代为奴,女子世世为娼。

    广东疍户

    因为独特的水上生活,在元朝就受到歧视,到明朝也被朱元璋打入贱籍,与浙江九姓渔户一样,生生世世受人歧视,只能从事打鱼等贱业,不能上岸;

    浙江绍兴等地的惰民、丐户,不得参与科考,不得做普通人的工作,只能世世代代做低贱脏污职业,乞讨、清洗厕所掏大粪、捕蛙、保媒拉纤,一代为丐户,世世代代为丐户,永世不得反身;

    民国时期依然有人蔑称广东、福建人为疍户,称河南为丐户,称浙江为惰民,许多都是来源于元明时期的贱籍。

    明朝的户籍管理也是历朝最严格。

    军户、民户、匠户,家族代代不能转籍,每人出门都必须随身携带引子,也就是户籍证明;

    农民日常只能在方圆一里内活动;超过百里,即以逃户论之,轻者入狱,重辄丢命。

    朱元璋只想把农民困在土地上就觉得安稳了,却不知被激怒的百姓愤怒达到了历朝历代之罪,可见被捆束了几百年的农民对朱氏的仇恨有多深。

    【春秋战国时代,农业文明基本成型,奠定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格局。铁器成熟后,农业生产力进一步提升,进入农业产业发展新阶段。】

    【秦汉魏晋时代,华夏属于北方旱地农业主导,北方游牧文明与旱地农业融合发展,也推动了北方农业发展进入新高度】

    【从秦朝还是一个诸侯国开始,农业就决定了它将成为最后的霸主。】

    公元前647年,晋国旱灾,一连数月滴雨未下,举国粮荒。

    晋惠公夷吾无奈之下,向当时的邻国姐夫秦穆公求援。

    秦穆公慷慨援助,从粮仓中分拨出大量储备的粟,从国都雍城出发,沿着渭水水运而上,再换成车运,再换成船横渡黄河,最后从汾河漕运北上,抵达晋朝国度绛城。

    这一次的救灾耗尽了秦国的举国之力。全程500多里水陆相接,工程浩大,沿途消耗巨大,规模震撼了整个山东诸国。当时远在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在国史中,将这一次救灾必做一场“战役”,称之为“泛舟之役”。

    然而,晋惠公夷吾并不是一个感恩的人。

    在他求援之前,秦穆公曾经派遣军队护送小舅子夷吾回国即位,约定晋国割让河西5城,但是夷吾登基后反悔了;

    在他求援之后,第二年秦国也发生了饥荒,因为存储的粮食都给了晋国,秦穆公朝晋惠公借粮。但这一次夷吾不但没有借粮,还趁火打劫出兵攻打秦国。

    正是因为这一次恩将仇报,秦国上下意识到,救灾道义对诸侯而言不过是一句空话。在成为霸主的路上,只有手中有粮,才不会陷入背叛。只有手中有兵,才能震慑诸国。

    此后,商鞅变法,耕战之术让秦国变成了一个战斗机器。

    387年后,秦人大军压向了三家分晋之后的赵国,耗时长达3年,拖垮的首先就是赵国的粮仓,最终将赵国彻底覆灭。

    .

    天幕放出了一段视频画面,看着那标着“秦穆公”的

    卡通人物被“晋惠公”

    背叛,大秦朝堂之上的嬴家人最为愤怒。

    “那晋惠公太过背信弃义!”

    “先祖真好,倾尽国力救助他人,却被背叛,太可恨了!”

    “可怜我秦家先祖,可怜大秦先人,为了救晋人自己挨了饿!”

    ……

    嬴政被自己儿女的单纯弄得有些无语,他先是看看大臣们,大臣们附和地赞赏几句先祖的仁义,但是再要多夸几句就显得言不由衷了。

    大臣们不傻,老亲人什么德行,嬴家帝王们什么性格,他们就算没见过,从面前这位始皇帝身上推不出来吗?

    秦国君王一统天下的野心可不是这一位突然出现的。

    嬴政看自己的傻儿女觉得眼睛疼,总觉得仿佛看到大秦同样要走上二世而亡的道路,冷静片刻看向长子扶苏:

    “扶苏你怎么看?”

    扶苏谨慎地先分析一会,慢慢说道:“先祖应该不仅仅是为了救助晋人粮荒。”

    “还算清醒。”嬴政点点头,总算长子还有救。他耐心为长子教授帝王之术,“这也是一次东出函谷关,打开中原大门的机会,可惜,失败了。”

    春秋时期,晋国疆域辽阔,并且紧挨着秦国,是秦国想要出函谷关绕不开的一道关卡。

    但凡晋惠公好忽悠一点,真应允了秦穆公的各种要求,可能大秦统一六国的时间能再缩短一些。

    【这里说个有趣的小故事。】

    【相传晋惠公趁秦国饥荒时出兵攻秦,秦穆公差点被活捉。但是突然来了一股奇兵,三百多人,不但把秦穆公救下来,还反过来把晋惠公活捉。

    这三百多人都是农人,而且是自愿跑来参战救人的。】

    【事后据他们自己说,是因为曾经偷吃了秦穆公的马,被官府抓到后按律当斩,穆公说:“我听说吃了马肉,不喝酒会伤害人身体的。”不但没有惩罚农人,还赏赐给这些人几坛子酒喝。

    秦晋大战时,这些人听说秦穆公和晋惠公打仗,自己带着兵器来报恩帮忙,正赶上穆公遇险,拼命救下了穆公。】

    【这也算是另类的,农业改变历史】

    “真得吗?”

    扶苏等子女大胆地看向嬴政求问真假。

    嬴政微微一笑,就是不回答。

    是真是假,自己猜去。

    【提到农业,不得不提商鞅变法】

    【首先,是劳动力】

    商鞅变法首先规定:凡是各国来归附的人,免除三代兵役,开荒垦地的岭坡、土山、洼湿的土地,10年不收赋税。

    这一条政策,吸引了大量在其他诸侯国失去田地的农人来秦国开垦荒地。

    而秦国自己的秦人,实施了军功制,上战场疯狂拼杀。

    秦国用秦人组成的军队来征战,用各国移民来开荒从事农业生产,既不会耽误农时,也蚕食了其他国家的人口。

    【其次是农耕工具。】

    秦国大力推

    行铁农具,如果买不起官府会把公有铁农具借给他,并且制定非常优惠的政策,造成的使用损耗不需要赔偿;

    【这里不得不提,秦国的先祖,因为是给周天子的畜牧放马,在畜牧与种植业更有优势,秦国是当时诸侯国中牛耕最为发达的地区。】

    因为重视农耕,也因为善畜牧,秦国官府专门饲养耕牛,而且对盗牛者实施重刑。

    后来赵国人发现秦国通过牛耕开垦田地,使得荒地都变成良田后,赶到了一阵“不可与战()”

    .

    “?()_[()]?『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比起不事农桑、只知道吃喝玩乐的昏庸诸侯王,秦国君王矜矜业业督促生产、鼓励农耕,简直是一股清流。

    【还有最重要的土地】

    周朝时实行井田制,现在的汉字“田”就起源于井田制。

    秦朝商鞅变法后,商鞅废除井田制,在亩的大小上修改了数字,把井田一亩大小的100步改成了240步,变大之后最明显的好处就是更适合耕牛施展畜力。

    而亩产面积变大,赋税并没有提高,平均下来每亩地的赋税降低了许多。

    ——当然,这样对农人的压力也更大了,促使农人不得不去借铁农具和耕牛,日日夜夜都在田地间劳作,彻底沦为秦国“耕战机器”里被压榨的劳动力。

    【秦国改革后的耕地制度,加上它的地理位置,更适合粟的种植。】

    【粟耐旱、耐贫瘠、喜温暖、适应性强,而且对土地不挑,盐碱较轻的地区也能种植】

    【秦国凭借粟快速的粮仓充实起来,再加上后来韩国君王倾情赞助郑国修建的郑国渠,让关中之地水土肥沃,粟的产量更高了呢!】

    “哼,若不是我韩国的郑国,秦国现在一样吃糠咽菜!”

    从韩国来的小官吏恨恨地吃一口碗里的粟米饭,一想到自家国君的昏招,再一想到自己碗里的粟是来自韩国的郑国修建的郑国渠浇灌出来的,眼泪差点都出来了。

    同样是国君,大秦一代比一代强,韩国怎么就一代比一代蠢呢!

    好恨啊,韩国如果有一条郑国渠,他哪还用来秦国谋差事。秦国再好,也不是韩国。

    越想越气,再吃一碗!

    .

    “还是在大秦吃得多,我在宋国时早餐最多三分之一斗,在大秦竟然早餐都能吃半斗嘿嘿。”

    从宋国来到秦国的小官吏,捧着饭碗吃得美滋滋。他一边吃一边看向城墙下筑城休息的刑徒,看着他们碗里官府刚刚发放的口粮,更加羡慕了。

    “秦国连刑徒、奴隶都能吃这么好,等以后我回去探亲,把我其他家人也带来秦国!”

    旁边的老秦人慢悠悠吃着粗糙的粟米饭,没有开口说话。

    他没说,并不是所有秦人都能吃到粟米饭,也不是一直

    ()    都能吃到粟米饭。

    以前大秦穷得时候,贫民百姓、小官小吏,谁不是肚子饿得咕咕叫。

    也是变法之后,粮仓粮食多了,他们这些身为官吏的能吃得好点,去民间看,贫苦人家吃不饱的还是有很多。

    老秦人悠悠叹一口气:天幕说后世大秦一统六国,那时的老秦人应该吃得更好了吧?

    可惜,他老了,看不到咯!

    【当秦国农业越来越发达,农耕技术走在所有诸侯国的前列,而其他国家先后遭遇饥荒、粮灾时,就注定了结果是秦国的胜利】

    【而当秦朝放弃了农民,把为秦国贡献最多的农人压榨到不得不喊出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时,也注定了秦朝的灭亡】

    【成也农,败也农】

    【历代帝王口口声声重视农业,又有几人是真正的把农业、把农人看在眼里?】

    李世民向魏征拱了拱手,感慨道:“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是魏征对他上书的内容,而这一则观点,出自《荀子·哀公》,讲述的是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

    在荀子提出这一观点的一千多年后,才出现了李世民这一位护民的千古明君,并且将措施实实在在的落实到了百姓身上,让百姓真正感受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太平生活。

    .

    嬴政沉默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商鞅即使给了大秦改革好的制度,依然避免不了百姓造反大秦灭亡。

    大秦真得把百姓逼得太狠了吗?

    他已经下令停止修阿房宫了,但是长城不能停,骊山墓也不能停,还能如何休养生息?

    恰好,天幕说到了汉朝。!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