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58(2/2)
而孟思期解读问题的角度完全不同,她的视野格局更高。
因为,现在四个孩子的勒索电话都是在孩子死亡前打出的,表面上看确实是绑架勒索。
但是第一起案子孩子死亡时间和勒索电话时间非常接近,果如孟思期的推断,绑架勒索电话是在孩子死亡后打出的,那么说明凶手第一次的犯罪动机就不一定是绑架勒索。他在后面三次犯案时仍然坚持打出勒索电话,就是在隐藏他的犯罪动机。
凶手的犯罪动机往往是破案的关键,孟思期初看案卷就直接锁定犯罪动机的内因,她的能力和格局已经非常出色了。
这时,韩长林肯定说:“小孟,你说的对,当时沈巷鸣也推测到了这一步。”
孟思期并不知道沈巷鸣这个名字,迟疑了一下。韩长林似乎发现她的疑虑,解释道:“沈巷鸣当时是省厅刑警队副队长,来市局是以专家身份协助办案。”
孟思期明白了,她从赵雷霆口中得知过,五年前,冯少民和韩长林有过工作上的调动,冯少民应该是因为项杰案辞去了队长一职,而韩长林应该是刚刚接任队长一职。
当时二队正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而当时路鹤和一队应该在彻查项杰案,因此儿童绑架被害案这么重大的案子,刘局一定是请了外援,当然也可能是省厅主动委派专家下来抓紧时间破案。
她很欣慰能和省厅的专家思路一致,她问:“韩队,沈巷鸣还有别的想法没?”如果沈巷鸣提出凶手勒索电话是假,隐蔽犯罪动机是真,那么他一定会提出更有建设性的推断论证。
“有,”韩长林说,“因为凶手提前知道了死者家庭号码,而且四个孩子的家庭条件都很不错,所以沈巷鸣推断凶手和死者家属认识,或者说提前对死者家庭做过详细调查和踩点。他的推断也得到了市局的认同,所以我们对死者家属的亲人朋友,以及,在孩子绑架前和家属接触过的人进行了大量的排查。”
孟思期仔细想了想,她觉得沈巷鸣的推测不全面,这个时候,她必须提出自己的想法:“韩队,师父,我反而觉得凶手并不认识死者以及死者家属,他很可能就是临时起意,随机作案。”
只有临时起意、随机作案,才能让警方五年时间徒劳无功,完全找不到他的踪迹。
“为何这么说?”韩长林双眼微微睁大,冯少民和赵雷霆也表现出惊讶的状态。
这个答案和曾经的所有推断都是相反的,那就意味着当初的调查方向全是错的!
孟思期回答:“如果他认识死者家属或者接触过死者家属,他可能不会打出这个电话,因为电话存在风险。”
韩长林越发觉得孟思期的想法很有意思,但是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也是当年沈巷鸣做出另一种假设的原因,他不得不提出来:“假定是你说的,凶手并不认识死者家属,也没有接触死者家属,而是临时随机作案,那么他怎么能在短短时间里知道死者家庭电话,联系上死者家属?”
如果解释不了这个原因,那么沈巷鸣的推断无疑是更站得住脚的,但是韩长林知道孟思期的心思极其敏锐和活跃,他非常想听听她的看法,毕竟五年前,那四起绑架案全部折戟沉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