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5 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白玉堂带来的都是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王相公的用人准则非常值得借鉴,这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比混迹官场或者江湖的老油子好用的多,最重要的就是他们大部分都还有良心。

    良心未泯,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只要别热血上头看见不平就直接动手一切都好说。

    苏通判从白五爷那儿了解完情况心里大概有了数,出门和初来乍到的“江湖少年”们打声招呼,然后去隔壁找许知州汇报一下。

    人数有些超出预料,计划需要稍微变动一下。

    变动不大,只需要知州大人批一点点小钱钱就可以啦。

    院中的年轻人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光明正大的走进衙门,把街溜子的气质藏的严严实实,看上去都乖的不行。

    以前进衙门都是闹事被抓进来,这次不一样,表现得好以后都能和现在一样光明正大,表现的不好就和以前一样当过街老鼠人人躲。

    他们觉得他们是助人为乐,架不住被帮助的人不这么觉得,经常莫名其妙的好心办坏事,办完之后回家还得挨爹娘一顿胖揍。

    对此,精力旺盛的少年郎们一致认为是他们松江府地方太小,等他们到了大地方就能过上传说中除恶扬善人人称赞的好日子。

    跟着五爷走,扬名不用愁。

    白玉堂一路上哄孩子哄的心累,好不容易回到州衙有人接手这群看着人高马大实际都没长大的臭小子,这会儿是一眼也不想往外看。

    再然后,他就看到了缩在门板后面的庞衙内。

    白五爷:???

    大白天的见鬼了?

    白五爷寻思着他还不至于赶个路就累到头晕眼花,就算带着一群不省心的愣头青也不至于,“庞衙内?”

    庞昱苦着脸点点头,“白大侠,好久不见。”

    白玉堂坐起来,满眼好奇的问道,“衙内怎么到登州来了?游玩?”

    庞衙内捏紧拳头,义正言辞,“我来监督苏子安。”

    白五爷顿了一下,想想小小苏大人来登州后的行事作风,额,的确得有个人来防备他闹出更大的动静,“衙内辛苦了。”

    庞昱捏捏耳朵,干巴巴的回道,“不辛苦。”

    白玉堂:……

    京城那边咋想的,派庞衙内过来真的不是想火上浇油?

    不懂,不过问题不大,相信他们苏大人心里有数就够了。

    心里有数的苏大人找到许知州的书房,汇报工作的同时看看许大人这边准备的怎么样了。

    新法规定每年正月三十日以前贷请夏料,五月三十日以前贷请秋料,夏料和秋料分别于五月和十月随二税偿还,如今已是九月,他们接下来要做的主要是宣传工作,到年末可以贷请夏料时才时最忙的时候。

    这年头大部分地方的百姓和官府衙门都处在对立面,官吏高高在上,百姓对官衙避之不及,很倒霉,他们登州就是这么个处境。

    宣传工

    作不好做,后面的新法推行更不好做。

    但是不好做也得做,谁让他们就是干活的命呢。

    苏景殊找过来的时候,许遵正准备让人去找他,“你来的正好,过来看看还需要再建几个常平仓。”

    大宋各州都有常平广惠仓,这些粮仓名义上是为了赈济百姓,其实很少能够落到实处。

    打仗的时候常平广惠仓里的粮食会被调走运往前线,太平的时候地方官为了彰显政绩宁可让仓库里的粮食烂在里面也不愿意让朝廷知道他治下的百姓贫困到需要常平仓接济的地步。

    青苗新法看上去是要避开常平制度的缺陷,但是谁也不知道旧有的缺陷能不能避开,也不知道新法会不会出现新的毛病。

    算了,京城怎么安排他们就怎么干,有什么问题就和京城那边说,一边干一边改就是了。

    就像现在,登州那么大地方就只有五六座常平仓够干什么?真要让百姓只能到县城州城借粮不如直接不借,人都饿死在半路上了还借什么借?

    在宣传工作完成之前,他们必须得多建几座常平仓,至少不能让想借贷的百姓一走走半年。

    苏景殊看着桌上画出圈圈点点的舆图,心道幸好没让他一个人来干活,不然他手忙脚乱也干不好。

    不过这次的突发情况应该不怪他,因为制定政令的老王还有条例司的其他官员都没有考虑到这方面,只能说他们许大人厉害的不能再厉害。

    也是,老王上次用这法子救济百姓的时候还只是县官,一县之地再大也大不过州城,也就显不出常平仓数量少的问题。

    府州县都有常平仓,登州治下四县,一县一座常平仓根本不够用。

    蓬莱下辖三乡一镇,黄县下辖三乡一镇,牟平下辖三乡二寨,文登下辖三乡,按照登州的户口数以及面积,至少每个乡镇都得有粮仓才行。

    建粮仓花不了多少钱,只要这青苗新法别推行个两三年就叫停,建这些粮仓就不是浪费钱。

    问题是,青苗新法真的不会推行个两三年就叫停吗?

    不是许遵对老王没有信心,而是庆历年间推行新政的情况和现在几乎一模一样,他想不担心都不行。

    苏景殊倒是不担心,主要是他担心也没用,不如努力做好该做的事好让老王和官家在朝堂上多一分底气。

    许遵揉揉额角,扔掉那些乱七八糟的担忧,继续操心该怎么让青苗新法别走歪。

    他可以确定政策是好政策,但是推行政策的官是不是好官还真说不准。

    唉,不能指望大宋所有官员都和他一样廉洁奉公恪尽职守,要是所有的官都能和他一样优秀且自律,大宋早就收复燕云踏平草原了。

    幸好小小苏大人不知道许大人已经想到了哪里,不然就算撒泼打滚也得让许大人在优秀且自律名单里加上一个他。

    回归正题,新粮仓的选址和宣传工作要同步进行,苏景殊在登州待了那么久,哪儿特别穷哪儿不那么穷,哪儿有特产哪儿只能喝西北

    风,对每个县的情况都了如指掌。

    粮仓的选址不用愁,只要他们建的足够多就能让登州境内所有百姓受益,主要还是政策的宣传问题。

    巧了,苏通判最喜欢干的就是这种活儿。

    别的事情干不了,这种挨家挨户上门宣传的活儿再干不了还能得了?

    划片区,选负责人,网格化管理。

    基层官员的良心靠不住没关系,工作留痕,实行责任终身制,用法律底线来管理基层官员的道德底线。

    完美。

    许大人放心,宣传工作交给他绝对某门忒。

    苏通判拍着胸脯保证肯定能把差事办好,说话的功夫已经想好宣传稿要怎么写,要不是隔壁安置新来帮手的动静有点大他都把为什么来找许知州给忘了,“大人,我招了些人手来帮忙干活,他们的工钱走公账还是私账?”

    许遵抬眼,“就是你上次说的类似皇城司禁卫的差事?”

    苏景殊点头,“是的是的,就是干那些活儿的人手。”

    未来主管江湖事宜的衙门要叫六扇门,不过他们现在要干的活儿和破案关系不大,反而更像老朱家的锦衣卫。

    大宋版的锦衣卫是皇城司,直接用皇城司禁卫来打比方没毛病。

    许大人应了一声,“回头和师爷说一声,工钱由州衙出。”

    干公家的活不能让官员自掏腰包。

    两个人又在书房说了一会儿,然后才分开各忙各的。

    苏景殊让沈仲元和钱粮师爷对接一下,然后回书房写宣传稿,不是他信不过官差衙役的宣传水平,好吧,他就是信不过。

    这年头的宣传手段很单一,贴个告示就算宣传了,不存在挨家挨户讲解政策这种操作。

    治下人口那么多,挨家挨户讲解也不现实,但是每个村儿挑几个人出来到乡里或者县里开会,然后派官差跟他们回村召集全体村民开会还是可以的。

    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把后世的法子挑挑拣拣拿过来用就是。

    沈仲元忙的脚不沾地,衙门里大部分人都打起精神随时准备下乡,所有清闲职位的官吏都被调到其他岗位上干活。

    再强调一遍,他们登州州衙可以有闲职,但是不能有闲人。

    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