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2 章(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钱自然会出现。”冯大人笑的危险,“小子,眼光放长远些,天下不只有大宋,大宋之外也不只有吐蕃、党项和契丹。”

    干坐着发愁不会生财,边军消耗大没关系,大不了就招募人口以商养军。

    苏景殊想了想,试探道,“河湟?”

    和陕西挨边的要么是西夏要么是青唐吐蕃,西夏那边的招抚进行的缓慢且稳定,青唐吐蕃的招抚进行的、额、不动是不动动起来吓死人。

    西夏举国来攻之前王韶曾去招降青唐地区势力最大的蕃部的俞龙珂,当时俞龙珂派了几个亲信随王韶一同回秦州,之后就再没动静。

    就在所有人都觉得王韶招抚失败时,俞龙珂忽然率领麾下部署十二万归顺大宋。

    王韶自己都惊呆了。

    他去俞龙珂的大本营的时候没想过能真的将人劝到率众归顺大宋这个地步,最开始想的是能说动就说动说不动就算,能活着回秦州就算胜利。

    万万没想到那个俞龙珂是包青天包大人的铁杆粉丝,这时候不顺着杆子往上爬实在对不起他们包大人铁面无私洁身自好赚来的名声,这才慢慢拉进关系。

    喜欢包大人那就多说包大人,于是他就以包大人的名头打开局面分析利弊,务必让俞龙珂感受到他的真心。

    包大人如今在坐镇开封府,番邦首领无缘面见,但若是愿意归顺大宋,身为归顺各部落的大首领可以进京面圣,到时候不光有机会见到包大人,还能和包大人同朝为官。

    酒桌上的话听听就行,他都过去劝降了肯定是怎么夸张怎么说。

    一番“推心置腹”之后俞龙珂只是派了几个亲信和他一起回秦州,当时的他觉得这已经是意外之喜。

    青唐吐蕃内乱,西夏对那边也是招抚为主,很多不服董毡的部落首领都投靠西夏转过来打董毡,大有直接在前带路让党项人拿下河湟的架势。

    吐蕃各部族之间关系恶劣,有给西夏带路的,也有宁肯举族投奔大宋也不肯让西夏占便宜的。

    俞龙珂的部族占据盐井势头很大,渭源一带的吐蕃人和党项人都眼红不已,可惜对方十多万的部众不是摆设,眼红也没办

    法。

    他敢去和俞龙珂的大本营就是赌俞龙珂想背靠大宋这棵大树来威慑觊觎他族地的吐蕃部族和党项部族,最差的结果是说不到一块儿去把命留在那儿,最好的结果是让俞龙珂恢复对大宋的朝贡。

    王子纯能想到的最好结果就是让俞龙珂口头臣服,没想到俞龙珂那么掏心窝子,纠结了小半年后直接表示要率领部属十二万余臣服大宋,还要亲自进京面见大宋皇帝。

    所有人:啊?这也行?

    之后没几天,京城传来最新消息。

    俞龙珂追星成功,官家不光给他加封官爵,还直接给他赐了个包姓取名叫包顺,四舍五入就是和包大人成了一家人。

    大部分番邦首领归顺后都会被赐赵姓,官家本来想给俞龙珂取名叫赵顺,但是俞龙珂强烈要求跟偶像包青天姓,于是最后就成了包顺。

    苏景殊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整个人都惊呆了那什么,党项那边有追星族吗?给个机会行不行?

    隐约记得书上写过他二哥在宋辽西夏都很有名,有段时间朝廷禁止传播他的诗文,民间百姓偷偷印本子也要收藏。

    苏仙魅力无穷,只靠文采就能倾倒天下。

    二哥努努力,到时候别管是西夏辽国还是其他什么地方,哪边出个大粉儿他都能去劝降。

    离谱,相当离谱。

    如果不是真实发生,脑洞再大的话本写手也写不出这么炸裂的剧情。

    以德服人,这才是真真正正的以德服人。

    最新消息传到京兆府,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反应都出奇的一致:他们也想要这个功劳?

    再然后,有些耐不住性子的家伙都开始想法子找王韶当初写给官家的对策,想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灵感也干一票大的。

    御前奏对只有少数帝王亲信能参与,连京城的官员都不知道官家召见王韶到底说了什么,远在西北的他们更没法知道。

    不过经略河湟的法子不只王韶一个人提过,西北很多人都想过算不得什么独创的见解,所有人都知道招抚青唐吐蕃好处大大的有,西夏那边也玩过联合青唐各部落的手段,结果呢,青唐吐蕃现在还是青唐吐蕃,那些番人根本没有定性,投降复叛对他们而言就和喝水吃饭一样简单。

    招抚番邦不容易,让番邦安心留在他们这边更不容易,但是不管怎么说能招抚过来就是功劳,以后背叛那是以后的事情。

    各州主官不赞同收复河湟他们赞同,别管招抚来的番邦能安生几年,只要能招抚就算他们的功劳,大不了就多花点功夫让他们没有叛逃的机会。

    番邦叛逃无外乎就是正常需求无法满足或者是贪心不足想要更多,前者他们尽量满足,后者就派兵打服,反正总有解决的法子。

    西北官场上的关系错综复杂,官家都同意了接纳内附的番邦部落,那些持反对意见的地方大员不同意也没办法,他们现在照虎画猫能捡功劳的可能性很大。

    骂就骂吧,为了功劳他们宁愿被骂。

    战事结束后环庆路的官员大力培养人才去对面堡寨劝降就是因为眼馋王韶的功劳,沿边的西夏堡寨人口不多也没关系,苍蝇腿也是肉,他们不嫌弃人口少。

    俞龙珂率部众归附大宋之后沿边各部落跟风归附,大宋这边也有许多官员跟风招降,整一个双向奔赴。

    冯大人的意思是支持王韶开拓河湟?也不太像啊。

    王韶是老王举荐上来的,以冯大人和老王的关系他不捣乱就已经不错了更别说支持。

    不是他信不过冯大人的官品,而是、好吧、他承认他就是觉得冯大人的官品没有范纯仁范大人靠得住。

    抛开那些乱七八糟的不谈,还是说冯大人离京之前已经和老王握手言和转为支持新政了?

    冯京不知道臭小子脑子里在想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听他提到河湟冷笑一声,“青唐吐蕃已经不是全盛时期的青唐吐蕃,俞龙珂部占据古渭寨的盐井获益颇多不假,但是在十几万人口的消耗面前也不算什么。”

    大小部落的百姓都过的艰难,如今已经入秋,西北的冬天更是难熬。

    都知道番邦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脾性,俞龙珂这时候归附大宋真的不是为了找个供应部民过冬的冤大头?

    说他多疑也好说他冷血也罢,反正他不相信拥有十几万部民的大首领会因为崇拜某个人而举族归附。

    包大人又不是这两年才有的青天之名,想归附的话早归附了,还用等到现在?

    呵。

    苏景殊摸摸鼻子,“来都来了,吃饱喝足就拍拍屁股走人未免有点不礼貌。”

    十几万人的大部落动起来也怪费劲儿的,就努努力让他们有来无回呗。

    将番邦部众打散编入边地各军,有事儿没事儿去找他们谈谈理想,要是这样还能让他们想叛变就叛变只能说大宋的官没本事。

    提到人口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河湟,看冯大人的意思也不像支持王韶的样子,所以到底是什么好法子?

    冯京恢复笑眯眯的模样,“山人自有妙计。”

    他还没想好具体要怎么操作,先让这小子猜猜,苏三元的机灵满朝皆知,没准儿就琢磨出更妙的主意。

    苏景殊不明所以,分开之后也没想出来冯大人到底是什么意思,直到回家打开地图看到青唐吐蕃和西夏的地盘之外是什么地方才恍然大悟。

    大宋之外除了吐蕃、党项、契丹还有更多的不和大宋接壤的部族,西夏再往西是回鹘人的地盘。

    西州回鹘不是铁板一块,那边有高昌回鹘、龟兹回鹘、甘州回鹘等大大小小的族群。

    唐时甘州回鹘建立政权统领河西各回鹘部落,之后河西走廊就一直是他们的地盘,直到前些年党项人崛起,两边打了大半个世纪才分出胜负。

    分出胜负也不是正儿八经打出来的结果,而是靠偷袭。

    当年甘州回鹘和吐蕃六谷部联合抵御西夏,西夏数次进攻都没讨到好处,不料辽国这时候忽然插一脚也要争夺河西走廊

    。

    真宗大中祥符三年,辽军攻破肃州。

    仁宗天圣六年,辽军又攻打甘州。

    虽说最后围城四个月也没能攻破,但是西夏李元昊却趁辽军退走的时候大军压境攻破甘州。

    甘州回鹘一部分逃往葱岭以西,一部分归附大宋,一部分被党项人俘虏,还有一部分退向西南和沙洲、瓜州的回鹘人汇合。

    看那边如今的势力划分,沙洲、瓜州乃至玉门关都在党项人的掌控之中,可见回鹘人后来又被打的逃往更远的地方。

    外逃不代表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甘州回鹘和原本生活在沙洲、瓜州的那些部落组成了现在的黄头回鹘,因为黄头回鹘随时都可能反攻,西夏不得不派出大量兵力常驻瓜、沙二州。

    唐朝时的回鹘政权一直尊中原王朝为舅并不断遣使进贡,如今进贡的频率变低,但是态度也一直很友好。

    毕竟居住在瓜州、沙州的汉人不在少数,想统治那边必须和汉人政权打好关系,中原的生产力别的地方比不上,经济上互通有无也是有利无害。

    西夏已经不是李元昊在位时的西夏,回鹘人到汉地经商也绕不开河西走廊,所以……

    ——大兄弟,合作吗?

    苍蝇搓手.jpg

    苏景殊看着舆图上鸡屁股的位置两眼放光,自觉已经接受到冯大人的暗示。

    大宋从开国到现在武力值都不太够看,所以严格控制民间武器流动,私自往周边部落贩卖武器是死罪,谁来说情都不好使的那种。

    不过回鹘部落是个例外。

    当年甘州回鹘和吐蕃六谷部联合抵御西夏入侵,真宗皇帝就破例赐给他们许多武器来增强实力。

    他们和甘州回鹘的残部合作拿回河西走廊不是离经叛道,而是遵循祖宗之法走真宗皇帝的老路,就算放到朝堂上让大臣商量也没人能反驳。

    拿回河西走廊后地盘归大宋还是归黄头回鹘到时候再凭实力说话,不管最终谁来掌控,只要不是党项人就都能接受。

    至于到时候回鹘人能不能从大宋手上把河西走廊抢走,那就各凭本事了。

    多线开战对大宋而言尚且难以支撑,西夏的家底没大宋厚实,即便辽国不动弹,同时和大宋、回鹘以及吐蕃三方起冲突也够他们喝一壶的。

    唃厮啰在位前期将青唐城打造成铜墙铁壁,后来内乱又将都城迁到更远的历精城,虽然后来又统一了青唐吐蕃,但是重心依旧在历精城没有迁回来。

    靠妻子母家起家就这点不好,就算是唃厮啰也没法彻底摆脱来自外戚的干扰。

    继任的董毡是历精城乔氏所生,天生便亲近乔氏一方,继位后也更乐意以历精城为都城,奈何青唐城被建设的太好位置也更好,他两边都舍不得,索性两座城都当都城来用。

    听说汉人有四个都城,契丹人有五个都城,他们吐蕃有两个都城多正常。

    虽然他手下的部落只是吐蕃部落中很少的一部分,但是他有赞普的血统,将

    来未必不能重现吐蕃帝国的荣光,只是现在要韬光养晦积攒力量。

    重现吐蕃帝国荣光第一步,把他爹当年的势力都拿到手。

    对于董毡的远大目标,苏景殊只想说: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唐末五代纷乱,吐蕃也四分五裂,青藏高原在短短几十年间已经退回松赞干布之前那种各自为政的时代,他想恢复吐蕃帝国的荣光……

    唔,估计也只能想想。

    而且西夏的自我定位和大部分人认为的不太一样,虽然党项人经常到大宋边境劫掠,但是仔细观察就能看出来他们其实更像中亚那些国家。

    ——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精兵,然后长驱南牧。

    反正没有种地发家这个打算。

    看党项人近百年来的战事,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先打通河西走廊然后拿下河湟,然后再夺取关中进而图谋中原。

    图谋中原不是为了种地,而是为了放牧,和蒙古人打下中原后的做法差不多。

    大概所有的游牧民族看到中原的良田第一反应都是种上牧草放牧,天大地大放牧最大,需要粮食就去抢,至于去哪儿抢……

    只要打下的地盘足够大,总能找到种地为生的邻居。

    党项人要打通河西走廊控制商道,只要西域的货物只能经过他们的地盘才能卖到中原,他们光靠收过路费就能获得巨大的利益。

    就像现在这样,虽然西夏百姓被压榨到挤不出丁点油水,但是上头的大贵族依旧能穷奢极欲挥金如土。

    要打通河西走廊,就必须打败当地的回鹘人。

    回鹘人从唐时就占据河西走廊,不会把世代居住的土地拱手让人,于是就是不停的打。

    西夏从李继业那一辈就开始和回鹘人打仗,一直到三十年前才彻底拿下瓜、沙、肃三个州掌控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那么重要,回鹘人真的甘心看着党项人赚的盆满钵满而他们只能交过路费?

    <hrsize=1/>作者有话要说

    小小苏(两眼放光):兄弟,合作吗?

    冯大人(目光炯炯):我就说这小子脑子好使!!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