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0 章(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有道理啊。

    香都心中的天

    平渐渐有了偏向,苏政委也再接再厉继续讲之前归附大宋的党项将领一二三。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自古以来都是这个道理。

    朝廷不靠谱就有点自觉,管天管地还管底下人跳槽?

    党项将领和部落首领归顺大宋的例子数都数不完,都不用他说,香都将军自己也能列出一二三。

    西夏朝廷不顶事儿也不是一天两天,从建国前到现在遇到灾荒第一反应都是劫掠其他地方,如今他们没法再以劫掠为生,可想而知普通百姓的日子过的有多难。

    大宋就不一样了,大宋的朝廷对赈灾很有经验,虽然两国关系不好,但是以往西夏遇到饥荒的时候大宋也会帮忙赈灾,连皇帝都会特意叮嘱榷场不要禁止粮食交易来尽量让西夏普通百姓活下去。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大宋皇帝心中党项百姓也是大宋的百姓。

    党项李氏本就是占山为王,西夏早晚会被大宋收复,跟着他们混没前途。

    香都将军自己想想是不是这么道理,党项大贵族奢华腐败鱼肉百姓,官僚地主横征暴敛强取豪夺,连服兵役的壮丁都是三天饿九顿,寻常百姓更是饿殍遍野。

    反观大宋这边,经常和大宋将士打交道的都知道大宋对前来归顺的部落待遇很好,大部落的首领甚至还有官爵封赏,钱粮布匹和良田更是应有尽有。

    想想,寻思寻思,仔细琢磨琢磨,是不是感觉不太对?

    连大宋朝廷都知道在西夏发生饥荒的时候恢复粮食交易,党项贵族却还趁机横征暴敛,这还看不出哪边才是可以追随的圣主明君吗?

    香都越听越心动,但是礓砟寨不是他一个人的寨子,他得对麾下两百多守军还有家眷负责。

    苏大人察言观色的本事是朝堂上历练出来的,一眼就看出了他在想什么。

    归顺大宋后最不需要担心的就是家眷,还有人不知道大宋会给归附的番邦部落发地发粮种让他们就地屯田吗?

    礓砟寨的条件是差了点儿,但是这儿离大顺城近,粮食不够可以直接找大顺城申请支援。

    大宋的堡寨都是这样,能自给自足的就自给自足,不能自给自足的就申请支援,反正周边有大城池托底,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和西夏那种一方有难八方等着分遗产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看看礓砟寨的位置,很好,离大顺城非常近。

    众所周知,大顺城、柔远寨、荔原堡在防御外敌入侵的时候是一个体系,柔远寨位置险要,大顺城和荔原堡屯田数千顷,只要礓砟寨成为大顺城的附属堡寨,背靠数千顷的屯田还能饿着他们?

    香都还没开口,旁边守着的几个兵先忍不住了,“老大,没粮的时候可以找大顺城要粮呢。”

    守寨的士兵不想听上头的贵族怎么作恶,也不在乎两国朝廷哪个好哪个坏,朝廷离他们太远,他们只想知道没粮的时候可以申请支援是不是真。

    礓砟寨建成一年多了,每次缺粮都是他们自掏家底从来往商贾手里

    采买,上头根本不管他们的死活。

    寨子里两百多弟兄,加上家眷一共七八百人,短时间内可以靠家底撑着,时间长了难道要饿死在寨子里?

    这边能种田的好地方都是宋人在种,大顺城、荔原堡本身就有很多党项部落归顺,他们打不过就加入吧。

    姚兕看看悠哉悠哉的苏大人,再看看不远处咬耳朵的礓砟寨守兵,有种接下来即便他们什么都不说也能让对方和他们一起回去的感觉。

    劝降的难度比想象中低。

    苏景殊侧身低声道,“主要是西夏朝廷不做人,沿边的寨子活不下去肯定要另找出路。”

    礓砟寨有这么多商贾过来避难有些出乎他的意料,商人愿意来说明寨子的管理还算可以,如此大宋接收这块地方也不算亏。

    不过姚将军说的不错,劝降的难度的确比想象中低。

    他来之前想的是在礓砟寨待上两三天然后亲身出演四面楚歌的名场面,为此还提前学了西夏的民谣和谚语,现在看来估计也都用不上了。

    不是他们厉害,而是西夏朝廷太拉胯。

    姚兕看看天色,“看守将的反应,咱今天晚上就能回到荔原堡。”

    苏景殊点点头,没有意外的话,三五天的时间足够派出去的所有人都回到荔原堡。

    等梁乙埋将打到西夏境内的青唐吐蕃赶回老家,环庆沿边的西夏堡寨也都改头换面竖起大宋的旗帜了。

    这波配合打的好,青唐吐蕃的大首领值得大宋的封赏。

    荔原堡中,狄大元帅也是这么想的。

    以前大宋同时面对辽国和西夏,这边打完那边打,经常顾首不顾尾吃败仗,现在终于轮到西夏感受多线开战的“快乐”了。

    这还只是开始,以后“快乐”的日子多着呢。

    吐蕃各部并不听从朝廷指挥,这次出兵西夏单纯是他们想打,官家已经派王韶到秦凤路经略河湟,等河湟一带尽数回到朝廷的掌控之中,西夏就天天都能享受顾首不顾尾的快乐。

    此次举兵三十万倾国攻宋草草结束,西夏损失惨重,大宋这边的伤亡却远不如预想中的惨烈,不管从哪方面说都算是大胜。

    战报八百里加急天天都在往京城送,最迟明日朝中就知道西夏攻宋不成大败而归。

    此战的主要战场在环庆路,出彩的将领也都在环庆路,哦,还有个府州折家军,军功报上去应该都能升几级。

    招降番邦部落也是功劳,如果能把西夏堡寨劝到大宋这边来更是大功一件,但是以朝中文臣的脾性,不排除会有人弹劾他们说劝降西夏堡寨是主动挑事儿让他们把到手的堡寨再赶出去。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以他对朝中文臣的了解,出现这种言论的可能性极大。

    如此一来,这事儿怎么汇报就得再琢磨琢磨。

    是的,虽然派去各堡寨的使臣刚离开荔原堡没多久,但是狄大元帅已经可以确定大部分人都会得胜归来。

    有归降的堡寨在前头探

    路(),?魎?殌?驛葶?䲢?彎?镢救?譛葶`??

    ??????虎??N?坛彎?饑?敧?[()]?『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索性把糟心事放到后面先忙其他的。

    事情尘埃落定之前不能提前请功,上一个提前请功的李复圭这会儿估计还在刑部大牢里待着,他们不能重蹈覆辙。

    等派出去的说客全部回来,到时把汇报的活儿交给他的机宜大人。

    计划通。

    没有跟去做劝降工作的姚古也没闲着,他还处在拜了个状元为师的兴奋中,因为不知道拜师后要学什么,这会儿正在奋笔疾书给分散在西北各州的小伙伴写信。

    主要是写给种建中,看看他在横渠先生门下都学了些什么。

    京城的文人什么情况他不清楚,但是他知道横渠先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

    张横渠早年在西北游学,中间去京城考了个进士,之后又收徒讲学,讲的主要就是兵法和西北战局。

    他们家老师看着和横渠先生不太一样,年纪也比横渠先生小很多,讲学的重点会放在哪儿?

    兵法战局?老师好像不太行。

    天文地理?他好像不太行。

    总不能是四书五经吧?

    嘶,希望不要那么可怕。

    边地堡寨属于偏远地区,信差隔很久才来一次,且战时会由军队接手所有消息传播的渠道,直到战事结束才恢复正常。

    算算时间这几天就能恢复,就是速度可能比平时慢。

    好在种建中如今在熙州任推官,熙州离庆州不算太远,半个月的时间足够等到回信。

    要是在他离开荔原堡之前还没等到回信,那就只能再给那家伙写封信换个新地址。

    他可是要跟在老师身边打杂的人,当然是老师在哪儿他在哪儿。

    因为老爹太争气,他终于不是没有老师的野学生了。

    傍晚时分,苏景殊带着礓砟寨的守寨将领一起回来见狄大元帅,劝降效率高之高把狄大元帅都吓了一跳。

    如何安置礓砟寨可以明天再讨论,机宜大人先来想想怎么和朝廷汇报。

    苏景殊下意识回道,“如实汇报,怎么了?”

    话说出去才意识到狄元帅说的是什么意思。

    招降游离在各个政权之外的部落是他们招抚有方,招降明确归属于西夏的堡寨却可能导致朝中某些慎重过头的家伙说他们在主动挑起战事。

    王韶在秦凤路举步维艰就是因为这个,李师中觉得青唐吐蕃现在很好,一旦他们要开拓河湟势必要得罪董毡和其他吐蕃部落,若是得罪董毡,下次和西夏开战的时候谁还帮他们在背后偷袭西夏?

    所有人都知道朝廷彻底掌控河湟比多个吐蕃中间人对大宋更有利,只是他们不想承担招抚失败的风险,索性直接在开始之前就掐掉。

    让西夏堡寨的守将举寨来降是好事,但是部分大宋朝臣的脑回路异于常人,他都能想到消息传回朝中那些人会怎么骂了。

    ——

    ()    战事刚刚停息,此时招揽西夏堡寨无异于当堂挑衅,此事万万不可!

    别说不可能,前些年种谔招降绥州党项首领夺回绥州的时候那些人已经骂过一轮,要不是官家坚持种将军无错,那些持反对意见的朝臣能把立下大功的种将军贬到山沟沟里去。

    幸好官家靠得住。

    苏景殊哼了一声,“我先给太子殿下写封信,请太子殿下和官家先在朝会上探探朝臣的口风。如果朝中反对的人多就把事情都推到我身上,如果没什么反对意见就如实汇报。”

    武将升官不容易,好不容易拼死拼活升上去不知道什么时候犯了个小错就被一撸到底,他年轻不怕贬,有什么事情都冲着他来。

    啧,也就是他不在京城,不然他非得和那些动不动就西夏惹不得的家伙对骂。

    什么人啊?有点骨气行不行?

    惹不得惹不得也惹那么多回了,西夏倾国来战都讨不到好处,他们劝降几座堡寨怎么了?非得人家打到家门口还把脸凑过去让人家打才开心?

    狄青递过去一杯热茶,“冷静,官家贬谁也不会贬你。”

    当年种谔招降绥州那么大的事情官家都抗住了,这次大概率也不会有事。

    他就是不太放心所以多说了几句,没想让这小子一个人扛所有的事儿。

    苏景殊喝口茶冷静冷静,一杯茶喝完也没冷静下来,“西夏已经乱到百姓完全没有活路的程度,朝中还有人当他们是动不得的庞然大物不是蠢就是怂。”

    狄元帅幽幽叹息,“谁说不是呢。”

    *

    京城,战报八百里加急送到官家手中。

    西军大胜,满朝皆喜,两府重臣齐聚垂拱殿商量怎么进一步收拾西夏。

    朝廷若要反攻,西北只有狄青和郭逵远远不够,虽然俩人都是进过枢密院的重臣,但是武将毕竟是武将,还得有个文臣坐镇西北才行。

    正经读书人出身的文臣,还得是政事堂宰相副相这个级别的文臣,如今的陕西转运使蔡挺不够格。

    韩琦和富弼年纪大了不争这个差事,文彦博坚决反对继续用兵被无视成透明人,不算几个老一辈的宰相,竞争这个差事的就只剩下王安石和韩绛这一对好友。

    大宋的宰相要有治理地方、出使番邦、带兵出镇三样履历,老王有前两样,如今只差带兵出镇就能凑够履历再往上升一升。

    王韶开拓河湟是他一路保举,可他至今没有带过兵打过仗,谈论起边疆军事难免有些底气不足,这时候让他去陕西不光能亲自指挥西军作战还能给王韶扫平前路的障碍,怎么看都非常值得去争。

    不过小韩相公给的理由也很充分,朝中新政离不开王相公,出镇陕西还是交给他这个不那么重要的人为好。

    他曾担任过枢密副使,也曾参与过整顿禁军,坐镇陕西他比王安石更合适。

    王安石:……

    <hrsize=1/>作者有话要说

    狄青(白眼):切,摘桃子的来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