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9 章 番外五(1/2)
他从小就喜欢研究火器军械,借着家里的关系,得以拜军械局的冯大使为师,立志要研制出更精良的火器装备,抗击倭寇,保国靖海。
在庶常馆读书期间,他拜访过很多曾在海上抗击倭寇的将领,后来从一位寓居京城的西洋军火官员那里了解到一种西洋番铳,并获得了大量的资料和图纸。
经过改良,发明出可以连发十八弹的新式□□,并在枪床尾部装上了钢刀,便于近战时拼刺斩马。除此之外,他还发明出多种新式军器,并向朝廷呈上条陈,建议朝廷试制。
在经过兵部、工部等官员会审之后,联合上书皇帝,将陈甍改良的新式军器依法成造,随发各营,并责令各地派遣武官进入武备学堂参加培训,传示各边,以增强边防。
庶常馆散官之后,陈甍如愿进入工部担任主事,分管军器局。
……
次年黄水异涨,滞留在黄河北岸的漕船多大千余艘,影响了漕运的畅通。
京城粮价暴涨,漕督官员提出重开海运。
一石激起千层浪,不断有人提出河运与海运并举的建议,均受到了“河运派”的严苛打击,称海运的提议是蠹国殃民。
其实大家心知肚明,这些人并非思想保守畏惧海洋,而是漕运牵涉了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廷议时吵翻了天,皇帝将一只茶盏重重蹲在御案上,殿中瞬间安静下来,众人眼观鼻鼻观心,等着首辅定调子。
沈聿缓缓开口:“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曾凭借木筏横跨海洋登陆东番。后来我们发明了司南,开始使用罗盘航海,到了前朝,大量漕粮通过海运运抵京城,其运力不在河运之下。我朝也曾拥有最好的船队,也曾如火如荼的下过西洋,航程之漫长、航路之艰险,远胜近岸航行的漕船。”
“自海运废止之后,漕运全部依靠运河,从南方运至京城的漕粮,经过催科、征调、督运、验收,再行路数千里,耗费钱粮民力不计其数,再加上维护河道的巨额费用,大量损耗国库的开销。户部负责的京仓,每收一石粮食,需要付出数十两之巨,为了平抑粮价,这些粮食只能以每石一两左右的价格流向市间,这当中巨大的亏空,皆为以冗官蠹吏所中饱!”
沈聿的低沉声音回荡在殿宇之中,使殿内官员无不噤若寒蝉。
他接着道:“而这些损耗、亏空,最终只会被转嫁到小民百姓身上,县官逼迫胥吏,胥吏搜刮百姓,百姓不堪忍受敲逼之苦,就会变成弃土逃亡的流民!”
沈聿的话说的十分难听,一众官员面色青白,极力反对海运的官员也被抢百的无言以对。
沈聿趁机提出从淮州海运十万石粮食到津港作为试验,以验证海运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沈聿自入阁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与人为善的状态,直到姚阁老过世,他一改往日的
和善,变得侃然正色,不苟言笑。他从不轻易发表看法,一旦开口便是一锤定音,其他官员很难再改变他的决策。
只因他太年轻了,是建国以来第一个以不惑之龄位居首辅的官员,他的下属从年龄到资历都不在他之下,他必须迅速树立权威,才能牢牢掌握这一人之下的权柄,而不是被各方势力牵着鼻子走。
但内阁向来不是任何人的一言堂,至少制度上是这样的,凡遇到难以决断的军国大事,通常通过投票表决。
试行海运的投票比例打成平手,当然这不是巧合,是沈聿有意控制的结果,为的是将决定权交到皇帝手里。
皇帝认为这是个很好的方案,一切用数据说话,海运与河运的优势劣势一目了然。
那么又有一个问题,该举荐谁来负责此事?
按照前朝旧例,海运应当由漕运衙门负责,但主张海运的官员显然不愿让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的漕运官员参与到海运的试行中去,沈聿也是一样的意思。
“陛下,臣愿随船押运漕粮,记录沿途天气、海况!”
众人齐刷刷的回头,只见小阁老沈怀安一身蓝色官袍,从一班绯袍高官中钻了出来。
……
乾清宫,御书房内,怀安被传召至此,皇帝背着双手,龙靴在提花地毯上焦虑的碾过两趟,在怀安面前停住。
“你怎么回事?”他质问道。
“你怎么回事!”太子跟在父皇身后学舌。
“谁让你自作主张?”
“谁让你自作主张!”
“我大亓的官船,已经多少年没有远航了?你可知要担多大的风险!”皇帝道。
“又想撇下我自己出去玩,还出海,实在太过分了!”太子道。
皇帝回身瞪了太子一眼,荣贺闭上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