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1 章 231(二更)(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刘辩在刚听闻乐平侯送来年礼的时候,其实还有点心理阴影。

    这份在元月中旬才送到邺城来的礼物,在送礼人的身份上写着大司马骠骑将军的名号,以七个字的官职宣告着她的立场。

    当年他刚在邺城登基的时候,其实是对她给出过这个骠骑将军名号的,可惜乔琰显然并不打算站在他的这一边,对这个委任摆出了一副拒不接受的状态。

    现在才算是让这个骠骑将军落到了实处。

    但让他有心理阴影的,可不是乔琰对他给出官职的拒绝,而是她送的年礼。

    对刘辩来说的昭宁二年元月,她送来的年礼是她亲手写的典籍批注,意在劝学,这倒是还勉强算是个正常的。

    可昭宁三年的元月年礼,是邙山之上汉灵帝坟头的一捧黄土啊!

    刘辩真是做梦都忘不了这个场面。

    当乔琰的使者在朝堂之上手捧盒中黄土,表示这是替弘农王告祭先帝,一解思乡之情的时候,刘辩的脸色白了又绿绿了又白,很难理解这位使者到底是怎么做到面不改色,且真觉得这是个正儿八经的礼物的。

    到了今年,得亏他在斟酌一番后觉得,乔琰应该还没有因为现任君主是刘虞,就会将先帝的坟给刨了的地步,最后还是选择了接见她的来使。

    然而看到这份年礼是代表长辈赠送给晚辈的压胜钱的时候,这位在邺城朝廷中其实也没有多少权柄的帝王,不由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之中。

    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他好像还比乔琰大一岁对吧?

    这个辈分到底是如何拉开的?

    但在刘辩的印象中,除却那个令人永生难忘的年礼之外,他也不会忘记乔琰当年当庭斥责袁术拥立他为天子时候的口吻。

    这么一想,这种差了辈分的既视感倒也没错。

    刘辩将这枚压胜钱放到了一边,将视线挪到了盒子中折叠整齐的乐平月报上,听得来使在下方说道:“我们君侯的意思是,弘农王年已不小,不能只将目光放在邺城,放在魏郡,或者是小小一个冀州,大汉十三州中各有风物,若为人所掩蔽事实景象,迟早将为井底之蛙,何能堪配先帝子嗣之名。”

    袁绍在一旁捏紧了手。

    他觉得自己大概没有听错,在这句话中分明是有一番给他上眼药的意味。

    可这种指责也未免过于无稽之谈了一些。

    刘辩安居邺城才是身为帝王的常态,难道还要让他到处东奔西跑四处采风不成?

    算起来刘辩的臣子中有实权的固然不多,袁绍还是没将这邺城朝廷变成自己的一言堂的,这样说来,他完全不必对这句挑拨离间之言做出什么特别的反应。

    想明白了这一点,袁绍坦然地看到刘辩从面前的乐平月报中取出了一份,将其铺展开来。

    然而在看到月报上的内容后,刘辩当即瞪大了眼睛。

    袁绍还在思忖到底要如何跟刘辩说,明年要是还有这样的情况,大可以

    直接将乔琰的来使拦截在外,免得给自己找不痛快,忽见刘辩转头看向了他,问道:“袁青州,为何这并州写出的乐平月报上说,他们今年庆祝刘幽州即位的祭天典礼所用的太牢礼,那头猪的重量能达到五百斤?”①

    这乐平月报的一月刊,按照乔琰给昭姬提出的要求,需要同时面向并州凉州与关中的“读者”。

    尤其是在关中的增量,需要让这些投效在刘虞麾下的士人从建安元年的一月开始习惯于这个月报。

    这就意味着,光是将关中这里的登基典礼情况告知于并州,并不只是这期月报的全部。

    蔡昭姬思忖一番,觉得有必要给关中民众和朝堂新人一点小小的震撼。

    可现在又是冬日,不能说忽然在开年的时候再汇报一次去年的亩产,难免过于刻意。

    那就只能用近期发生的事情。

    发展乐平月刊到如今,蔡昭姬对“新闻”素材的敏感程度已经很高了。

    她当即从可用素材里翻出了一项,便是那祭天的太牢礼。

    发觉此物的规格比寻常的猪要重很多的,只有当日行到明堂辟雍参加典礼的人。

    但只要有“人证”就好办了。

    这还并不是只有一个特例,而是并州在畜牧养猪行当的发展下所形成的普遍成果。

    乔琰领军入主长安的时间还短,并未来得及将一系列的种田畜牧框架搬到关中来,现在正好借着祭天之礼来上一出对外的宣传。

    这个消息对于有人证的关中来说,听起来都有些匪夷所思,更何况是并未亲眼看到这一幕的袁绍。

    他当即回道:“纸上所书,陛下不可尽信,此妄言也。”

    他话刚说出,来使就朝着他投来了一个仿佛在看蠢蛋的眼神。

    这个反应让他很难不揣测,这个消息或许是真的,否则他往后大可以拿着这个乔琰送来的假消息去反击。

    只是他显然不能在此时将自己说出的话收回去,只能硬着头皮保持着面色从容。

    他在此时又听刘辩说道:“这上头还说,天下旱情大多有周期循环,为防近年内再出现旱蝗之祸,并州凉州已陆续完成了开凿水渠的事宜,如今将发展到关中。”

    在刘辩的记忆之中,还有对当年三辅蝗灾的印象。

    彼时的旱灾蝗灾让三辅之地的流民陆续涌入京畿,在宫中也能听到人心浮躁之言,空中成群的飞蝗也显然不会避让开宫室,只因对它们来说无处不可去。

    偏偏写出这篇记载,又将凉州并州二地水利工程介绍而来的伏寿,和刘辩有着相似的当年印象。

    在她写下这些文字,以让关中民众生出信心的时候,其中种种陈述对司隶人士来说的代入感不是一般的高。

    这让刘辩下意识地就担心起了邺城的情况。

    不知道是不是他的错觉,他觉得袁青州好像时常走在乔并州的后面。

    虽然按照眼下的情况看来,乔琰和刘虞要想稳定关中,并不是在一时之

    间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但这种相互对峙的局面到底还可以持续多久呢?

    以刘辩的经验,

    他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回复。

    听袁绍回说近年来风调雨顺无需担忧,刘辩保持着将信将疑的心态,将手中这一份月报中与刘虞登基有关的东西都给跳了过去,而后翻起了下面的,便随手抽出了其中的一份。

    可他拿起的,大概也是袁绍最不想看到的一页。

    在袁绍听到刘辩惊呼出了“袁青州”三字的时候,袁绍心中一紧,陡然生出了个不妙的预感。

    得亏刘辩还记得先将使者给送出去,这才问道:“袁青州,你真的欠了那么多粮食吗?”

    一听这话,袁绍眼前一黑。

    之前连袁术都知道了这件事,还从远程表达了对他的嘲笑也就算了,这件事他原本是瞒着刘辩的。

    反正对袁绍来说,欠了乔琰这个数额的粮食,与只欠上三五万石的情况也没什么不同。

    在双方已经撕破脸皮的情况下,这就是一笔没有必要再还的东西。

    但乔烨舒……乔琰这混账!她怎么敢将这种东西当做并州民众的读物?

    别以为袁绍没听到来使在一开始就对这些月报的性质做出了解释!

    总算跟刘辩解释清楚了此事无关痛痒后,袁绍回府就掀掉了桌案。

    从对方这种肆无忌惮的炫耀和扎心的表现里,袁绍只觉得自己才因为公孙瓒与他联盟变得好了不少的心情,在此时又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而当从那种涌到头顶的狂怒中收回了几分神思后,袁绍又忍不住想到了另外的一个问题。

    乐平月报这种东西,若是真的如送年礼的使者所说的那样容易获得,从田丰出发往并州到如今的时间也不算太短了,他早应该看到此物的才对。

    这种融合了不少大消息的东西,即使田丰想要先去确认真实性,到了如今也早应该有消息传回来了,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就仿佛在世上人间蒸发了一般。

    袁绍倒是没考虑过田丰会改投的可能性。

    即便他真会做出这种选择,他也会名正言顺地成为乔琰的下属,而后让乔琰来跟他谈谈将家人也接过来的情况,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连人都不见了。

    他恐怕得做好田丰已经遭遇到不测的准备。

    偏偏在这个时候还有下属问询,是否要让人前往长安,去那招贤的弘文馆一探究竟,看看对面打出的招贤招牌到底发展到了何种地步。

    唯恐自己再来一出派遣人手后有去无回的情况,袁绍当即拒绝了这个建议。

    他又哪里知道,田丰因为一手字写得还算出色,被迫继续留在弘文馆中,负责协助记录这些往来士人的言行,此时正在满心期待着他的营救呢。

    田丰越想越觉得这个情况不太对,字写得好也不代表他所有的字都会写,这完全是两码事。

    他其实应该说自己没法做到全部记录才对。

    但在经历了先前的那些背运之后,田

    丰又不敢保证,自己会不会再因为说出了什么话,被塞到了另外的奇怪地方。

    他身居现在所在的弘文馆,虽然要担心荀彧和崔钧会不会突然有一天想到他的身份,可起码能见到这些往来士人的表现,让他知道现在又有什么人加入到长安的建设之中去了。

    再倘若,他那远在邺城的明公能稍微有一点政治上的敏锐,想到将人派遣到此地来打探消息,或许他就能将这些收集到的情报给一股脑地送回去了。

    到时候,就连他自己也有了脱身的机会。

    这弘文馆,毕竟是往来者甚众的地方!

    ------

    田丰抱着美好的希望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在益州那边,李儒也同样开始了今天的工作。

    但和田丰这种工作方式不同,他是带着乔亭四处游玩的。

    按照他和齐周所说的那样,反正这个宣旨还要等着各郡太守到达,让刘焉彰显一番他和长安之间的友邻关系,他闲着也是闲着,毕竟是第一次来到益州,总要看个够本才好。

    君侯派遣他陪同而来,就是不想要抢夺了齐周作为天子使者的风光,他总不能连这点浅显的道理都不明白。

    齐周既觉得“李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