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2 章 医学与生命6(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括中药种植、栽培、采集、储存等;】

    【我们现代医学生本科5年,本硕连读7年,本硕博连读8年。】

    【唐朝时期的太医署也有明确学制,如内科7年学制,外科、儿科5年学制,五官科4年学制等,各科课程安排、考试制度等都有一定规范,还设有专门管理职位如专职太医署令、丞以及府、史、医监、医正等。】

    同样是在大唐,民间的大夫看得颇为羡慕。

    “原来官方的大夫要学那么久,难怪那些太医那么厉害。”

    “我们民间这些赤脚医生哪里能比,知道一两个方子就能行医,家里有一本半本医书都可以当传家宝了。”

    一句话说得这几位熟识的同行相视苦笑。

    别说他们,就算是他们那些更厉害的师父,都不过是靠着一两本医书自学或者家传的经验积累成为的大夫,哪里有太医署那么专业那么细致分科。

    如果不是天幕介绍的如此详细,许多民间的大夫根本不知道还可以分科学习。家传医学向来是有什么教什么,祖辈擅长什么教授什么,遇到什么病人治疗什么。至于什么草药种植栽培,同样是要学,有弟子的弟子帮忙处理,没弟子的请药童或者干脆自己动手。

    他们也知道有些药材处理不好会影响药效,只以为是经验不够,哪里知道太医署连这都可以学。

    一位年长一些的大夫羡慕地看向长安的方向,向往着太医署的藏书:“太医署一定有很多医书吧!”

    如果可以,他多想把自己孩子送去太医署。

    另一位直白点的大夫直接说了出来:

    “真好啊,如果我们民间大夫也能进去学习就好了。”

    脾气暴躁一点的大夫嗤笑一声:“想得美呢,连科举都是贵人的事,这种给贵人看病的太医署肯定都是贵人的后代。”

    一席话,虽然不中听,但却是事实,顿时说得友人齐齐一叹:“哎!”

    这太医署再好又有什么用,他们这些乡野大夫又没法进去!

    【为了便于学生识百草,太医署在长安附近开辟了300亩药园,“药园师以时种莳,收采诸药”,使学生能“辨药形,识药性”等,与现代医学院会在学校种植中草药相似。】

    【药园的经营者也需要接受教育,药园生要学习《本草经》及草药的采集、栽培可生,并且有权利使役补助性劳动力药户。】

    【药园师定员2名,药园生定员6名,药户75户,从中选37丁一年轮流进行劳役。】

    “乖乖,后世种植草药也要服役。”

    大秦,一些老秦人感慨。

    也就是天幕来了,让陛下知道黔首压力大,减少了许多徭役,分批缓缓进行,还增加了粮食和工薪待遇,才让老秦人的徭役压力减少了许多。

    但是一听到服役,潜意识还是有一些阴影。

    有家里人口多的黔首叹气:“我倒宁愿去药园子里服役,还可以认认草药,回头自己野外见了也能才回来,遇到家里人生病救个急。”

    “可惜,我大秦没有。”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次过后说不定就有了。”

    “若是有了,我们一起去当药户,也方便互相照顾。”

    说着说着,几户邻居便约定起来:

    “成!”

    【从教学方法上来说,大唐太医署不仅命令要求了主修和辅修的医学书籍,内容,有强大的师资力量,长期的修习年

    限,还有对教师的品德要求和课时要求。】

    【比如说,要求博士授课时必须依据原文讲解,规定了博士、医师等不同教师的束脩礼仪,规定了考查和成绩评定的方式,还有医学生的假期,比如旬假、田假、授衣假等等。这些统一以中央典药寮的教授方式为标准。】

    【再对比一下一段话就可以概括完的女医,发现了差异了吗?】

    【大唐的太医署,已经有了现代医学院的雏形,接近古代的官学太学,师资力量、授课教材、需要的药材等教具,都非常成熟了。

    但是相比之下,女医仿佛是那些医博士在外开的私人辅导班,看起来好像也有一样的名师口授知识,但是完整的教学体系是没有的。】

    大唐的官员被说得脸红,深宫之中的女医同样议论了起来。

    有胆子大的忿忿不平女医甲:“没错,这就是欺负我们是女子!”

    也有性子柔弱的女医乙对比一下后世,自己找安慰:“我们已经比后世那明清女子好多了,起码不用缠足不用殉葬。”

    女医丙:“后世也没有女医。”

    女医甲立刻纠正:“宫中没有,民间有,大明有谈允贤,可厉害了!”

    她说着开始掰着手指数起来,“宋朝还有张小娘子!清朝有曾懿,都很厉害!”

    女医丙又道:“那大概是家传的。”

    女医乙有些被女医甲的话语影响,小声道:“后世没有官学学自家医书都能成为名医,我们好歹比民间的赤脚大夫好吧,也未必不能成为女名医。”

    女医甲连连点头,握拳给自己打气,也给其他人打气:“我也要成为大唐的谈允贤!你们也不能放弃!”

    她拉着同伴女医乙、女医丙:“以后你是大唐的张小娘子,你是清朝的曾懿,我们一起当女神医!”

    大家被说得哈哈大笑。

    看似谈笑,但是从此刻起,心中那个模糊而坚定的种子开始慢慢成型,也将成为她们未来的奋斗目标。

    【唐朝中央实行的医学教育制度,培养的官员主要是从事王室和官僚阶级的医疗,不是以普通百姓为医疗对象,这一点与现代的医院非常不同。】

    天幕再次放出对比。

    在现代的医院,医院宏大,人来人往,但是最醒目的,是医院里各种人群混杂。

    你能看到姿容憔悴、衣衫灰扑扑、看起来好像是刚从劳动场合赶过来就医的穷苦百姓,也能看到衣裳光鲜亮丽、打扮的珠光宝气的有钱人。

    但是不论衣着和穷富,在生死面前,都被疾病左右着情绪,是悲是喜不由人,或者在重症监护室外焦急地走来走去,或者在手术室外担忧地掉眼泪,或者在产房外高兴地到处给亲戚打电话庆祝。

    再放出古代的官方太医署和医学里,可以明显看到,往来的只有王公贵族。

    他们或者统一衣着华丽,有人伺候着乘坐马车前呼后拥而来,或者直接传唤太医去府上或者宫中诊治。

    太医如

    同被贵族垄断的财富与土地一样,也被上层垄断。

    再看古代民间的大夫,能传几世的不叫赤脚大夫,叫医药世家。

    更多的就是同样衣着俭朴,还要自己上山采药、自己炮制药材的乡野大夫,百姓能够遇到一位靠谱的大夫全靠运气。

    有些乡野大夫有良心,自己不会治的直接说治不了。

    有些没良心,只管开药挣钱,开些吃不死人的药,先把人拖到出不起钱,再断药自己病死。

    沉重的画面,看得贵族和百姓齐齐一阵沉默。

    在生死面前,无论什么身份都显得无力,而一位可靠的大夫,显得尤为宝贵。

    【除了中央长安,在地方上,贞观年间开始,诸州也设立了医学,任命了医学博士教学,规定对《本草》《百一》《集验方》这类基本的医疗书籍,各地州学要同经史书籍一样必须有藏书,以推进医学教育的发展。】

    【开元年间,规定每十万户以上的州设医生20名,每十万户以下州设医生12名,还必须建立巡视各个管辖区域的医疗活动。】

    【当然,州医学依然是面向官僚阶级,贫苦大众的医疗只能求助于民间大夫。】

    【但是到了唐玄宗、唐德宗期间,政府采取颁布医方于民间的措施,惠及百姓,也提高了医药的民众化程度。】

    李隆基几乎是喜极而泣:不容易啊!天幕终于夸他了!

    李适比李隆基更激动:他这个大唐的小透明终于露脸了!

    而且是好的露脸!百姓一定能因为这个对他印象更好吧!

    【唐朝的医学的学生,选拔同样也不是面向民间,以以下三种为主:】

    一是具有医学世袭职务药师称号的诸氏;

    二是三代以上以医学为业的世习之家;

    三是采录庶人13岁至16岁中的聪慧者。

    但是这里的庶人依然并非普通庶人,以五位以上的子孙为原则,根据情况,也采录八位以上者。

    【唐朝的医学制度,对后世的宋、元、明、清都有影响,在后世基本沿袭下来,并且影响了朝鲜、日本等东亚文化圈。】

    【但是呢,这么先进的医学制度下,大唐的皇帝喜欢修道炼丹,喜欢嗑丹药,你说你占据着最好的医学资源不用,自己跑去作死,那就把太医署给百姓用啊!】

    唐宪宗李纯冷哼:“太医署就是太医署,怎么能用于民间,民间不是有州医学,还肖想太医,大逆不道!”

    他说着,又觉得身体不舒服,催促着身边的宦官:“朕的丹药呢!快拿朕的丹药过来!”

    宦官连忙呈上丹药和水,但即将入口的一刹那,李纯又想起天幕说过的丹药有毒,愤怒的一下子把丹药拍落。

    “丹药有毒你还敢献给朕,是不是想害死朕!”

    宦官吓得连忙跪地:“奴婢不敢!奴婢不敢!”

    李纯不服丹药,浑身不舒服的感受更强烈,暴躁地把宦官踹倒在地,好一通打骂。

    等自己出气完了,疲惫的一摔袖子:“滚!”

    宦官抱着伤痕累累的身体眼底闪过一丝阴霾,他连忙告退,出门之后,没有去休息,而是走向了其他宦官。

    陛下本就因为服用丹药喜怒无常,现如今更加暴躁,总是虐待宫人。

    他不想总是被这么虐待,迟早有一天或许会被打死,不如,先下手为强!

    .

    他的儿子唐穆宗李恒则是委屈:“是太医不行,治不好朕的体弱。”

    如果不是因为体弱,没有精力处理政事,他何必服用丹药。

    但却没有想到,若是不服丹药,没有太医在他服用丹药不舒适后的及时补药安抚解毒,没准他的身体更差。

    【很多人拿古代人均寿命短来说华夏中医差,却没想过,无论古今,看病都是一个很费钱的事,不是所有人都看得起病。】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有多少家庭是因病变穷。】

    【大家看看华夏古代的王公贵族的寿命,看看太医署的医学教育模式和资源,还觉得中医落后吗?】

    民间的百姓最有话说。

    一位服过兵役、出过远门就自以为见多识广的老农苦笑:“我还以为贵人有人参可以续命就很厉害了,没想到人家有这么好的太医署。”

    年轻一点的后生自嘲一笑:“人家的太医是学习七八年,好多医书,还有药田。我们的大夫学习的有七八月吗?”

    “别说七八月了,咱们村有大夫吗?”村长最近刚刚病了一场,瘦的竹竿似的,然而他能熬过来已经是因为家中有点积蓄,从城里买了草药。

    村里其他人呢?

    及时知道又怎么样,就算贵人看不起医家,就算帝王宁愿磕丹药让太医们去炼丹,也不愿意把太医署的资源给民间百姓使用。

    州里的医学设立了,他们这些村野之人连州医学在哪都不知道,更别提什么求医问药了。

    “不求别的了,陛下能给民间多传点方子,我们自己治,找错药吃死人也不怨别人。”村里唯一的识字的老者,做过城里的账房先生,好歹认识几个字,抱了这样一个希望。

    这已经是下策中的下策,但是无可奈何。

    就算天幕说了大唐的太医署先进,与他们有何干系?

    贵人会让太医给他们瞧病吗?

    .

    村人没想到的是,李世民还真得在考虑让太医署的太医去民间。

    “都说了要多多实践,光在太医署读书和药田种药算什么实践?还是得多去瞧病。”

    说着,李世民就想到了天幕提到的后世那些嗑药子孙,气不打一处来,“反正他们宁愿磕丹药,那就嗑去吧,太医闲着也是闲着,去民间治病,朕办太医署不是为了培养炼丹的方士。”

    大臣们好一番议论,说出后续应该如何具体实施,整体来说,都是支持的。

    长孙皇后等到议论声渐渐平息后,才提

    出自己的想法:“陛下(),臣妾想?()_[()]?『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不如让宫中女医也入民间去为百姓治疗。”

    李世民却难得有些犹豫:“可是女医本就少……”

    最重要的是,听到长孙皇后早逝,李世民恨不得让所有女医天天守在长孙皇后身边,让她有什么问题及时可以得到医治。

    “陛下,女医既然素质不好,不如去民间学习,与民间的大夫交流一下。”长孙皇后提起一件皇帝与大臣都没法辩驳的事情——生育。

    “民间的接生妇质量良莠不齐,哪怕一个州有一两位靠谱的接生妇,对生产的妇人与孩子都是好事。”

    李世民沉默半晌,长长地一声叹息。

    是啊,妇人生育多有艰难,幼儿养大更是,哪怕贵如帝后,同样有幼女夭折。

    他想起自己和长孙皇后夭折的女儿,安慰地拍拍皇后的手背:“皇后心怀天下子民,这份心意朕怎么能拒绝?就依皇后所言。”

    长孙皇后柔情万种看着李世民,她就知道,圣上不是迂腐之人,不会拒绝自己。

    正要再说什么,天幕突然一番话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在封建阶级制度下拿人均年龄跟现代医学条件下的人均年龄对比,你怎么不拿同时期古欧洲的人均年龄对比?】

    【如果不拿下限,拿上限说事,我还可以说我华夏古代还有不少百岁老人,那岂不是更能说明中医厉害?】

    【比如汉朝的张苍,唐朝的孙思邈,在医学条件这么原始的古代能活一百多岁,这还不能说明中医厉害吗?】

    李世民、长孙皇后等人齐齐扭头,整齐划一看向天幕,眼神亮的惊人!

    什么,活一百岁!

    竟然还有大唐的孙神医!

    这可是熟人啊,他们岂不是也可以学习!

    而秦汉时期的君臣们同样齐齐扭头,看向了张苍。

    这位也是老熟人啊!

    天幕说这个他们可不困了,快多说说!!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