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2 章 太宗上位计【十四】(1/2)
翻开史书一看,甚至会对史书之中干巴巴的描述感到一丝失望。
我们想象中的顶级权谋,极限拉扯呢?
怎么什么都没有?
这对我们吃瓜群众也太不礼貌了。
只能安慰一下自己,最高端的权谋,往往采取最朴素的烹饪方式。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在武德九年那个平平无奇的清晨,秦王李世民大摇大摆地先行进入玄武门设下伏兵,等待李建成与李元吉进宫。
等到二人行至临湖殿,就见殿旁突然闪过马影,顿觉不妙,想立刻折返,却已来不及了。
不过李元吉或许曾经也有过机会吧,据史书记载,李元吉发三弓而不中,于是李世民一箭射杀李建成,随即李元吉也被其余人射杀。
二凤他真的,甚至还给了李元吉三次机会呢。
给你机会你不中用,那有什么办法。
好歹李元吉也是上过战场的将军,这水分是不是太大了一点?
不过就这都是最详细的记载了,实际上在人家帝王本纪之中,无论是高祖本纪还是太宗本纪,都只有轻飘飘的两个字:“诛之。”】
李元吉气得脸色通红。
什么叫给他机会他不中用?竟然还质疑他战场杀敌的本事?
想来当时情况一定十分混乱,他发矢而不中也是理所当然的嘛。
再说了,李世民那小子可警醒着呢,自己屡次派人刺杀,却屡屡被他躲过,想来那什么玄武门之变之时他绝对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肯定在他弓箭范围之外!
还有,这什么狗屁天幕,着实大不敬。
帝王家如此惨案,竟然仿佛成了你们眼中的一幕戏一般。
那他们堂堂皇子算什么,难不成竟成了供人取乐的伶人不成?
李世民:……
道理他都懂,但什么叫最高端的权谋往往采取最朴素的烹饪方式啊?
你们后世之人实在有点奇怪。
再说了,玄武门守门之人对自己的命令自然不会反抗,他带着这么多人呢,不大摇大摆地进入玄武门要怎么进?
偷偷摸摸地也进不去啊。
【而且,其实大家对于即将会拥有这么一场“兄友弟恭”的夺嫡之争心里都是很有些数的。
毕竟看看李渊封李世民为皇太子的诏书中对于李世民当时那一长串一口气念不完的官职名称吧:天策上将、太尉、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益州道行台尚书令、雍州牧、蒲州都督、领十二卫大将军、中书令、上柱国、秦王李世民。
而且这些官职全是实权,没有虚职。
真是得看看史书才知道当时的李二凤陛下是什么被打压的小可怜啊,那简直是将唐初政权拿在手里把玩的超级大BOSS。
李建成不害怕才有鬼呢。
除了太子之外,还有一位皇子既有实权还有名望,傻子都知道必有一场厮杀。
不过吧,时至今日我也想不明白,李渊为什么这么大权力都给了,却偏偏不愿意给太子之位,甚至还在幻想大家一家和睦?】
前朝的皇帝听罢天幕,简直是目瞪口呆。
啊这,他们也属实想不明白啊。
莫说这还不是太子的待遇,便就是太子,他们也万万不可能给这么大权力啊?
给了这么大的权力,却不立人家当太子,是这个皇帝干得太舒服了,想提前升天的节奏吗?
李渊真的没有被架空吗?
刘彻一针见血地分析道:“都直接在宫门口政变了,呆在宫里的皇帝一点风声没听到,还能没被架空?这谁信啊。”
刘邦则很是佩服。
这李世民竟然还让他爹舒舒服服当了好几年的太上皇?
还挺客气。
【不过李世民还是担心自己的意思传达的不够到位,可能是生怕吓着朝臣,在发动政变之前还不忘向大半个朝廷官员群发预告,甚至还积极询问他们的反馈意见。
二凤真的,我哭死,他真是好体贴一皇帝哦,竟如此关心未来属下的身心健康呢。
朝臣们的反应也比较有意思,激进一点的,立马表示自己早就想秦王这么干了,绝对支持你干一票大的!
稳重一点的嘛,就默不作声。
不说支持,但也绝不反对。
美名其曰,表示中立。
但直到玄武门之变发生的那一天,无论是李渊还是太子一党,并没有人收到任何风声。无论是支持的还是中立的,大家都选择了对皇帝缄默不语。
不支持太子也不支持秦王我能理解,天子纯臣嘛,单单效忠于皇权,效忠于当朝皇帝嘛。
但连李渊也什么都没收到,这就非常意味深长啦。】
刘彻:……
就算是他祖母还活着的时候,自己对于朝堂的掌控力都比这什么李渊强吧。
这种皇帝,他着实第一次听说。
算了,作为皇帝,竟然还会被臣子功高震主,活该被人政变。
刘邦终于痛快了。
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