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6 章 农耕帝国9(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nbsp; 【80年代初,华夏提出来开展“蓝色革命”的构想。】

    【“蓝色革命”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向蓝色海洋和内陆水域养殖更多的优质水产品。】

    【60年代,华夏实现了海带养殖生产“田园化”;

    70年代,紫菜育苗和北移成功,推广后年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鲍鱼、扇贝、海参、梭鱼等人工育苗相继成功。

    随着“蓝色革命”技术的不断推广,万里海域逐渐变为“黄金海岸”。】

    【在淡水养殖上,华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是国际上公认的优良品种,不但质量高,产量也高,网箱养鱼亩产最高突破10万公斤,成为了集约化精养的重要方法

    。】

    “放鱼苗咯!”

    刚开年的一二月,春寒料峭着,村里已经忙忙碌碌,开始清塘消毒,施足基肥。

    整个村里只有一个大堰塘,村支部没有给谁承包,看到大家都有意愿,索性集体放鱼苗。

    村支书选择出各类家鱼,先称重,按每家每户的重量算。

    村民一手交钱,另一边有人往堰塘里下鱼苗,村支书负责登记,每个人多少斤鱼苗,年底按照收成按比例均分。

    等到鱼苗放完,大家站在堰塘边,看着新鱼苗在还寒冷的水中荡出来的一圈圈涟漪,仿佛已经看到了长大后的肥鱼跃出水面。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又是寒冷冬季。

    到了年底的时候,全村人汇聚在堰塘边。

    这是全村的大事。

    村里所有男丁集体捕鱼,是一个丰收的快乐时光,岸上女人和孩子忙着捡鱼、收拢到一起,最后统一称重,按比例分鱼。

    “年前大家总共放了100斤鱼苗,每家每户的记载都在表格上。”

    村支书拿出表格,也让人抬出公平秤,看到大家一网兜一网兜的把鱼放在公平秤上称重后汇总,得出了今年收成的数量。

    “年底现在收获的成鱼有616斤,按照比例均分。”

    村支书看到肥鱼的重量,眉开眼笑,村民也集体笑开了花。

    更让人开心的,就是分鱼开始了。

    “老王家,放鱼苗10斤,分成鱼60斤;”

    “老李家,放鱼苗20斤,分成鱼120斤;”

    “老江家,放鱼苗50斤……”

    村长每念出一户,就有一户人家出来领鱼。

    村里有公平秤,大家伙帮忙一起分鱼。

    大大小小的鱼在地上活蹦乱跳,水花溅的到处都是,但是大家都不嫌弃它腥,笑嘻嘻围在近处看着。

    最小的鲫鱼,一年也不过3-4斤;大的鳙鱼,一年可以长6-8斤,提一条可以够一家四口吃好几l顿。

    “孙婆婆家,放鱼苗3斤,也有18斤。”村支书念到孙婆婆,特意提醒帮忙分鱼的男人女人,“来,给孙婆婆挑一条肥的,帮孙婆婆杀好直接提回家过年。”

    人口少人家的放的鱼苗也少,收获的相对较少,但已经够吃了。

    比如孙婆婆,家里只剩下六十岁的老人和才十四岁的孙女,3斤鱼苗的钱都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但是到了年底,18斤的肉足够她们两过个好年。

    “哎好,好,谢谢!”孙婆婆高兴地看着邻居帮忙把大肥鱼开膛破肚杀好,也不嫌弃血腥,直接上前去提,她的孙女担心老人提不动,坚持跟奶奶一人提着袋子的一个提手。

    “回去我就把鱼腌了,可以给孙女吃好久。”

    孙女乖巧道:“奶奶你年纪大了,你也吃。”

    “好好,都吃,好多呢!”孙婆婆笑了,大家也都笑了。

    南方水多,靠水吃水,哪

    怕是鱼喜欢的水草也方便种植,

    是村中统一种的。

    放到大堰塘里,

    村里人除了负责喂鱼的人每日喂喂,其余人各忙各自的农活,平日里不怎么管,相当于野生。

    有了鱼,养几l只鸡鸭,再加上自家的农田菜地,种点粮食蔬菜自给自足,孙婆婆祖孙两至少吃喝不愁。

    等到大家差不多分完,当然很多时候没法整秤,多一点少一点,在大丰收的时候也不是那么在意。

    “好咧,最后还剩一些,老规矩。”村支书看着被剩下的小鱼,收起账本站了起来。

    老规矩就是扔回堰塘,再长一年,来年更肥!

    “哟,过年啦——”

    小孩子迫不及待等着这个时候,等堰塘里的水重新放回去,抓起地上多余的小鱼,打水漂似的把小鱼打回去。

    “嗨呀轻点,把鱼摔死明年没得吃了!”大人们笑着教训孩子,但也没拦着。

    ——其实到了来年春天,村里还会集体放鱼苗呢。

    .

    “这个我们可以!”宋哲宗赵煦亲自提笔把天幕上的养鱼方式记载下来,尤其是那些前朝的书名,打算亲自去藏书楼里找找《陶朱公养鱼经》。

    南宋就是在江南水域,正合适。

    南宋的农民跟他想到了一起去。

    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百姓普遍没有田地,还好村里有堰塘。

    “咱们村有堰塘,还有会养鱼的,多好的条件,大家伙一起来!”

    “得找个公平的,德高望重的,不假公济私的人来分。”

    “对对,不能自己贪污下来,那咱们的鱼苗不是全白放了。”

    “还得派人盯着,避免被人偷鱼。”

    一个靠水的村庄里,农人七嘴八舌地出主意。

    “让村里老人小孩闲着没事就去盯着。”

    “要是怕孩子掉水里,就说水里有好吃的,下去把鱼压死了没肉吃了。”

    吃肉对于小孩绝对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吓唬小孩对于大人来说也是一个常用的招数。

    解决了担心小孩溺水的麻烦,回到了最初的最大的麻烦:“那找谁来分鱼苗?”

    最后村长一拍板:“采办鱼苗的事我来。至于大家的鱼苗数量,和如何分配,都写在劝农亭的粉壁上,大家随时可以去看。”

    村人彼此一点头:“成!”

    在粉壁上公开着,谁想贪污,就是公开处刑。

    而且这时候因为造纸术和出版物的发达,村里识字的人也多了起来,写在粉壁上自己看不懂,总有其他看懂的人可以问问。

    有了这个决定,一村人便风风火火开始干起来,很快邻村人知道了这个消息,也开始筹备……

    【华夏食用食用菌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河姆渡遗址出土过菌类遗存物。】

    《吕氏春秋》记载:“味之美者,越骆之菌。”

    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了

    十几l种大型真菌。

    到1300年的唐朝,华夏首次出现了系统描述食用菌种植的文字记录。

    韩鄂《四时纂要》记载了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取烂构木及叶,于地埋之。常以泔浇令湿,两三日即生。”

    ——这是一种符合现代食用菌栽培原理的方法,取烂木埋在地里,等同于现在人们在浅坑内填放培养料,出菇后不马上采收,打碎后埋入土内,是为了利用碎片扩大播种,施粪和淘米泔水是为了增加营养素。

    唐朝还发明了木耳的人工种植方法,到宋朝时期,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食用菌类专著——《菌谱》,书中记载了11种菌;元代《王祯农书》记载了古代人工栽培香菇的精髓。

    .

    “原来烂树木都有作用,难怪天幕说要种树。”

    朱元璋从听到天幕说大明农民土地不够就开始发愁,他总不能把儿孙们都给杀光吧?让他削儿子们的藩,才提了一句儿子们就开始哭穷,他又有些舍不得。

    听到现在烂木头也可以培育可食用的菌子,朱元璋连声叫好:“这菌子培育不占地方,是个好办法。”

    “唐宋可以,大明也可以。”

    这一次的菌子种植竟然没有大明,朱元璋觉得亏了亏了,必须得有名字。

    清朝的玄烨也心动了:“汉人果然是擅长农耕,这烂树木都能种出菜来。”

    “是菌子。”心直口快还年轻的大皇子语气带着嫌弃。

    其他皇子虽然没说,但是此时的热情远没有天幕说鱼时激动。

    不过这并不奇怪,满清是渔猎民族,饮食习惯就是吃肉。

    对鱼肉都比对菌子的兴趣大。

    “不需要你喜欢,给百姓吃。”看出大皇子还要再说什么,玄烨悠悠说道:“也不需要你喜欢百姓,你有本事不需要百姓种地交税,也不需要百姓养牛羊马给你吃肉给你打猎。”

    大皇子闭嘴了,其他皇子也闭嘴了。

    【现在,华夏不仅仅是世界上食用菌的第一生产国,还开展了螺旋藻的研究与开发。】

    螺旋藻是35亿年前的古生物,联合国粮农组织曾称螺旋藻为“人类未来的粮食”。

    科学界曾经认为全世界的湖泊只有非洲的乍得湖和墨西哥的湖泊能天然生长螺旋藻,1985年,科学家在云南程海湖首次发现天然生长的螺旋藻,从此解开了我国研究开发利用螺旋藻的新篇章。

    从墨西哥引进螺旋藻优良品种,进行人工良种驯化获得成功,目前建立了以程海湖为养殖基地,以昆明为螺旋藻系列产品深加工中心的世界上最大、工艺最完备的螺旋藻天然养殖温室,我国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藻干粉输出国。

    在螺旋藻的开发利用方面,医药、精细化工、食品、饲料4个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

    “菌子不错,大秦可以学。”嬴政看着农家人交头接耳谈论这个菌子培育技术,听到他们时不时冒出“可行”“简单”“可试”的词语,就知道这个技

    术对农家人而言不难。

    一想到大秦又要多一种农作物(),

    ㈡()_[()]㈡『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也有了心思去研究这天幕特意提出来的螺旋藻。

    “这螺旋藻听起来很珍贵。”

    可惜,完全不知道是什么。

    “还可以作为医药,莫非可以长生不老?”嬴政刚说完,立刻被大臣们齐齐盯着,不自在地咳了一声,“朕说说而已。”

    他真得没有再吃丹药求长生的想法了!

    不过一想到云南此时已经在大秦的版图内,嬴政就更高兴了。

    天下的好东西真多!

    果然还是得开疆拓土,每一寸土地都有用处,他觉得没用只是不知道。

    【汉朝时期,张骞从丝绸之路带回了西瓜。因为从西域传入,所以被叫做“西瓜”,又称夏瓜、寒瓜、青门绿玉房。】

    起初,关于“西瓜”的最早记载,是《陷虏记》,记载了五代时期胡峤出使契丹扣押七年,在此期间著有《陷虏记》反应契丹的地理风俗,里面明确记载西瓜的经历和西瓜的种植方法。

    “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

    但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广西贵县和江苏扬州的汉墓先后发现了西瓜籽,于是西瓜在华夏的历史被推向了汉朝,被认为应该是张骞在丝绸之路带回来的。

    清朝□□后,皇帝命令将山西榆次的西瓜种子送到福建,闽浙总督专门派人送到台湾。

    【现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生产地和消费地,现在华夏人人人都可以吃到便宜又美味的西瓜。每到夏天,西瓜就成了夏季的标配。

    但是,在国外并不是如此,华夏人能够吃瓜自由,离不开“瓜奶奶”吴明珠院士。】

    1930年,吴明珠出生于湖北武汉。

    1953年,她从西南农学院园艺系果蔬专业毕业,与“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同级校友。

    因为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新疆的瓜甜度高,吴院士主动请缨、远赴新疆,花了3年时间,走遍当地300多个生产队,一块瓜地一块瓜地调查,最后收集了100多份资料,整理成44个品种,成为后来育种的基本材料。

    1984年,吴院士在第24组种子里培育出了又甜又脆的西瓜品种,这种西瓜被定名为“早佳8424”。

    自此,质优价廉的8424西瓜迅速在各地生根发芽。

    除了培育良种,吴明珠还让西瓜实现了一年三季可种,推动了华夏成为世界最大的西瓜生产国和消费国。

    目前,华夏已连续30余年成为世界上西瓜、甜瓜种植面积最大、栽培品种与产量最多的大国,并拥有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门类最全的西瓜、甜瓜专业科技队伍。

    此后,吴院士花费了一生的时间,投入在西瓜、甜瓜等瓜类的培育良种上面,西瓜得到大幅度增产,得以让华夏人民实现了“吃瓜自由”。

    .

    ()    天幕放出了一左一右两幅对比视频:

    左边是清朝时期,来自台湾的西瓜经历了海运、舟运、车马和人力担着,历尽艰辛千里迢迢送到北京,送进了守卫森严的紫禁城。

    御厨把西瓜切成精美的一片一片,摆在精致的瓷盘里,插着精美的银笺,被传膳的太监送到了雍正皇帝面前。

    雍正皇帝坐在放了冰盆的御书房里,工作累了,闻到西瓜的清香,叉起一片吃了一口:“嗯,本年西瓜甚好。”

    右边是现代,衣着虽然色彩鲜艳但是看起来暴露而大胆的都市女青年下班之后,走进水果店里,看到满地各种各样的西瓜。

    她问起了价钱:“多少钱一斤?”

    老板:“一块二。”

    “这么贵,现在不是西瓜正上市时候吗,我看别人家有的才八毛。”

    “我这是无籽西瓜,又甜又脆,不好吃你退我!”

    “行吧,我试试。”都市女青年拿出手机扫了一下,天幕特意放出手机支付的页面,呈现了“已支付32.8”的画面之后,老板店里响了起来:“您已到账32.8元。”

    女青年悠哉悠哉提着西瓜回家,用手指打开指纹锁进入家中。

    回到家中,她根本没切片,直接把西瓜从中劈开,一把勺子挖在中间,吃得满嘴汁水。

    “哇,果然好甜!”女青年拿出遥控器对着空调一点,空调打开对着她一吹,颤抖了一下,“嘶,25度太冷了,得调高点。”

    .

    “朕都还没有吃到西瓜!”刘彻酸了。

    天幕说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西瓜种子,是大汉的西瓜,他作为张骞的皇帝竟然还没吃到!

    “吃瓜自由,果然是吃瓜自由。”胤禛心情也很复杂,“从台湾来的西瓜,朕都舍不得赐给大臣吃,没想到后世吃得那么肆意。”

    还有,那女人是用什么付钱的?

    又是什么在叫“您已到账32.8元”?

    回到家中之后,女青年为什么不需要用钥匙,按个指纹就能开门?按手印不是用来签契约吗,难道女人在跟房子签契约?

    还有她房间里的那会动会喷冷气的又是什么?

    哪怕有大臣在抨击后世女子衣着暴露,胤禛直接无视。

    这么多异常面前只会在意女人穿什么,简直是酸儒,腐儒。

    “难道天幕说得科技就是这些?那现在欧洲在进行的什么工业革命,是不是也有这些?”

    一想到这里,胤禛有些坐不住了。

    他相信,那些蛮夷定然不会拿出最好的最先进的产品来跟大清做买卖,就像大清同样不会一样。

    那么,他们藏起来的、大清不知道的武器,是不是就是日后灭掉大清的利器?

    胤禛有了强烈的危机感,什么闭关锁国是祖训,不行,得派人去探探虚实,各方面都得交流起来。

    外国能学华夏的,华夏为什么不能学外国。

    只能能稳稳压在他们头顶,胜利者才有资格书写史书,史书上他想怎么写还不是他的自由。

    【除了这一些,还有太多,太多的农业新科技。】

    【比如现在的智慧农业,如果古人看到可能会以为是神仙之力。】

    智慧农业下的无人农场已经实现了全自动农业,还有无人分拣农产品处理工厂,没有人的空旷工厂与之相对的是忙碌的机械。

    大秦时期,墨家人看得眼花缭乱:“没有人这些机械为什么会运转?”

    “那长长的带子为什么会动?”

    “那些机械区分大小我懂,怎么区分坏的和好的?”

    “那些有颜色的光是什么东西?”

    三国时期,诸葛亮看着分拣机器人找到了灵感:“除了木牛流马,原来人形也可以?”

    沈括画图画得毛笔都秃了,宋应星也顾不上思考大明会不会亡国,先记录了再说。

    智慧农业,虽然还不知道运行原理,但是对工匠来说,属于他们的春天,到了。

    【当然,这些优秀的农业成果离不开华夏历代农学研究人员的辛勤付出。】

    【清朝,有近现代化的农业学堂。】

    【现代,有了天南海北的农业大学。】

    【现在就带您走进,华夏农业大学,让大家一睹农学生的风采!】!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