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3 章(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置、开田规模都由屯田制置使来管,说是做好计划由转运使考察后上奏中央计司,中央计司同意才能施行,实际上中央计司对边地的情况两眼一抹黑,只要通过转运使的考察就能施行。

    如若不然,转运使蔡大人也没那么容易在沿边开荒。

    之前在登州想种什么直接在州衙外面种上就行,京兆府不行,城里的布局太齐整,找不出大块的田地试种,想种东西只能去找转运使商量。

    转运使发话屯田制置使才能安排,转运使不发话屯田制置使也做不了主。

    永兴军路被环庆、鄜延等路护在中间,西夏来犯也打不到这边,永兴军路经略司衙门的军务只能算是正常繁忙,和其他几路的经略司没法比。

    隔壁转运司和他们经略司完全不一样,经略司的官员可以申时准时下班,转运司的官常年加班到晚上,有时候太忙甚至要在衙门里过夜。

    他只在刚到登州时过过一段时间这种日子,转运司的官员却是常年如此。

    看在他们天天都忙成狗的份儿上,偶尔的试探和阴阳怪气当看不见就行。

    苏景殊想着趁冬天没多少事情多出去走走看看,身为前司农寺官员关注农耕合情合理,最好能找个地方种棉花,这样明年就把棉衣棉甲做出来。

    铁制盔甲到了冬天冷若寒冰,那重量也不是一般人能受了的,如果有足够的田地和人口来保证棉花产量,不光将士们的冬天就能好过很多,战场上也能好过很多。

    只是红薯土豆玉米之类的作物房前屋后都能种,种完不怎么管也没事,棉花不行。

    以之前在登州的经验,这东西不好好侍弄真的可能一年下来连一件棉衣都做不成。

    中原和江南要保证粮食产量不能分出田地来种棉花,隐约记得西北和新疆都是种棉花的好地方,先试试看能

    种成什么样。

    狄青从军后就没种过地,但是不妨碍他对这小子提到的棉花感兴趣,“如果真的有七八斤就能防住铁器的轻薄棉甲,军中没人想穿四五十斤的盔甲。()”

    ??罺?鑎??葶?????????住魑??罺????炍????葶畑?????絔葶?羉?罺????蹎??????畑葶???

    ????犂蹎??葶??葶???羉?魑?箘?N?襛鉣??

    “??卢葶???虎??厐???????敧?㈣()_[()]㈣『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苏景殊已经把种棉花的计划书写好了,只等蔡挺回京兆府。

    西夏派了两万精兵聚在绥州附近,大宋这边就算按兵不动也得做好随时开战的准备,蔡大人身为转运使实在放心不下,在西夏刚开始修堡寨的时候就去了绥州。

    按兵不动的策略是对的,那两万党项精兵果然只撑了一个月就因为粮草不济不得不回撤,各堡寨只留了两三百人驻守。

    八座堡寨,每座堡寨三百人一共也不过两千四百人,让他们留守堡寨和等死也没什么区别。

    郭逵确定西夏的大部队已经撤离后立刻派兵将八座堡寨全部焚毁,留守堡寨的党项士兵要么被杀要么被俘,之后也没见西夏再派兵反扑,估计是发现后勤供应不上放弃了修堡寨的策略。

    绥州的战事暂时告一段落,蔡大人应该很快就能回京兆府。

    年前先把试验田申请下来,收拾收拾正好春天开种。

    大宋没有种棉花的经验,第一年不能占用太多良田,他先申请二十亩地当试验田,产量可以的话再扩大种植面积。

    先前在登州种过两三亩,棉籽他带过来了一半,另一半在官家那里。

    西北这边的产量应该比山东高,稳妥起见先按照亩产六百斤来算,一件棉甲要七八斤棉花,放宽点一件给十斤,也就是说一亩棉花至少能做六十件棉甲。

    二十亩棉花怎么着也能做一千件棉甲,余下的还能做点棉衣。

    嘶,西北的冬天真的太冷了。

    狄青翻完桌上的棉花种植计划,感觉二十亩有点少,“蔡大人很重视屯田,为什么不直接申请两百亩?”

    不算不上战场的厢军,西北这边常驻的禁军就有三十万,还有十五万左右的乡兵,一千件棉甲够干什么?

    苏景殊解释道,“棉籽太少,想种两百亩只能等明年。”

    一亩棉花只能能剥出来五十斤棉籽,种的时候一亩消耗两三斤棉籽,他带来的棉籽有限,能种二十亩已经很不错了。

    狄大元帅遗憾不已,“开春后会有很多外族商队到京兆府,回头打听打听看看能不能从外族商人手里买点种子。”

    如果是吃的用的也就算了,好东西也轮不到他们享受,多等几年也没什么。

    棉甲在战场上能救命,能救命的好东西再着急也不为过。

    苏景殊也想凭空出现大量良种,但是他没法解释多出来的种子是哪儿冒出来的,只能慢慢攒。

    ()    西域的商队应该可以弄到棉籽,不过这年头的种子比不过系统出品的优等良种,即便能买到也起不到多大用处。

    大宋又不是第一天和西域通商,真有用的话早就想法子买过来了,不会等到现在。

    西北各州的榷场关停的时间比开着的多,走陆路的外族商贾没有走海路的多,想找能打掩护的新鲜玩意儿还得靠市易司。

    希望蔡大人快快回来,他真的迫不及待想让西北的将士们穿上棉甲棉衣。

    狄青把棉花种植计划书放到旁边,一边处理桌上的军务一边说道,“隔壁转运司已经收到消息,朝廷准备往京兆府派两个提举常平官推行青苗法,你对这事儿有经验,蔡大人回京兆府后可能会把你喊去隔壁干活。”

    苏景殊点点头,“行。”

    借调而已,他懂。

    狄青继续,“推行新法会很忙,到时候成天在外面奔波,骑射训练可以放放,你出门的时候带上弓箭,回城时随便猎点什么就行。”

    苏景殊:……

    这世上没有什么能难到他苏景殊!早晚有一天他要练成百步穿杨的神射手!

    狄大元帅三五天才来一趟衙门,苏景殊不打扰他办公,把计划书交上去就回去处理他自己的公务。

    京兆府和秦凤路的治所秦州相距不远,他安定下来后就给王韶写信互通有无,顺便打探打探开拓河湟的计划进行的如何。

    王子纯在西北这几年不是白待的,能让官家支持他的想法就足以说明他的想法可行。

    清汤吐蕃的大首领唃厮啰不久前病逝,三子董毡继承了他的位置,除此之外其他唃厮啰政权的首领四分五裂互不统属,势力范围都不超过一二百里,正是逐个击破的大好时机。

    本来以为王子纯到秦州后会立刻开始大展拳脚,没想到却遇上了个不赞同开拓河湟的顶头上司。

    招抚番邦收复失地需要大量钱财支撑,李师中掌管秦凤泾原两路军政以及秦州财政,即便王韶有官家看重,李师中这个一把手不同意他的计划也能有无数个法子让他什么都做不了。

    从夏天到冬天过了小半年,王子纯在秦州愣是连计划的第一步都没能展开。

    问就是没钱,西北财政紧张是常态,钱粮要紧着作战用,招抚番邦可以再等等。

    先前在蔡挺手下办差的时候感觉收复河湟不在话下,换个不支持他的顶头上司才知道什么叫举步维艰。

    转运使蔡大人支持他也没用,只要李师中不松口,他就只能捏着鼻子想别的办法。

    和王韶一比,苏景殊感觉他的处境好到天上去了。

    虽然狄将军天天嫌他不够强壮催他锻炼,但是在正经事情上从来不会给他使绊子。

    苏机宜是个容易满足的人,什么时候□□练的受不了了就拿出王韶寄给他的信看看,看完之后就感觉又有力气骑马射箭了。

    幸福感都是对比出来的,子纯兄辛苦了。

    京兆府一如既往的“风平浪静”

    ,各个衙门的文臣和武将“和和睦睦”,官府对鳏寡孤独赈济的及时,雪后的京兆府颇有种盛世长安的感觉。

    在蔡大人从回到京兆府之前,苏机宜先等到了来自秦州的大新闻。

    青唐吐蕃在他们的大首领唃厮啰死后分成好些派别,其中一个势力庞大的部族首领叫俞龙珂。

    俞龙珂势力太大,不管是青唐的羌人还是西夏的党项人都想拉拢他。

    不拉拢也不行,俞龙珂麾下兵马超过十万,且大有继续扩张的架势,不管是羌人还是党项人都没法和他硬碰硬,只能退而求其次转为拉拢。

    大宋这边也想过讨伐俞龙珂,奈何俞龙珂的部落兵力太多,讨论来讨论去讨论到现在也没真的出兵。

    财政紧张这个借口是万能的,西北的财政就没有不紧张的时候,李师中要是铁了心的反对开拓河湟,只要他一天不松口王韶就一天没法开展行动。

    等过几年李师中调离秦州,先不说继任的秦州知州是什么情况,光这几年延误的时机就足够他咣咣撞大墙。

    王韶可能是被李师中拖的实在没办法了,索性铤而走险玩个大的。

    俞龙珂的部落位于古渭寨,那边的羌人部落和党项人有血海深仇,当年党项人率兵攻打,古渭寨的羌人宁肯把地盘送给大宋也不愿意让党项人占便宜。

    虽然那地方到现在依旧不在大宋的掌控之下,但是至少说明比起党项人古渭寨的羌人更亲宋。

    冬日天寒地冻,大大小小的部落日子都不好过,王机宜只带了几个亲信就跑去俞龙珂的营帐劝降,也不知道他是怎么聊的,第二天一早俞龙珂竟然派了不少亲信跟他回了秦州。

    没有明说归附,但是看那意思已经有了归附的想法,不然也不会派亲信跟王韶去秦州考察。

    俞龙珂的部落有十几万人呢!

    狄元帅身边的副将羡慕的哈喇子都快流下来了,“王大人是秦凤路经略司的机宜文字,苏大人来咱们永兴军路也是经略司的机宜文字,秦凤路离羌人各部近,咱们永兴军路附近的党项部族也不少,嘿嘿。”

    苏景殊:???

    等会儿,你嘿什么?

    不等苏机宜接话,副将就拍着胸口保证道,“大人,元帅要坐镇城中不能轻易外出,您想招抚哪个部落就尽管开口,就算前面是千军万马我们也敢陪大人闯。”!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