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皇帝(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讲一个皇帝的故事,从骗子开始讲起。</p>

    不要以为唐朝就没骗子。下面的记载足以说明这一职业的久远性与专业性。先大致分一下类,唐朝的骗子有以下几种:</p>

    一、蒙人型:</p>

    唐玄宗时,嵩山有姜抚先生,自称数百岁。附近州郡的官员崇拜有加,跟其学道的人成千上万。</p>

    这一天,一个在嵩山寓居的叫荆岩的人,颇通南北朝历史,去拜访这位大师:“先生有多大岁数?”</p>

    姜抚说:“我都记不得了。”</p>

    荆岩又问:“那您出生在什么朝代?”</p>

    姜抚说:“我是南北朝时的梁朝人。”</p>

    荆岩说:“那不算太远,您在当时做过官吗?”</p>

    姜抚说:“曾做过西梁州节度使。”</p>

    荆岩大喊一声:“闭嘴!你个上欺天子、下惑世人的骗子!梁朝在江南,境内如何会有西梁州?当时又哪里有节度使这个官职!”</p>

    姜抚先生的脸一下子红了,几天后羞愧而死——这就是不懂历史的下场。</p>

    又,洪州有位著名的女巫何婆,最善用琵琶占卜,每天顾客盈门。</p>

    时有大臣郭质路过,前去占卜,问自己官运如何。何婆调着琵琶,说:“您大富贵,今年得一品,明年得二品,后年得三品,更后年得四品!”</p>

    郭质一皱眉:“阿婆错了!品少的官高,品多的官小。”</p>

    何婆不好意思地一笑:“那今年减一品,明年减二品,后年减三品,更后年减四品,五六年后没品。”</p>

    郭质大骂起来。</p>

    二、骗钱型:</p>

    在晚唐冯翊子所著《桂苑丛谈》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p>

    唐朝诗人张祜喜好侠义,寓居苏州,远近皆知。一个傍晚,有一侠客模样的人,腰悬利剑,手持一带血的布囊,叩门问:“这是张先生家吗?”</p>

    张祜开门,说:“是。”</p>

    侠客入坐,说:“我乃侠客,有一仇人,十年莫得,今夜终得报仇,斩其首级!”随后摇晃了一下那布囊。”又很豪爽地问张祜,“有酒吗?”</p>

    张祜上酒。</p>

    侠客说:“今有一事相烦。此去三里外,有一义士,曾帮过我,我欲报答,这样平生的恩仇之事都可了结了。我听说先生素讲义气,能不能暂借我十万缗钱,随后我为您赴汤蹈火,无所遗憾。”</p>

    张祜被打动,于是将家中之财尽给那侠客。</p>

    侠客说:“痛快!天亮前我就回来。”说完,侠客留下那装着人头的布囊大步离去。</p>

    当然,侠客再也没回来。张祜打开布囊,发现里面装的乃是猪头。</p>

    又,宦官李全皋,为淮海镇监军,因事被罢免,暂未批准归长安,只得住在附近的开元寺。</p>

    这一天,有小校引荐一位道人来见。道人称自己精通炼金术。李全皋很好奇,于是以礼相待。</p>

    这一天,道人说:“您只要找一个五六升大的铁鼎,再拿二十多两黄金做母本,每天往鼎里加添水银等药物,待火候炼足了再更换,周而复始炼下去,保证您得到用不尽的黄金。”</p>

    李全皋自然大喜,自己囊中正好有条金带,于是给了道士,又备好了铁鼎、水银等物,开始炼金。刚开始,李全皋守着铁鼎,还比较兴奋。但几天过后,就他有些厌倦了,便叫仆人守鼎。</p>

    又过了几天,李全皋打开鼎一看,里面的金带已经不见了,道士也已经杳无踪迹。</p>

    再看汉中职业骗子文处士的故事。</p>

    文处士,人不知其名,居汉中,以精通炼金术自居,常来往于蜀中权贵之家。</p>

    蜀中有位富商,名李十五郎,聚财无数,但因被文处士迷住,三年内,家财全都败光,最终悬梁自尽。</p>

    另有大将军,驻军汉中,也被文处士搞得五迷三道。当地有一高官,新建一大宅,还没入住。文处士对大将军说:“此宅幽静,最适合炼金。”</p>

    就这样,大将军重金租宅供文处士炼金。结果呢,炼金时不慎失火,不但宅子化为灰烬,整个街区也都烧毁了。</p>

    文处士连夜出逃,最后还是被抓了回来,给杀了。</p>

    三、邪教型:</p>

    唐高宗时,有叫刘龙子的,做了一个镀金的龙头,藏在袖中,里面接上羊肠,肠里盛着蜂蜜水。他向人们展示,说这金龙可吐出圣水,饮后百病皆消。人们饮后,心理作怪,都说不错,确实可去病。</p>

    看着信徒越来越多,刘龙子竟欲造反,最后事发被捕,斩于街市。</p>

    又,唐睿宗时,有叫贺玄景的自称“五戒贤者”,带手下在陆浑山中结社,说入社心诚者可成佛。</p>

    为迷惑信徒,贺玄景穿了一件带有金簿的袈裟,坐于暗室里,叫信徒窃视,将金簿之光说成佛光。又叫手下爬到悬崖间,身着碧纱,装成仙人模样,并在山下放火,升起烟雾,让信徒临崖下视,趁机将他们推下山,掠去他们的财物。</p>

    事发时,山下尸骸已达数百具。</p>

    当然,以上骗术还属于小打小闹。唐朝最大的一个骗局,也就是我们要说的故事,跟皇帝有关。</p>

    唐懿宗时,长安爆出一大新闻。</p>

    什么新闻?</p>

    有人装扮成当朝皇帝的模样骗人钱财!</p>

    先来说说唐懿宗。其实在历史上以昏庸和沉湎于宴游而著称的唐懿宗本人也很有问题,或者这样说,他本人就有可能是个冒牌的骗子,只是通过机缘巧合才做了皇帝。</p>

    这一切又从何说起?</p>

    懿宗李漼原名李温,封郓王,是唐宣宗李忱的长子。当然,这是主流的说法。对权力尤其敏感的宣宗,做了皇帝后,一没立皇后,二没立太子。</p>

    郓王既然是宣宗的长子,按唐制,是要跟皇帝同居大明宫。但是,宣宗非常厌恶郓王,把他赶出皇宫,迁至皇族子弟聚集的“十六宅”,而将自己喜欢的夔王李滋留在了大明宫。</p>

    关于上面这一点,《东观奏记》中亦有记载:“大中十二年,始用左谏议大夫郑漳、兵部郎中李邺为郓王已下侍读。时郓王居十六宅,夔、昭已下五王居大明宫内院。数日,追制改充夔王已下侍读,五日一入乾符门讲读。郓王即位后,其事遂停。”</p>

    郓王即位前,因不被宣宗喜欢,过得压抑而苦闷,甚至有些提心吊胆。到了大中十三年夏,他的命运转机来了。</p>

    五月,宣宗因乱吃丹药染上疮疾,想立自己喜欢的第三子夔王李滋为太子。为此,宣宗与他信赖的宦官内枢密使王归长、马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