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3 章 番外11(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武周朝,迎来了比历史上更为热情的寒门弟子参加科举考试。

    历史上,武皇当政期间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

    贞观年间,朝廷共录取进士205人,还是不糊名的科举制,非常偏向于世家子弟的科举;

    到高宗武后统治期间共录取一千余人,平均每年录取人数比贞观时增加一倍以上。

    到武皇改元为“周”后,一年就录取一百多人。

    历史上,公元690年,武皇废除唐睿宗李旦,以67岁高龄登基,也是华夏历史上登基年龄最大的皇帝。

    而后,武皇在洛城殿对贡士亲发策问,是“殿试”之始。

    是年遣“存抚使”十人巡抚诸道,推举人材,一年后共举荐一百余人,武皇不问出身,全部加以接见,量才任用。

    武皇虽以官位收买人心,但对不称职的人亦会加以罢黜;明察善断,故当时的人原本就乐于为武皇效力,并不是宋明清寒门科举习以为常、打压女性也习以为常后各种贬斥武皇编造谣言所写的那样不得人心。

    如今,有了天幕的支持与对未来的剧透,武皇的声望一时间更加受到追崇。

    当民间也有学子出于性别偏见发出怀疑的声音:

    “武氏毕竟是一介女子……”

    结果还不用朝廷派人宣传之类,其他学子就开始一连三问的反问:

    “你不等着糊名科举的时候去,还想等着野无遗贤的时候去考科举吗?”

    “你不等着贞观遗风的时候去,还想等着开棺鞭尸毁棺的时候去吗?”

    “你不等着有天枢纪功柱的时候去,还想等着怛罗斯之战、安史之乱的时候去吗?”

    “你不等着现在天下太平的时候去,还想着藩镇割据、国都六破、天子九逃的时候去吗?”

    野无遗贤、开棺鞭尸、怛罗斯之战战败、安史之乱大唐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国都六破天子九逃,每一样单独听起来都很可怕,而叠加在一起是由同一位帝王创造下来的辉煌“战绩”时,就显得更为可怕了。

    谁能想到呢,宋朝是国都六破天子八逃,唐朝时国都六破天子九逃,在这一方面大唐居然“赢过”了大宋……

    而大唐的天子逃亡,就是李隆基开的“好头”。

    之前怀疑的学子立刻改口:“兄台说得对!在下不仅学文,自幼干苦力活补贴家用,若是文试考不上就去考武举,能提前参军也好。”

    想想未来的藩镇割据等各种战乱,都说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人,当乱世百姓不是被抓壮丁就是被烧杀抢掠滥杀无辜,还得是手上有兵或者有武器更安全!

    多年学习的男性学子们只要有意愿,参加科举或者武举相对来说简单很多;

    很多没条件学习的女子,才刚刚走上学习和备战科举之路。

    公元690年,武曌登基改唐为周后,天幕降临,带来不少好用的技术,也带来了对大唐未来的剧透。

    很遗憾,原本依然忠心于李唐的人以为武氏篡位才导致大唐江山易主、会导致一系列不祥之兆,却没想到,最大的祸乱竟然会是未来推翻武皇的李隆基。

    民间学子都害怕,本就拥有庞大财富和许多家人族人的世家大族能不害怕吗?

    公元691年,武曌推出新式科举,第一次允许男女共同参加。

    当百官反对时,武曌一句话就把他打了回去:“依然按照历史上的做法来做,你能保证安史之乱不会再次爆发?”

    官员还要举例:“不如把那安禄山史思明直接处死……”

    “藩镇割据的藩镇呢?节度使呢?宦官呢?还有那农民起义军,这个时候都还没出生。”武曌一个一个举例,说到最后,自己都心累。

    而百官也听得想哭。

    大唐未来的麻烦,怎么这么多!

    狄仁杰默默补上一句:“还有趁着大唐衰弱之后立刻反叛的周边部族和趁火打劫的外邦国家。”

    真要杀,总不能连这些全给杀了吧?

    武曌也头疼:“先帝和太宗皇帝一世英名,朕也不算差,这李隆基和李隆基的后代怎么一个比一个无能!”

    大臣们齐齐默然:他们也想知道。

    大唐出了一位“千古一帝”李世民,是后世众多皇帝的楷模,众多百姓心里永远的白月光;一位“千古唯一”的女皇武曌,虽然在后世饱受争议,明显也有许多追崇者。还有高宗皇帝的“永徽之治”,明显也不差。

    怎么突然到李隆基就变异的如此奇葩?前半生“开元盛世”,后半生“安史之乱”,他是被鬼上身了吗?

    “朕如今急需人才,唯才是举,不但是寒门子弟,女子,你们世家的女子只要有能力,朕都需要!”武曌对着哪怕是看自己不顺眼的李唐宗亲也是同样的话,“这江山不仅是武周的江山,也是李唐的江山。朕未来的继承者同样有李唐的血脉,你们若是放任不管,日后下去见太宗皇帝如何回复?”

    这一句话,也是明确表明武曌对继承人的态度。

    不会是武家人,一定是她与先帝李治的血脉。

    一方面是武家人能力不足也不能服众,另一方面也是天幕上的李家皇帝虽然差,但是出了不少优秀的公主,让武曌大胆地把视线投向了公主们。

    而这样明确的承诺,终于让李唐宗亲软化了态度。

    第一次男女同考科举,糊名制与殿试加持下,三甲分别是一女二男,这一女,正是来自李唐宗亲,还是看武曌特别不顺眼的李氏女。

    武曌并不在意李氏女在朝堂之上宛如刺头,处处怼她,在她眼里,还没自己几个儿女让人头疼。

    除了前三甲,前二十名中还有六名女子,有来自世家大族,也有来自小官小吏,还有来自医药世家,或者是民间乡里的猎户、农户、商户之家——是的,出于天幕对商业的重视,武曌的科举也允许商户参加,但是为官者不得经商,做出了多方面的限制。

    最后,这二十名男女

    各自授官,共计7名女官通过与男子一样的糊名科举,正式进入朝堂,也宣布着武周朝的女子可以和男子一样,通过科举进入朝堂。

    【史书《武周·武皇传》记载:

    公元691年,武皇开新式科举,允许商户、女子等诸多前朝重重限制的学子参加科举。这一次科举,录取共计20人,13男7女,后世称呼7女为“科举七祖”……

    后,七女勇为人先,各有成就,在农耕、民生、商业经济、兵器研发、医药健康、大国外交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武皇也以知人善任被誉为“千古一帝”!】

    后世的事情,此时的人自然还不知道。

    当朝堂之上进行新的势力瓜分时,民间也多了许多新的文化娱乐。

    比如最近最流行的通俗小说,就是《大唐武皇传奇》、《武皇修仙路》、《武皇帝国》;

    而武周朝新出的《武皇日报》,不仅有时事政治,还有专门用于连载小说的专栏板块,十分受欢迎,以致于《武皇日报》越发越厚,以上三本流行通俗小说原本都是在日报上连载的,因为特别受欢迎,一完结就有书商带着大笔通宝去找作者买全稿出书。

    百姓们开开心心看着日报,听着说书,看得开的今朝有酒今朝醉:“我管她皇帝老儿男的女的,我就看看故事,凑凑热闹。”

    “就是,反正只要能让我吃饱饭,就是好皇帝。”

    “好歹武皇能打赢外敌,咱普通老百姓也没遭受外人欺压,也没安史之乱那样的祸乱,我现在挺满意的。”

    “说起安史之乱,那李隆基好像是武皇孙儿吧?”想不开的现在就开始忧心忡忡,担心自己年老以后遇上战乱,或者自己儿孙辈遇上安史之乱。

    “哎,我倒希望武皇长寿一些,能折腾出安史之乱的皇帝,就算前半生英明,但是万一呢?谁敢去赌那个万一?”

    一句话说得众人连连点头。

    老百姓承受风险的能力,比大家族小百倍千倍。

    许多世家有“流水的皇帝铁打的世家”,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从隋朝到唐朝,从安史之乱前到安史之乱后,家族起起落落,有聚有散,但是正因为是大家族,有藏书垄断知识,有财富维持生计,有人才复兴家族,哪怕曾经败落,依然有起复的机会。

    比如李世民的李家,除了后来自己认祖的老子李耳,明确可追溯的祖宗有南北朝时西魏的太尉李虎,还有北周时的御史大夫李昞,后来到隋朝被封为唐国公。李渊7岁就继承了唐国公爵位,本就是代代世袭的贵族。

    还有那些鼎鼎大名的诗人,比如大小杜杜甫和杜牧,都来自“城南韦杜,去天五尺”的杜家;二者到了唐朝时虽然已经支流很远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是祖宗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再往西汉时追溯可追溯到酷吏杜周。

    杜甫祖上是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再结合二者父辈身居高官,就能看出大唐时期文化人的主要阶层,大部分都来自上层。

    还

    有李世民的杨妃、武曌的母亲杨氏、李隆基时期的杨玉环,原本都是隋朝皇室杨氏的宗亲。

    这些大家族哪怕是遭遇改朝换代的战乱都还能重新站在权力的巅峰,可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