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90(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被揭了老底的苏轼沉默了,过了一会儿,端走了张怀民桌前的果盘。

    【当时欧阳修误以为试卷是其门生曾巩的,因此为了避嫌给判了第二,没想到过后一查,原来是苏轼的。

    因省试有四科,见到如此的好苗子欧阳修生了惜才心气,去找出苏轼其他几科的试卷,没想到却发现,苏轼‘赋’这一科被判了个不及格。

    同学们,朋友们!大文豪大诗人苏轼当初考试时,竟然在诗赋上得了个不及格!

    就好像一直考第一的学霸同学,突然考了个不合格一样。这些年,被苏轼诗歌支配的日子总算有了个说头!】

    -

    苏轼指着天幕,不知是被气的还是不理解:

    “此乃何意,我的诗歌怎么支配了他们?读来不朗朗上口,意境深远么?”

    “是是,子瞻兄绝对不是因为赋科不合格而动怒的。”

    【不过,诗赋得了不及格,并不代表苏轼就是个学渣。相反,苏轼的词风相当豪放,照本宣科般作诗赋苏轼不会,若按照心意随意创作,却能留下千古传颂的佳篇。

    等苏轼苏辙二人丁忧归来,由欧阳修等人一力举荐,兄弟二人皆参加了制科考试。

    制科与科举相比,更难上好几倍。科举考试尚有书本内容可循,制科考试则是根据国情出题,让学子们抒发自己的治国理念,相当于专项人才的选拔考试。

    且考试时间长,所要提交的文章多,若思路阻塞下笔不畅,很有可能到时间了还完成不了题目。

    苏轼就通过了制科考试,还考了个三等,由于一二等是虚设,所以三等便是最好的成绩。细数整个宋朝,只有四人考中了三等,苏轼便是第二个,且考的比前一个还好,这便坐实了苏轼的才华。

    苏轼考了个好成绩,最开心的莫过于欧阳修了。苏轼算是他看好的学子,如今在皇上跟前都挂了大名,往后的仕途定是通畅无比,况且从苏轼的文章中便科看出,这是一位忧国忧民之人。

    捎带着苏轼之后的苏辙也考中了制科,苏辙得了四等,若单独拎出来,是很值得庆祝之事,然而他前头有个光芒万丈的哥哥。

    考科举,苏辙差了一等,考制科,苏辙又差了一等。导致后人提起苏辙来,总说这位便是苏轼的弟弟,苏洵的小儿子,大冤种弟弟在此时就已经显现。】

    -

    作为苏轼的好友,张怀民对于苏辙和苏轼之间的兄弟之情一清二楚。

    “子瞻兄,令弟实是个大好人。”

    苏轼这回听进去了,点头道:“吾弟子由,甚佳!”

    【考中制科后的苏轼终于能做官了,可没过几年,苏轼的父亲苏洵去世了,兄弟二人伤心之余,回乡丁忧。

    三年过后,丁忧归来的苏轼又入仕了,可此时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也开始了,旧时的恩师好友们,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不是被贬官,就是自请出京,苏轼环顾四周,竟无一旧人。

    若王安石变法确实无懈可击,那大约苏轼作为保守派,也还是会拥护变法。可这场变法确实有许多错漏之处,最重要的是,变法有可能导致百姓们生活得更艰难,发现了这事,愣头青苏轼能忍?

    变法强调的富国强兵当然对宋朝有好处,宋军整体实力上升,在对外战争中不再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也能赢得几场胜局。

    但变法的弊端也不少,就以青苗法为例,王安石本意是减轻百姓的负担,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反而加重了百姓的负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