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烟囱是财富的象徵(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141章 烟囱是财富的象徵

    费淳和曹振东在泉州住了三天,等闽国公世子郑瑞安为首的使团准备完成,然后两支船队一起南下澳洲。

    闽国公郑家也有蒸汽明轮船,而且还为数不少,只是单船吨位大多比较小。

    咸宁三十八年七月十二日,双方的船队抵达吴王都。

    船队进港的时候,郑瑞安为首的闽国公使团成员,都来到船头观察岸上的情况。

    然后都慢慢的张大了嘴巴,觉得眼前的景象非常的不可思议。

    朱简烜看到自己的王都城区景象的时候,感觉看到了刚刚起步的工业革命时代的城市。

    朱简烜虽然对王都得发展速度比较满意,但是王府的城市本身相比后世的大城市而言是非常不起眼的。

    所以朱简烜来的时候更多的是感慨,没有什麽惊讶心理。

    但是出身手工业时代的大明土着精英们,却很容易被早期工业城市的景象所震撼:

    郑瑞安眺望远方,带着惊讶丶赞叹丶疑惑的情绪念叨:

    「自咸宁三十二年初,第一批大明移民抵达澳洲算起,到现在也刚刚过去了六年多而已吧?

    「以往新设立的藩国,别说建国六年的时候,就算建国十年之后,也多半还是一片乡村景象,甚至可能是热带雨林景象。

    「但是吴国王都这里……周围虽然也有乡村景色,但竟然有了这麽一片庞大的工业化城市。

    「大家看到码头背后了吗,那些喷吐着烟雾的高耸的烟囱数量太多了,比咱们大明本土的很多大城市都要多。」

    闽国公幕僚府幕僚陈裕洋,地位类似于吴国的秘书,大明朝廷的大学士,陪同郑瑞安来谈判。

    陈裕洋听到自己家世子的赞叹,也发自肺腑的附和说:

    「世子所言极是,这些烟筒对应的全都是新式工厂,全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聚宝盆。

    「咱们泉州城外都没有这麽多的新工厂。

    「而且世子可以看看这城区的房屋,一眼看不到尽头的规模,比一般的府城都要大了。

    「可能已经聚集了数十万人。

    「吴国现在虽然可能只有百馀万人,但是把几十万人聚集在了城区,就能建设出这麽多的工厂。」

    这时候的人根本没有现代的环保概念,看到大烟囱不但不会厌恶,反而会心生向往。

    因为现在的大烟囱对应着新工厂,而新工厂就是财富的象徵。

    哪里有大片的烟囱,哪里就是富庶之地。

    闽国公的另一个幕僚林建兴,听着这边两人的对话内容,也忍不住发表了一下惊叹之情:

    「短短六年……就有如此成就,不愧是在世鲁班的吴王殿下啊。」

    陈裕洋与林建兴不是很对付,所以听到这话就下意识的反问:

    「吴王殿下今年才刚到澳洲,澳洲的建设与吴王殿下何干?」

    林建兴马上回敬:

    「吴王殿下确实是今年才刚到澳洲,但澳洲开发用的全都是吴王殿下的发明?

    「火轮船,蒸汽机,热高炉,空气转炉,蒸汽工具机,强化橡胶,哪个不是吴王殿下创造的?

    「如果没有蒸汽火轮船,我们往来澳洲怎麽可能如此方便?

    「用传统帆船来澳洲,一年能跑一趟就不错了,一年送来十万人就不错了。

    「关键是没办法随时从本土采购机械材料。

    「别说六年了,继续建设二十年三十年,也没有现在的规模。

    「换成别的皇子,从一开始就根本就不会来这里到藩王,来了多半也会再回去。

    「没有吴王殿下的发明和高瞻远瞩,就没有我们看到的这一切。」

    这个时代的皇子皇孙们,从小就在世界最大城市应天府长大的,越来越不愿意到海外去当藩王了。

    很多皇子小时候不谙世事,很多都想着到海外去当国王。

    但是长大了之后,特别是就藩了之后,很多都受不了海外的蛮荒。

    最近这些年,已经出现过好几次藩王请求回京,让皇帝另外安排人去当藩王的事情了。

    陈裕洋知道林建兴说的是实话,但是仍然想要继续跟林建兴争执。

    不过闽国公世子郑瑞安忽然意有所指的发话了:

    「澳洲建设之所以能够迅速,当然主要是仰赖吴王殿下的新发明。

    「但也是因为,这是一片新拓之地,完全没有其他内外势力掣肘。

    「所以吴国才能够放开了手脚,直接建设最新式的蒸汽工厂。」

    郑瑞安心里面经常思考的事情,不可能完全隐藏的住。

    闽国公的两个幕僚,路上跟郑瑞安打交道多了,就能隐约猜得出世子的心态。

    面对这个话题直接不敢接茬,全都乾脆的闭上了嘴巴看风景。

    郑瑞安一行人的讨论出的观点本身倒是没有错,但都没有意识到到吴国建设速度快的真正逻辑。

    这是工业时代和手工业时代的效率差距。

    现在吴国虽然只有一座真正的工业化城市,但却是全世界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方。

    未来的发展速度还会越来越快。

    郑瑞安乘坐的明轮船慢慢靠上了码头。

    吴国文化司外务厅的礼仪人员过来,护送着他们去了吴国外务厅的接待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