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常遇春千骑夺巴蜀(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想好身份暴露后怎么面对标儿了吗”。

    但他什么都不敢吐槽。

    这并不仅仅因为常遇春对待朱元璋很谨慎,和那些面对“陈国瑞”就开始开启吐槽模式的同僚不同。常遇春更担心的是,主公又说出什么“惊人之语”,让自己也朝着“不尊重陈国瑞”滑坡。

    连不小心混入核心圈的“外人”康茂才都逐渐呈现滑坡趋势,“陈国瑞”的威力太可怕。

    朱元璋自以为找到了解决办法,又询问下一个问题:“伯仁啊,你怎么能在你儿子刚出生的时候就取名字?难道你没有想不到好名字的时候吗?”常遇春道:“按照辈分,寻找吉祥的字眼,再找个算命先生算一下合不合命即可,不算难取。”

    朱元璋摸着自己的胡须叹气:“一个人能这么取,但人多了不好取啊。”

    常遇春疑惑。

    主公目前只有三个儿子没有取名字,除了乳名狗儿猫儿的两位嫡幼子,就只剩下一个还在襁褓中的庶子。且不说标儿只让主公替两个胞弟要名字,就算给三个儿子取名字,应该也不是很为难吧?

    朱元璋开始解释自己为什么几年都没想好名字。

    朱元璋解释结束,常遇春想翻窗逃跑。

    他担心自己如果不尽快找借口离开,会忍不住露出同僚们同款“主公你是不是该去看大夫”眼神。

    听听他的主公说什么?主公说,他取名字,要把子孙后代的辈分“字”一口气全取了,所以才想了几年没想出来好名字。

    常遇春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是啊,这样想几年想不出好名字多正常。因为主公要替子子孙孙都把名字取好啊。

    是个屁啊!主公你是不是脑子……

    常遇春压下了心中大逆不道的想法,板着脸道:“确实很难。但世子说得有道理,主公嫡幼子入学时还没有名字,的确不妥。我听闻有些书生会在启蒙的时候先起字,后起名。主公若实在想不出名,可以先为他们取个别字,之后再换。”

    朱元璋点头:“不愧是

    伯仁,脑子就是聪明,有道理!我先让标儿给他弟弟随便取个别字用着!”

    常遇春:“?”

    常遇春以为自己没说清楚:“主公,世子想让你取……”

    朱元璋道:“我日理万机,哪有空想这个?”

    取名废朱元璋开始摆烂,并将锅甩回了陈标身上。

    先不提陈标拿到亲爹回信后跳到凳子上,高举着信,使劲将信摔在了桌子上。

    常遇春飞速找借口告辞,再也不想留在这里听主公瞎逼逼。

    他担心再听下去,自己不是被事后为了断绝黑历史的主公砍了,就是被知道真相后的世子迁怒砍了。

    当心腹真不容易,他当初为什么想挤入心腹圈中?当个边缘人不好吗?

    朱元璋搞定敷衍宝贝儿子的事后,笑着让人换了茶水,拦下试图告辞的常遇春,说回正事:“当时我说我北伐的时候,你有机会就南伐入蜀。没想到你还真的就用了那么点人,将巴蜀地拿了下来。不愧是常十万。”

    常遇春立刻谦虚道:“是明玉珍重病时自知儿子年幼,不可能守住巴蜀,主动请降。”

    朱元璋讥笑道:“我和明玉珍打过交道,他是个颇为自负的人,如果不是你未率大军就能将他逼入绝境,他即便是死,也不会去想投降的事。你功劳很大,不用推脱。再者他儿子虽然请降,但不是被吴友仁挟持了吗?这巴蜀,还是你打下来的。”

    明玉珍的儿子明升与朱元璋的儿子陈樉同岁。

    虽然陈标早早就能肩负重任,但寻常人在他那个年龄,还是总角稚童,连字都不一定认得全。明升自然也是个无知稚童,不可能继承明玉珍的政治遗产。

    明玉珍在看到常遇春不带大军就能逐渐蚕食自己的地盘,终于在死前清醒了一次,让儿子登基后立刻向朱元璋请降。

    其实他在重病时请降,他家人未来的待遇会更好。但以明玉珍的眼界和心胸,他能想通请降就不错了,“亡国之君”可不想当,所以就把一切推给儿子。

    明玉珍的夫人彭氏倒是个明白人,知道儿子投降朱元璋还有活路,如果继续当这什么“大夏皇帝”,恐怕会死在“大夏”几个争权夺利的军阀手中。所以发丧的时候,她就立刻派人去请常遇春“天兵入关”。

    可惜明玉珍死后,年幼的明升根本控制不住身边人,立刻就有人向明玉珍麾下最强大的军阀吴友仁告密,吴友仁就入成都“勤王”,将明升挟持,命令大军与常遇春开战。

    明玉珍麾下的将领们虽然不一定服明升,但比起和自己同级的军阀们,他们宁愿尊明玉珍的儿子当一个傀儡皇帝,好歹名正言顺,能说服自己。

    防止失联,请记住本站备用域名:

    朱元璋已经几乎占领了中原大地,眼见着只要能扫灭张士诚,就可以对他们动手。他们要么投降元朝请求帮助,要么投降大明。

    比起元朝,原本就同属于红巾军的明玉珍下属当然更乐意投降朱元璋,未来肯定能换个地方吃香喝辣。

    元朝的大都都被朱元璋占了,皇太子在甘肃做困兽之斗,他们就算再没脑子,也不认为投降元朝,元朝就能帮他们抵抗朱元璋。

    常遇春得到投降的密信诏书时,就立刻率领千余旗兵,飞速启程去成都,想在明夏将领进入成都之前接到明夏小皇帝。

    没想到,他还是迟了一步。

    但迟了一步问题也不大,吴友仁的阻拦不痛不痒,一路投降的人比阻拦的人多。

    但最重要的不是投降的人,而是巴蜀的老百姓们。

    常遇春在巴蜀中已经颇有仁名,巴蜀的老百姓们就等着常遇春来救苦救难。

    当常遇春拿着明升的投降诏书光明正大来接管明夏的地盘时,巴蜀百姓们心中

    最后一丝被明夏报复的担忧消失,立刻喜迎大明王师。

    吴友仁以为巴蜀天险,能守很久。

    但他没想到,自己刚斩断了铁索木桥,麾下就有士兵通知附近老百姓,偷偷去给常遇春带路,从山中小路绕过天堑。

    常遇春见此机会,心头一横,居然就率领这千余骑兵长驱直入,铤而走险,靠着巴蜀老乡指路,直接一支奇兵进入成都。

    当常遇春一路畅通无阻来到成都时,吴友仁还将大军驻守在各处天堑关隘,等着与常遇春正面决战呢。

    吴友仁看着骨头硬,常遇春突然出现在成都城中——成都城门也被老百姓和守城士兵打开了,常遇春一点抵抗都没遇到,直接被城中百姓带路去了皇宫,他立刻膝盖就软了,当即投降。

    最坚定的抗明投元将领吴友仁都投降了,常遇春已经在成都接受了明升当众投降,其他巴蜀将领就不攻自破,纷纷赶紧投降,生怕晚投降一步,就比其他人少一分投降的“功劳好处”。

    常遇春只能说,这是他打的最容易的一次仗,辛苦都只在赶路上了,他都不好意思称自己有多大的战功。

    常遇春道:“功劳不在我,也不在降将,在巴蜀的百姓身上。”

    听了常遇春的描述,朱元璋先畅快大笑,笑完之后,他叹气道:“在百姓身上啊。”

    常遇春点头:“嗯,这次功劳最大的是巴蜀的普通百姓。”

    朱元璋道:“明年建国之后,先减免巴蜀百姓三年赋税。”

    常遇春立刻起身跪下:“谢主公!”

    朱元璋将常遇春扶起来,道:“谢什么?有功就该赏,这是他们应得的。伯仁,你现在还怨我把你放在后方吗?”

    经此一役,常伯仁应该知道我的苦心了吧。朱元璋感叹地想。

    常遇春耿直道:“若主公不把我放到后方,或许这次北伐,我也和其他将领一样,正在赶路的时候,就一脸懵地听说世子带着几万人一两日内轻松直取大都,自己什么都没赶上。所以这次还是后方好,幸亏我没去。”

    朱元璋先愣了一下,然后笑得直不起腰:“你啊,确实是这样。你没能去北伐,反倒是立了大功。那些北伐的将领什么都没捞到,都在埋怨我为什么要让标儿当前锋呢。”

    常遇春严肃道:“主公,以后你准备派世子亲征的时候,要么让我给世子当先锋,要么就把我另派一处吧。世子有大气运,又有大才华。若和世子一同出军,又不和世子一路,恐怕臣很难获得功劳。”

    朱元璋笑得合不拢嘴。他拍着常遇春的肩膀道:“不至于,不至于,下次不让标儿当先锋就好。这件事要怪徐达,谁知道他脑子怎么想的,居然让标儿当先锋,我已经骂过他了。”

    常遇春不接话。

    他表面上粗暴耿直,实际上性子圆滑,可不会顺着主公的话去说徐达不好,与徐达结怨。

    朱元璋知道常遇春的性格,没有继续吐槽徐达。

    他又问道:“我不是说这次北伐。我是说,我将你放在大后方,不让你带兵打仗,你真的不怨吗?”

    常遇春愣了一下,然后苦笑:“怨肯定不怨。我现在的名声和功劳,恐怕比去前线拼杀更大。”

    朱元璋欣慰道:“你明白就好。”

    常遇春脸色一整:“但是我还是想去当先锋!主公!让我回前线战场吧!我不想屯田,更不想当文官了!”

    朱元璋:“……”有点无语。

    防止失联,请记住本站备用域名: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