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哟,超了?!(1/2)
如果说老毛子和高卢鸡在沮丧的话,那外商部的同志就在欢庆。
不愧是「出口创汇第一人」的手笔,这东西不但好卖,而且价格还不低,利润率又高。
买了DJS-59的国家,并没有将所有的DJS-59都配套作业系统,但是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还是有的。
结合价格粗略计算,这意味着外商部的同志一举额外售出了相当于此前DJS-59销售总额大约5%~6%的小钱钱,可别小看这个数字。
用后世的网际网路黑话来说,这叫挖掘存量,凡是已经有DJS-59计算机的,都是潜在客户,而且还不耽误开发增量客户。
同时软体还没有成本,除了那一小盘一小盘的磁带之外。
总的来说,外商部的同志将无本生意进行得如火如荼,而且还比较顺利。
信息技术是比较容易形成路径依赖的,尤其是在为某一架构投入大量资源,获得大量成果之后,再想变化,就很难了。
这种情形,用日后网际网路黑话来说,叫做「生态」。
从早期PC的发展来看,从性能上来说,X86的CPU性能从来都不是最好的那个,但它和巨硬的结合,使得这个联盟几乎通吃,靠的就是这个。噢,对了,那时候巨硬的作业系统也特麽不是最好的。
但是说到生态,现在高振东并没有在任何生产力软体上下功夫,一是因为他自己没那麽多精力,也不可能做得到,只能引导别人去做,二来,是时机还不到,他还在等,等一个机会,等一个里程碑。
他现在在软体方面,在做的只有两件事。
一个是作业系统的网络协议的组织编制,一个是他在拉清单,拉一张绝大部分内容他自己都不会去做的清单。
这时候的时间,已经进入十二月了,离6011大会战的启动,已经半个来月过去了,别人的进度怎麽样高振东不知道,但是高振东自己的那十多个钢种,有三个的流程已经完成了一半左右。
其中一个是师父亲自挂帅在盯着三分厂的人在搞,一个是京城钢铁厂AOD分厂那边在搞,剩下一个,则是厂里的人在搞。
三轧厂除了以厂里名义接的那一个之外,还组织人手,在高振东这里也搞了个分包项目,好在这个不是建筑行业,不存在什麽违法分包。
厂里技术人员和生产人员的数量来看,厂里接的那个明显不够吃,能在高振东这里解决一下问题,也是皆大欢喜的事情。
高振东到厂里的两个组分别走了走,看了看情况,但是京钢厂的那个他就没过去了,没时间,有问题等他们主动问就行了。
就在这个节奏里,有人来找他了。
是易中海,他负责带着人搞光刻机的工件台。
「高总工,你要的那个工件台,我们总算是搓了一个出来,你要不要来看看?」
「太好了,易师傅,走走走!」高振东一听就来劲了,光刻机的核心之一,总算是有点消息了。
跟着易中海往他们车间走,易中海一边走,一边介绍大概情况。
总体来说,这个工件台是纯手搓的,特别是微动部分,如果说宏动(粗调)部分的多数零件是他们的徒弟批量做的话,那微动(微调)部分就是他们自己一点一点,量一次修一点丶修一点量一次这麽搞的了。
不过对于光刻机这种产量的设备来说,其实只要设计和机构确定了,手搓也不是不能接受。
而且这东西粗糙,实际上能用挺久。
有个很冷门的事实是,1~10μm的光刻机其实现在依然在被大量使用,只是有的还在IC制造业,有的可能干别的去了,比如PCB制造。
高振东搞光刻机,可不止为了集成电路一个目标,做光刻PCB,双面板就行,结合自己以前给运算所的波峰焊,多的不要求,把电子产品的自动化制造往上也顺手弄弄。
易中海他们的车间也在三分厂里面,几步路就到了。三分厂的工作就是这样,不论你原来是哪个分厂哪个车间,一旦接了三分厂的工作,原则上都是要到三分厂来完成的,除非设备实在搬不动。
见高振东进来,一群老师傅小徒弟都看向他,也包括易中海的徒弟,秦怀茹。
这个工件台,没有采用高振东前世看到的那些工件台的技术,像什麽气浮电机丶雷射干涉等等技术,一律没有。
一是没那技术,二是没必要用那技术。
那些东西是为了nm级别的精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