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5 章 大婚(2/2)
在大婚前一夜,不顾何保忠声泪俱下的哭劝,他和阿婉顺着苏拉用来捡瓦的梯子,拎着小酒壶和一盏小煤油灯,爬上了后罩房的屋顶赏月赏星星。
那一夜,他们身边仅有彼此,月光好似银河倾泻,正落在他们彼此的眉眼之间,他们能清晰地从对方眼眸中望见倒映的自己,也只有他们自己。
阿婉卸了妆发,乌发披散下来,没有钗环叮当,却仍旧衬得脸在月光下又小又白,胤礽只觉这一刻阿婉美得不像话。
自打要大婚以来,胤礽从来没有主动去提过这件事,阿婉也从来不提。
胤礽是知道,如今的他并没能力给阿婉更多,那些虚无缥缈的甜言蜜语、温言安慰,又有什么用呢?说千言万语,不如实际上为她多做一件。
程婉蕴的心思又更简单了,她只是觉得,她本无奢望,又何须多言呢?
太子爷是在悬崖边上走着的人,他要顾全的太多了,大家都是泥菩萨,反正到时都是要圈禁的,有什么好争的?程婉蕴想得很开,守着两个孩子,做三条咸鱼也就是了。
所以那天,他们就这样仰望星空,什么也没有说,却又在执手相望无垠星河的那一刻,什么都明白了。
四下万籁寂静,好似这个世道上只剩下你和我,还有这漫天星光。
你我之间曾有这么一刻,也就够了。
喝完了酒,夜也深了,两人一前一后要爬下梯子时,她踩在梯子的木阶上,向下望去时犹豫了一会儿,就听身后传来太子爷低低的声音:“别怕。”
程婉蕴没回头,她有些怔忪。
或许这一晚上的沉默,太子爷想对她说的不过就是这两个字吧。
原来他一直在担心她,程婉蕴心头不由软软塌陷下去一块儿。
“我不怕,”她这才回眸一笑,仰起脸,眉眼弯弯,“不是有您在我背后么?”
胤礽也松开眉头,低笑着“嗯”了一声。
其实,即便是胤礽自己,也需要花点时间去适应和接受另一个他名义上正儿八经的福晋,莫说是他了,整个毓庆宫上上下下,有谁不提心吊胆呢?都在私底下议论揣测这新来的太子妃是什么性情做派呢。
固有秩序被忽然打破,是需要漫长的时间去重塑的。
胤礽如今就处在重塑的时候。
所以他急匆匆过来,是真的担忧阿婉心绪不畅,也是做足姿态给奴才们看的,让他们擦亮招子——太子妃进门,他对后罩房的程侧福晋仍然不同!
不过他显然想多了,阿婉倒是生性开朗,还真没放在心上!这个认知让他有些心酸,他总
() 觉着就数阿婉这满不在乎的态度(),他好像也不大重要的样子。
比如他走进后罩房院子?[()]?『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就听见程婉蕴正一边吃红薯,一边慢条斯理地给两个孩子讲红薯的来历与好处:“红薯原本不是我们华夏大地的产物,是前明万历年间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传入的,这东西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无地不可种。为了带回薯种,粤人陈益在安南冒着杀身的危险将薯种藏于铜鼓之中,闽人陈振龙同其子陈经纶也在菲律宾发现红薯,“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带回厦门,从而被徐光启记录在《农政全书》中,后来江南旱涝灾年稻米绝收之际,徐光启想起了闽粤两地的红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便自福建引种到上海,随之向江苏等地传播,帮着许多黎民百姓度过了难关!所以红薯能活人,这红薯虽被人称为贫贱之物也是有大功德的红薯呢!”
弘皙听得特别认真,他最喜欢听这样的故事,连手里的红薯都忘了吃,好像自己已经跟着那陈氏驾舟逃亡在波涛汹涌的海上,为了那珍贵的薯种躲避着外蛮的搜捕。
额林珠则疑惑:“可我头一回吃红薯。”
“现在不是吃着了?”程婉蕴没多说:“你们在宫里吃红薯吃得少,你们瞧,咱们现在是烤红薯吃,其实还可以把红薯切块煮粥,也可以把红薯切成条晒干做红薯干吃,这东西多好呀是不是?所以我们要爱惜粮食,外头还有许多百姓食不果腹,弘皙你以后可不许再挑食了,知道吗?”
胤礽倚墙听着,宫里红薯的确不大常见,这种东西是贱民之食,吃了还爱通气,连太监宫女也不敢多吃,渐渐在宫里就少见了。
可阿婉对食物全都心怀感恩,她看食物从无高低贵贱之分,似乎对人的贵贱这界限也极模糊,这是让他特别不可思议的地方。她好像天生就会体察民情,或许是因为她是跟着当县令的阿玛长大的吧。
程婉蕴拐弯抹角讲完红薯的故事,让弘皙总算心甘情愿点头答应好好吃饭,她颇为高兴,拍拍手里的灰,回转过身才发觉太子爷不知道在门口占了多久了。
“你怎么过来了?”程婉蕴下意识去看时辰,他这忙了一上午不应该和太子妃一块儿歇午晌么?怎么还跑过来了。而且,他这听壁角的老毛病又犯了吧?
额林珠和弘皙已经嚷着阿玛冲过去抱大腿了,胤礽弯下腰一手捞一个,笑道:“怎么?我不能过来么?”
程婉蕴哪里敢说不啊,连忙让碧桃将红薯撤下去,另外上些肠粉和扁食来给太子爷垫肚子,看他那样子就没吃饱。
胤礽摇头:“我也吃一个红薯。”
弘皙立刻献宝:“阿玛的红薯是高高的,我挑给阿玛的!是那个——”
“还是咱们弘皙最孝顺了。”胤礽就摸着他的小脑瓜笑了。
他吃着红薯,想的却是人。
在皇阿玛眼里,在世人眼里,满人高贵,汉人贱之,所以连带着阿婉也成了卑贱之人,但在他眼里,阿婉善解人意、生性豁达,陪伴他尽心尽力,又为他生儿育女……分明是活了他无数次的红薯。
() 胤礽剥开红薯皮,轻轻咬了一口。
龙肝凤胆又如何,他偏不稀罕,他就要吃红薯。
正殿里东暖阁。
太子妃石氏正坐在镜子前拆旗头,屋子里四处都贴满了喜字,红绸挂满床头,被褥枕头全是红彤彤的料子,绣着鸾凤和鸣、鸳鸯戏水的花样,她望着这满眼的红,也有些不习惯。
“姄姐儿,喝点茶吧。”
一个身材健硕腰板笔直的妇人端着茶碗走了进来,言语间带着浓浓的闽地口音。
俗称闽南地瓜腔。
“先放下吧。”太子妃闻着那香气如兰的味道,就知道是她带进宫的水仙茶,这京城里大多喝香片和普洱,还是牛嚼牡丹的喝法,泡一大壶喝一天,她自小跟着阿玛在福州、厦门等地辗转,喝茶是行家,自然喝不惯京城里的喝法。因此她进宫,嫁妆里甚至有两箱茶叶、一箱用惯的各式茶具。
除了茶,身为太子妃,她是能带人进宫伺候的,因此她身边都是随她从福州远道而来的亲信心腹,这妇人原本是她额娘身边的大丫鬟,她叫她利妈妈,利妈妈年轻时自梳了头,额娘走后,便又一直跟着她了。
利妈妈不大习惯宫里的太监,她进来时便顺手关了门,这里头屋子里只有她和太子妃,这才换了闽语和太子妃说:“方才不知哪儿来的太监悄悄过来递话,说太子爷去程侧福晋那儿了。”
她们刚来,人都还没认齐呢,专营的人倒先来投诚了。
石氏冷笑:“人呢?”
“关在柴房里问话呢,看看背后是哪头的。”
石氏点点头,也用闽语说道:“那程侧福晋受宠,我早有耳闻,但咱们当务之急不是和太子爷的侧室侍妾针锋相对,而是要尽早在毓庆宫站稳脚跟!利妈妈,你和连弩、画戟说,让她们去传话,我下午起来要先见各院管事,侧福晋们明儿再见。我还要毓庆宫里上下的花名册,让她们传话时顺便认认路,就跟咱们以前跟着阿玛出海打倭寇一样,先辩航向、再探地形,不可冒进。”
“是!”利妈妈下意识站得笔直。
倭寇肆虐,闽地海岸线绵长,屡屡有倭寇犯禁,倭寇有时候只要几艘小船就能趁着夜色登陆烧杀抢掠,最危险的一次倭寇都能冲击官衙了!石文柄带着儿子们率军出击,石氏身为长女便手握红缨枪跟在母亲身旁,也带着父老乡亲、家丁族人坚守城池。
她见惯了血雨腥风,因此屋子里从来没有琴,没有棋,只有一架子兵书、地图,还有一杆红缨长//枪。
如今那长枪正伫立在她书桌边上随手就能取用的地方,那上头红缨已经旧了,手握之处也磨掉了漆,陈旧斑驳,唯有开了刃的枪//头依旧闪着寒光。
当太子妃很难么?石氏总算将那沉重的旗头拆了下来,顺手将头发梳成了一个利落的高圆髻,露出了英气勃发的冷冽眉眼。
总不会比杀倭寇难吧?
<hrsize=1/>作者有话要说
想不到吧,我们太子妃是英气武力值爆棚的小姐姐!
太子妃(管家中):不听话?那就噶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