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安禄山蠢蠢欲动,豪强的乞降(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领赏。」

    严庄是一个有耐心的人,他让安禄山耐住情绪。

    此次剿灭奚丶契丹,可不仅仅是为了军功。

    他为安禄山制定的战略是征服东北的奚丶契丶同罗等部族,让后方没有后顾之忧。

    否则以平卢丶范阳两镇的兵力,是绝对不够的。

    他们南下的时候,一定要带着胡兵一起。

    这样才有胜算。

    如果契丹和奚效忠唐庭,他们一旦造反,必然腹背受敌,若被牵制,等唐军其他边镇调遣过来,就是兵败身死的结局。

    「大军已经准备好!待诏书前来,一定攻杀契丹王李怀节,奚王李延宠。即便他们投降,也不可让他们活着!」

    安禄山拍了一下床榻。

    「中丞,契丹丶契部落很多,即便杀死契丹王和奚王,也很难让北面的其他契丹丶奚部落归归服,需要边打边拉拢,许他们利益,组成同盟。」

    严庄向安禄山说道。

    「严先生真乃我的谋主,刘邦与萧何,正是我们的故事啊!」

    安禄山已经不止一次向严庄和高尚承诺。

    他知道想要逐鹿天下,凭藉胡人的脑子是不行的,必须有严庄丶高尚这种知识广博的汉人读书人辅佐。

    将领他更喜欢胡人。

    同族同源,才会忠心。

    否则他以粟特和突厥的血脉得到天下,谁又能守护呢?

    「待平定奚族丶契丹后,中丞可向圣人上奏异象发生,如李靖丶李绩这样的忠臣在梦中显灵,为他们立庙。圣人很喜欢这样的事情。」

    高尚也在一旁向安禄山建议道。

    「高先生也是我的张良啊!」

    安禄山读过汉人的史书,知道如何拉拢人心。

    一次会谈,让安禄山心安许多。

    除了造谣李瑄外,就是积蓄力量,收服奚丶契丹,等待机会。

    如此大事,只有安禄山和严庄高尚三人清楚,其馀连他的儿子们都不知道。

    ……

    七月下旬,李瑄彻夜赶路,回到湟水城。

    他之前看好的工匠公输青子,已被李隆基免去一死,特令到姑臧城为工匠,听候李瑄的差遣。

    不久后,公输青子就会被送至河西。

    还不待刘晏派人迎接,李瑄就进入城中。

    他来到府衙,听取刘晏汇报工作。

    河西和陇右,已经有一大半军队到位。

    未到位的军队,是玉门丶宁寇丶墨离等军,无伤大雅。

    河东丶朔方的骑兵预计在八月下旬,会先后抵达。

    所以计划用兵要等到九月份。

    五万骑兵,其中有一万三千精骑,五千携持角弓弩的骑兵,对此战十分关键。

    「吐蕃那里有何动向?」

    李瑄向刘晏问道。

    此时李瑄的府衙中,树立陇右丶河西丶河东丶朔方四镇旌节,威严无比。

    「回大夫,我军已探查到吐蕃三路驻扎。其一为与九曲对峙的吐蕃兵马。其二为赤岭东山口的兵马,他们在大半个月前,就让数万大军驻扎在石堡城下,他们应该是害怕我军再用石堡城做诱饵。吐蕃最后一部驻扎在青海东苦拔海一带,那里旌旗遮天蔽日,营垒绵延百里,似乎兵马最多。」

    刘晏向李瑄回答道:「至于吐蕃赞普在哪里,还不得而知。」

    「吐蕃的布置,像是以防守为主……」

    李瑄的脑海呈现一幅地图,通过刘晏的描述,地图上出现吐蕃的布防。

    如果吐蕃欲进攻,最好是调离更多兵马,出赤岭东山口。

    或者准备羊皮筏丶牛皮筏,大军从各处渡过黄河,进攻九曲。

    从青海东面方向进攻大唐,不是上策。很容易被大唐在九曲的兵马出击,牵着鼻子走。

    因为大唐全力进攻青海南的时候,吐蕃需要需要回防。

    而安人军一带,唐军可以让百姓回城,以万人守一城,坚壁清野。

    吐蕃带着大量士兵深入腹地,需要一定时间。

    战场上,时间是最重要的。

    现在赤岭东山口被吐蕃重兵陈列,青海东部的口子也被把住。

    再与青海南部营垒吐蕃士兵,互为犄角。

    「粮食,包括河朔五万骑兵的粮草,是否备齐?」

    李瑄先不谈吐蕃的意图,而关心后勤问题。

    军事议会,等将所有幕僚丶将领召集齐全,再一起讨论。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如果是上等的计策,一定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禀大夫,因去年得到百谷城的小麦和青稞,使我军粮食较为充裕。自今年春天,就徵召河陇诸郡,向安人军城丶鄯州城丶绥和守捉城,以及九曲新建立的宁边军城丶威胜军城丶金天军城运输粮草,特别是最前线的赤水军城,储存粟米丶面粉,已经超过三十万石,还有足够的盐。」

    「我军在九曲丶洮阳设立的官属牧区,有足够的牛羊牲畜,可以犒劳士兵。为防止战事进入冬季,士兵们皆备加厚的纩衣。」

    「兵器中,上次大战损坏的陌刀丶盔甲丶弓弩丶兵器,都已经修完。箭矢丶弩矢丶备用武器丶铁蒺藜丶油脂等皆加大制造,迅速至前线的军城。」

    「按照大夫的吩咐,药物丶绷带丶烈酒,都已经准备足够。」

    「陇右诸军和河西诸军一样,兵卒已经招募齐全,且经过训练。」

    「此次以郡兵为基础,召集河陇民夫,组成约十万人的后勤队伍,在我们的后方,为大军辗转各种物资……」

    刘晏一一向李瑄介绍各种物资的准备情况。

    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准备物资,肯定往多的准备,河陇的五万骑兵虽多,但凭藉河西的钱粮,加上朝廷的衣赐,使他们能坚持到过年。

    「以刘判官调度,为宰相之才啊!」

    李瑄对刘晏的后勤管理十分满意,不愧是后世的名相。

    后勤之事看似简单,实则需要面面兼顾,筹备预算。

    若不足要求,想想方设法去补足丶完成。

    「与大夫相比,属下不足为道,只是做了本职工作。大夫已具军功入相的资格,我们只想跟随大夫,延续大唐的盛世。」

    刘晏谦逊地拱手,表达对李瑄的崇敬。

    李瑄回长安一趟,又兼任河东丶朔方,统御的兵马,自大唐建立以来第一人。

    河陇诸府衙的幕僚得到这个消息后,皆与有荣焉。

    因为他们都是李瑄一手提拔,如果无李瑄,有的幕僚还在为五斗米而折腰。

    李瑄曾向僚属传阅李白写给他的信。

    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军皆披靡。卫青谩作大将军,白起真成一竖子。

    这样的描述虽然夸张,但刘晏感觉,李瑄将来必会完成。

    「哈哈……刘判官一定能的。」

    李瑄意味深长地说一句话后,又吩咐道:「传令下去,明日召集所有僚属,诸军主将。到府衙进行军议。」

    「遵命!」

    刘晏点头,他紧接着又向李瑄汇报其他事情:「大夫,河陇有大族的族长亲自向湟水赶来马牛羊丶粟米丶米,又献出一些金银珠宝,说是要犒劳将士……一共一百多个大族,牛有三千头,羊超过五万头,驮马两千匹,粟米十万石,米五万石,金银珠宝共有五车。」

    这件事是大事,刘晏必须向李瑄说明。

    「大族?还是豪强呢?」

    李瑄脑子一转,就知道这大族的来意。

    「众所周知,大夫您不冤枉不犯法的大族,只对付横行乡里的豪强。他们害怕您问罪他们,所以不惜下血本来劳军。」

    刘晏直言道。

    「那刘判官觉得我该如何?」

    李瑄问刘晏。

    之前有很大一部分豪强,被李瑄吓得跑出河陇,搬迁到其他地方。

    但总有豪强家大业大,因顾忌没有搬迁。

    他们知道李瑄不接受贿赂,在面对李瑄铁骑威胁的情况下,只能想出这个办法,希望李瑄放他们一马,他们一定改过自新,和其他大族一样,不鱼肉百姓。

    只要土地还在,他们依然是大族……

    (本章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