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5 章 125(捉虫)(1/2)
就像是英国公和李弘所说所表现出的那样,就算他当真因风疾不能自主,对于女儿L插手军权感到局势不受控制的恐慌,在其余的种种威胁面前,这都只能是被摆在后面的东西。
阿菟怎么说也是他和媚娘的女儿L,是他亲眼看着长到这个年纪的女儿。在她身上流着的,是李唐王室的血!
在天子病弱,朝政不安,边境有变,番将实多的情况下,他怎么能不相信皇后母女对他的忠诚,对太子的忠诚?
他甚至该当如同英国公所说,给阿菟以更多的成长空间。
大唐边境的局势复杂程度让人头疼到了什么地步?
高丽、新罗、百济这三方拥挤在这片半岛上的情况,可能还算是其中没那么糟糕的。
当吐蕃和吐谷浑的矛盾被摆在台面上的时候,原本地处荒僻的吐蕃已在悄无声息间长成了一个巨大威胁。
安西都护府以西的一片也始终处在领地争端之中。
若是阿菟在这一片交战中表现出的天赋能被用到西部、南部的边境上,让李弘这位继任者能稳坐中央,李治不仅该当奖赏,还应当对她有着更为破格的奖赏。
唯有如此,才能让她不必因为性别和年龄的影响,遭到番将的小看。
……
“陛下今日的心情似乎不错?”
当第一日李治找上武媚娘的时候,她端详了一番李治的神色,开口说道。
“只是想通了一些事情而已。”李治不打算将自己之前的纠结继续搬到台面上来,朝着武媚娘说道:“你说阿菟的生辰之时,我若将她的封地食邑加到千户如何?”①
武媚娘凝眸对上了李治的目光。
在这份稍纵即逝的打量之中她可以确信,李治说出的这句话绝非试探,或者是什么被迫做出的决定。
而更像是为了应和此前的那句“重礼”之说。
想来也对,对于李治来说,给出千户的实封并非难事,毕竟自贞观末期开始,诸子弟亲王实封千户以上其实就已经成为了定例,逾越这个规矩的也不在少数。
他如今所做的,仅仅是符合了李弘所说的那样——
阿菟的立功远比她的两个弟弟多,也该当能有比他们更高的官职和待遇才对。
这是一种再公平不过的评判标准。
武媚娘问道:“陛下不怕朝臣觉得此种封赏有逾越之嫌?”
哪怕是长公主,领到的实封也不过三百五十户,而从公主的三百户到阿菟如今的这个一千户,算是翻了三倍还多。
李治却坚定地答道:“若他们觉得此举有所逾越,那就烦请他们亲自往昭陵、往太庙走一趟,让他们告知于先帝,他所希望收复的高丽土地,已由他的孙女给拿回来了,现在他的儿L子想给他的孙女多赐予一些奖励,就问这算不算是不合规矩。”
他不仅要赏安定,还要赏赐苏定方和刘仁轨,也要给任雅相与庞孝泰举办风光的葬礼,看看这些朝臣之中,到底能否因此重赏而被逼迫出几个有武将之才的人!
“那我看陛下得头疼了。”
李治回问:“这是为何?”
武媚娘:“起先只有三百户的时候,阿菟虽然犹豫于要将这实封选在何处,左不过就这么点人,在眼皮子底下框定一块地也就是了。现在有了一千户……”
她没继续说下去,但言外之意已经在打趣的话中了。
一个连偷跑上战场这种事情都敢去做的小公主,在选封地这件事情上,她必定更“敢作敢为”。
李治又觉得自己有点头疼了,忍不住回道:“这件事容后再说吧。”
他今日已让人将圣旨送往高丽了,除却熊津大都督府和高丽的安排之外,其他的各种事宜以及官职委任都等到献俘典礼上再行宣读,不需要耽搁太多的时间。
估计还得要个半月一月的工夫人才能回来。
起码他还可以再晚一点再为难此事。
不错,就是如此。
“此外便是,我已应允了弘儿L,让他随同你一起筹办迎接之事。”李治的话音微微一顿,又道:“他也确实该当多接触些正事来历练了。”
若是参与到那巡视府兵之事对他来说还过于劳累,那就先在京城脚下多接触些人吧。
总得让太子立得更稳一些才好。
武媚娘答道:“此事我会适当放手的。”
但在送李治离开后,她望着面前的卷宗,在目光中闪过了一丝锐利。
陛下只觉这是母亲带着儿L子历练实务,武媚娘自己却很清楚,当太子也一并参与到此事之中的时候,作为太子生母的皇后可就有两面好用的大旗了。
更妙的是,她所迎接的人里,还有她的亲生女儿L。
陛下啊,您可知道,与其寄希望于您赏赐下来的恩德,还不如用足够的能力和权势摆在外头,由自己来争取!
------
皇后是这样想的,远在辽东的李清月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
这封诏令在半月后送到了高丽的境内,但真正在苏定方和李清月面前宣读,又距离诏书到达过去了三日。
李清月解下了斗篷,抖落了上头厚厚的堆雪,快步冲进了点有暖炉的屋中,这才觉得自己像是活了过来。
“真冷啊。”她搓了搓手感慨道。
十一月之初的东北,那可真是太冷了。
高丽境内的高丽王族抓捕早就结束了,但与高丽勾结的靺鞨人可还没解决。
距离高丽最近的三支靺鞨部的名字分别叫白山、栗末以及黑水。
光是从其名字上都能听出其所在的位置。
最南边的白山部和高丽相邻,就驻扎在长白山一带,居中的是栗末靺鞨,在三部之中的实力相对最强,而再往北,就是居住在黑龙江下游的黑水部。
那也是后来的女真部落。
“小将军是不是感觉到自己的本事有点没有用武之地了?()”
对于苏定方的这句发问,李清月一点没带否认地点了点头。
高丽和百济之人,或多或少都接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也已经有了各自独立的政权,在其国家存在期间的几百年间,对于城镇和防守体系的建设,和中原是有相似性的。
正因为如此,她才可以用中原的兵法,甚至是打心理战的方式,将他们给逐一击破。
但靺鞨部不是这么回事。
除却能够在天寒地冻的环境之中往来,这些东北少数民族还处在一种相对蒙昧未开化的状态,就连和唐军打游击战,都透露着一种随心所欲的感觉。
偏偏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野性和直觉作战,让人很难将他们一网打尽。
相比之下,反而是黑齿常之这样的将领,还能在和他们在山中绕弯子的时候顺手逮出几个部落来,然后由唐军压上将人擒获。
但即便如此,经由这大半个月的行动,被擒获的也只有寥寥数千人而已。
好在,在将人押送回返的时候,李清月就已经和苏定方达成了一致想法。
他们不打算将这些人能按照旧例杀死,而是将他们迁移到附近的营州境内,与营州人杂居同化,而后从中募招人手,再讨论北上收服其余靺鞨部的问题。
事实上,这种迁移在隋朝时期就有过,也让大唐将领里有几位拥有靺鞨血统的将领。
比如大唐名将之中的李谨行,就是这样的存在,还是由大唐给其赐姓为李的。
而这一出迁移里,虽然能让李清月发挥的余地不多,也让她意识到了自己此前所学终究有局限性,或许在面对西域复杂局面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无力,得提前做好准备。
同时,也让她收获了个人才。
在一支靺鞨部的部落中,她逮住了个敢用弓杀敌的五岁小孩,在听到此人名为“祚荣?()?『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之后,没将人放在迁居入营州的队伍里,而是直接将人丢给了卓云,让她先把人给一并带走。
在听闻其父名为乞乞仲象,乃是栗末靺鞨其中一支部落的首领后,李清月越发证实了自己的判断。
若是她没猜错的话,此人不是别人,正是于营州之乱后建立渤海政权最终称王的大祚荣。
但不管是不是吧,能有此等胆魄,总不会是个庸才。
所以当李清月重回高丽王都平壤的时候,心情不是一般的好。
当听到诏令宣读之时,她更是忍不住又在心中欢呼了一声。
虽然已猜到,覆灭高丽的战绩面前,应当不会得到太吝啬的赏赐,但她原本猜的也只是在回到长安后可能会得到将军号或者加户的封赏,而不是在此时就已先收到了其中的一项。
她将诏书重新接过来小心地审视了一番,确认自己并没有听错。
那确实是开府之权!
这无疑意味着,她已和寻常将领不在
() 同一个起跑线上,若是想要给自己收服的将领、官员安排官职,她也完全可以直接将人招收到她的大都督府中。
譬如说,卢照邻被招募为邓王李元裕府中典签,就不需要将其上奏朝廷,所以在熊津大都督府中遇到这种情况也是一样。
而相比于只有闲职的李元裕,李清月还能算是个实权长官。
熊津大都督府总摄百济故地政务,可能到如今才算是真正落实了!
除此之外在这封诏书中提到的是,大唐意图在原高丽故地成立安东都护府,因第一任安东都护由谁出任暂未决定,在官员上任之前,先由周道务留守高丽,确保此地不会再兴动乱之事。
当然,为了更进一步防止高丽境内有反叛发生,在征讨高丽将士回返后,除却渊男生、宝藏王等高丽贵族与王族之外,由青州、莱州、登州水师将部分高丽百姓迁往中原。
为令其远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