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封王,天下各国的态度(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244章 封王,天下各国的态度

    按照勋章制度,李隆基授予李瑄玉麟勋章。

    并亲自选玉,交给匠人。

    李隆基下令赏赐李瑄彩缎千匹,黄金五十斤,金器一百件,玉器一百件,漆器两百件。

    大唐一斤为十六两,五十斤黄金为八百两。

    虽比起李瑄献上的金银珠宝不算什麽,但这是对臣子最顶格的赏赐。

    「朕曾下诏,擒杀尺带珠丹者,封异姓王。楚国公为宗室,破敌寇丶擒赞普丶立天功……」

    李隆基缓缓地向台下的大臣说道。

    他希望早些确定李瑄的封爵。

    唐初大唐「非李姓不王」。

    吴王杜伏威丶燕郡王罗艺丶彭城郡王刘季真丶北平郡王高开道丶定襄郡王胡大恩等都是作为「诸侯」追随大唐,从而获得了王爵,并且他们都被皇帝赐姓为李。

    这也是历朝历代的普遍现象。一个诸侯拥护李氏立国,总不能封一个普通的爵位吧!

    武周时期封梁王武三思丶魏王武承嗣丶定王武攸暨等武氏子弟,当属正常现象。

    发动神龙政变,将武则天赶下台,复辟李氏的功臣,被封为异姓王,如汉阳王张柬之丶博陵王崔玄暐丶扶阳王桓彦范丶南阳王袁恕己丶平阳王敬晖以及辽阳郡王李多祚。

    这些人的结局虽不太好,但属于大唐真正的异姓王。

    李多祚这个名义一听就是皇帝赐的名字,而李多祚是靺鞨族。

    哪怕是汉族的李氏,只要不是宗室,被封王也算异姓王。

    到李隆基时代,只封一些胡人部落酋长为王。

    大臣们还未踏足这个领域。

    事实上,李隆基早就有封异姓王的念想。

    因为他认为盛世非乱世,除了太子皇子,其他大臣不论谁造反,都会受到口诛笔伐,功亏一篑。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民间,特别是两京地区,对李隆基的拥戴甚高。

    郡王,其后代无法继承,按照制度,只能继承国公之位。

    给予荣耀一时的地位,换来忠心耿耿,是李隆基想要的。

    而李隆基未想到短短几年,宗室李瑄异军突起,势不可挡。

    封王也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其实李隆基早有计划,哪怕李瑄没擒到尺带珠丹,甚至尺带珠丹跑掉,只要战胜吐蕃,就封李瑄为王。

    只是李瑄擒拿尺带珠丹,给李隆基一种迫切的想法,让李瑄早得王位。

    而李瑄封王,一定是郡王。

    凡爵九等,亲王名义食邑万户,为正一品。

    郡王为从一品,名义食邑五千户。

    亲王只有皇帝的儿子可封,而郡王是皇太子的儿子,亦或者受皇帝喜爱的皇孙。

    这些亲王公主的封爵,皆有实封。

    封亲王需要「封王典礼」,郡王则只需册封诏书即可。

    郡王的正妻为妃,媵妾也有品级,为正七品,但有数量规定。

    一般情况下,母亦为妃,哪怕逝去也会追封。

    而封地也有严格要求,名山大川不封,畿内不封。

    李隆基重新陈述封王事宜,虽然在文武大臣们的意料之中;但结果出来,依旧让他们面面相觑。

    哪怕是信安王李禕,也是承袭太宗皇帝十一子李嚣的爵位,然后在开元十二年被李隆基封为信安郡王。

    信安王尊贵的身份在前,然后才立下战功。

    和李瑄的性质不同,李瑄是将家族失去的荣耀捡起,难度堪比异姓王。

    朝堂上足足沉默十几个呼吸,鸦雀无声。

    「啪啪……」

    李林甫举起板笏,带头拍打手掌。

    而后裴宽也以板笏击掌。

    顷刻间,整个朝堂响起赞扬声,大臣们的脸上都带着笑容。

    这种板笏击掌的声音,代表着李隆基英明的决定。

    以笏击掌是朝堂上的传统。

    当然,也不是谁都能带头以板笏而击。

    必须是三品以上,有威望的大臣,多是宰相。

    若是坐在兴庆殿后面,一个萌荫父辈的五品官突然如此,不仅朝堂会哗然,李隆基也会不高兴。

    这种大臣想要汇报,要出班先拜后奏。

    木已成舟的事情,李林甫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反驳李隆基,哪怕他恨李瑄恨牙痒,也会顺着李隆基的心意。

    李隆基看着朝堂一片和谐,微微点头,露出满足的神色。

    他抬起手,板笏声才停下。

    所有文武大臣都看向李隆基,他们知道圣人心里已有决定。

    一般推荐官吏,大臣们还能提个建议,而封王之事,唯有看李隆基。

    谁也不敢僭越。

    「朕已决定,楚国公进为天水郡王,加七百户,共实封一千五百户。」

    「朕亲自书写封天水郡王书……宰相丶宗正寺悉知,加刻王印,服饰,冠带,与诏书一起快马送至湟水。其馀赏赐随军后至……」

    「今有因果,望诸卿自勉,使国家强盛,百姓欢乐。朕希望天宝封王非天水王一人,天水王之功,不可复制;诸位立下次于天水王的功绩,也可封王……」

    李隆基在兴庆殿正式宣告李瑄为郡王,并对诸大臣进行勉励。

    他也认为大臣们功绩不可能比得上李瑄,只要次于李瑄,他还会封王。

    及冠封王!

    而封王的地方也是好位置。

    实封一千五百户,皇子和公主也没有这种待遇。

    天水,因天河注水的传说而得名。汉武帝时以此置天水郡。

    因其曾经为秦邑,魏文帝的时候置秦州。

    在天宝元年改州为郡之前,天水郡就是称秦州。

    由于李瑄家乡在陇西,而李瑄的祖父被追封陇西郡王,天水是从陇西分离,再加上李瑄封国公之前的爵位都是在天水郡,是以李瑄被封为「天水郡王」。

    到这个地位,大臣可以不称李瑄官职,称为「天水王」。

    而李瑄直属的官吏,还得称李瑄的官职。

    大臣们在李隆基话落不久,纷纷叫好。

    至于有几人真心为李瑄高兴,就不得而知了。

    虽然李隆基勉励诸臣,但大臣们都清楚,在开疆扩土的时代,唯军功者,方可封王。

    宰相丶大臣,哪怕是李林甫这种,都没有封王的可能。

    圣人锺爱军功者,使许多大臣产生让子嗣去边关的想法。

    而草原和雪域高原的战事,很可能因此宴然,平时军功者多出两地。

    现想立军功,非常困难。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李瑄封王后,已逝去的母亲,被追封为宋国夫人。

    李瑄的一些堂兄弟,伯父,也因此得到升迁调动。

    李瑄的三个姐姐被封为郡夫人,李瑄的妹妹李玉莹更是被封为云阳县主。

    下朝后,李隆基选定林招隐为特使,并提前嘱咐林招隐。见到李瑄后,询问几时能稳定局势,回长安献尺带珠丹等吐蕃诸王大臣?

    所以李隆基催促对陇右官吏的官职安排要迅速到位。

    只有这些安排到位,李瑄才能完成布置,回到长安。

    ……

    长安,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天。

    李瑄封天水王的消息,以极快的速度,传遍长安城。

    上到王公贵族,下到贩夫走卒,都在谈论天水王的事迹,「李将军」这个称呼将远去,以后朝野都以天水王尊称。

    从一介白身,到及冠封王,古今未有。

    少年们,游侠们,纨絝子弟,贵族子弟,无不把李瑄当成崇拜的对象。

    甚至还有模仿李瑄走路,以前的走花马,变成吟诵李瑄的《塞下曲》丶《河陇取》等。

    甚至还有人在旁边弹奏乐器,无数人围观。

    连外出种地的百姓,蹲在地头歇息的时候,谈论的都是李瑄的英雄事迹。

    当初追随李瑄的文人士子,都身居高位。无数文人因没有去河陇而扼腕叹息。

    长安的龙首原靶场上,习武练箭比以往多数十倍。

    平康坊的青楼内,李瑄的诗歌从《赏牡丹》丶《江南春》丶《忆江南》,到诸多边塞曲,都成为最火热的曲目。

    青楼的妓女若不会弹奏李瑄的名曲,价格要低一倍,若因此技艺精湛,价格则翻数倍。

    曾经李瑄去过的酒肆丶茶肆,哪怕是李瑄没出名前,都日进斗金。

    据说李瑄喜欢穿圆领袍的样式,都供不应求。

    还有一些长安士庶,想跨越千山万水,一观黄河的源头,写出诗篇。

    李瑄未婚配,连公主都希望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瑄。

    无数权贵想要提亲,希望自己的女儿可以成为郡王妃,以此得荣华富贵。

    当今李适之一脉,是唯一可以与杨氏抗衡的家族,跟天水王攀上关系,就不必害怕杨氏的算计。

    宋国公府。

    「父亲丶祖父,今七郎凭功封天水王,你们泉下有知,可以安息了。」

    李适之在李象丶李承乾的灵位前祭拜,老泪纵横,哽咽失声。

    李适之是李象老而弥坚时生下的幼子,他七八岁的时候,李象就离开人世。

    那个时候,李适之家族正式破落。

    好在武则天杀李姓宗室杀得太多。

    在神龙政变后,为提升皇室的影响力,朝廷开始优渥提拔太宗皇帝的后代,在这种背景下,李适之登上政治的舞台。

    李适之性情疏狂,甚至有时候没有丝毫心机,通俗的讲就是「愚蠢」。

    但李适之治理地方,以强干丶务实而着称,他不贪污受贿,政治宽和,使百姓和下属爱戴。

    一连任职十来个地方,李适之有口皆碑。

    开元二十四年,李隆基鉴于谷水丶洛水年年泛滥,耗费民力,遂命李适之修筑堤防。当时任河南尹的李适之动用内库钱财,修筑上阳丶积翠丶月陂三大堤防,成功抵御谷洛水患。

    李隆基龙心大悦,为李适之勒石记功,并让永王李璘书写碑文,令前太子李瑛题写碑额。

    从这里起,李适之就有入相之势。

    幽州节度使的戎马生涯,立下边功。

    当李隆基将李适之调往朝廷的时候,虽未立即拜相,但入相之势更为明显,其他宰相候选人皆不如李适之势大。

    李适之一直想使祖父李承乾和父亲李象的归葬昭陵,陪伴太宗皇帝。

    在幽州节度使的时候,凭藉李隆基的信任,完成这一愿望。

    但权相李林甫把持朝政,立仗马使谏官无声。

    李适之第一次感受到宰相非无所不能,在朝堂上举步维艰。

    是李瑄在关键的金矿事件上出手,使李适之逃过一劫,并打击到李林甫的声威,此后的几年,更是逼得李林甫节节败退。

    李适之从未想过他的儿子能有超过卫霍的一天。

    天水王,也无愧列祖列宗。

    李适之也想过,以李瑄越来越强盛的声望,加上文坛的名声,哪怕圣人百年之后,太子继位,也得对李瑄恭敬。

    「父亲,汝阳王来拜访您。」

    在李适之跪拜先祖的时候,李霅向李适之提醒。

    「大郎等还是要努力,因为弟弟而富贵,不是多麽荣耀的事情,最起码要谦逊丶务实,以免被人嘲笑。」

    李适之明白今日不是哭泣的时候,遂起身向李霅说道。

    「孩儿明白!」

    李霅拱手,汗颜无地。

    他是户部侍郎,早已感受到压力,知道朝野许多议论他靠弟弟当上侍郎的高位。

    虽确实如此,但让李霅更为努力,不敢懈怠。

    发生这麽大的事情,平时和李适之一起喝酒养鸟的朋友,自然要亲自过来拜贺。

    ……

    右相府。

    李林甫处理完政务回到右相府。

    他心中更为落寞,李瑄绝对不是封王爵这麽简单,将来李瑄入朝已经是必然。

    他必须想办法,提高圣人对他的信任。

    他总觉得李瑄这小贼不是省油的灯,感受到太子的威胁后,会对太子动手。

    这段时间,他想坐山观虎斗,对待李瑄的事情上,不再主动出击,以静制动,方为上策。

    李林甫已经到顶峰锐气,几年时间被李瑄消磨得一乾二净。

    吃一堑,长一智。

    他吃了好几堑,才反应过来。

    李林甫恨李瑄恨得咬牙切齿的时候,心底也对李瑄产生一种敬佩。

    如以前的张九龄,他都不屑一顾,认为张九龄只是沽名卖直,用来钓取名声。

    如果不是文坛领袖的身份,张九龄必无法拜相。

    而李瑄屡克他算计,且使他多次一败涂地。

    李瑄那彪炳的武功,让李林甫看到太公尚父庙内名将的风采。

    甚至李瑄每一首诗,李林甫都会第一时间诵读,也不知道是太恨李瑄,还是怎麽回事。

    李瑄的诗,一字一句,他记得一清二楚。

    天下大诗人那麽多,只有两个人的诗他全部会背,一个是李隆基,另一个李瑄。

    而王维丶李白丶王昌龄等大诗人写诗数以百计,李林甫只记得他们的名篇。

    他已无数次叹息,李适之能有李瑄这样的好儿子。

    李岫知道李林甫心情不好,他出门将李林甫接入府邸。

    「大郎不必如此,圣人封天水王,我在朝堂上击笏,私下怎能不高兴呢!」

    李林甫向李岫说道,强颜欢笑。

    他见李岫如此,心中还是很欣慰的,这麽多儿子,也只有李岫能得他心意。

    不是他儿子不够优秀,只是李瑄太邪门。

    等时机成熟,他儿子也有宰相之才。

    不过想到今后的处境,李林甫暗叹一声:「大郎,与我去嘉猷观祈福吧!」

    他知自己是逃避,像是逃避一切烦恼,在嘉猷观中清净。

    有时候李林甫也向往生道合一,追逐长生不死的境界。

    在清净之地,心平气和的时候,李林甫想过如果能保全后代,他宁愿卸下重担,归隐山林。

    几年时间,他日渐衰老,心力憔悴,权势逐渐被剥夺,让他这个曾经不信道,只信自己的人,面向道祖。

    然李林甫知道,这只是他一厢情愿。先不说李瑄的虎视眈眈,太子继位是他永远无法绕过去的槛。

    「拜见伯父……」

    李林甫到嘉猷观的时候,他的表侄女姜月瑶也在这里。

    她轻声细语,向李林甫一拜。

    由于姜皎的关系,李林甫善待姜氏子女,「弄獐宰相」的笑话就是从姜氏而来。

    也因如此,姜氏子女对李林甫很感激。

    「月瑶来了。」

    李林甫看见现已是亭亭玉立,花容月貌的姜月瑶,露出一丝笑容。

    好久未见,月瑶已经长这麽大了。

    看到姜月瑶,他忽然有一种念想,能否将姜月瑶嫁给李瑄?

    他可以以李瑄及冠封王未有郡王妃为由,直接向圣人请求婚事。

    许多事情,李林甫有心无力,先和李瑄牵扯上,不一定是坏事。

    有这层关系,李瑄不至于在他死后整他全家吧!

    如果去找李适之,肯定会被拒之门外,李瑄也是油盐不进。

    直接去找李隆基……

    李林甫又突然觉得不妥,李瑄现在掌握三十万兵马,他首席宰相与李瑄靠得太近,难免会被猜忌。

    除非李瑄被解去兵马,回到长安。

    李林甫自顾自地摇头,还是走一步看一步吧……

    入嘉猷观,他的女儿李腾空继续为李林甫讲道德经。

    李霅和姜月瑶在旁边听。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李林甫又迷茫了,不去争,他哪有今日的地位。

    直到李腾空细讲此此话的含义,他才终于明白,他好像走错了道路。

    贤明与奸佞,好与坏,一步错,步步错,直至找不到回路,也不知归途……

    ……

    大非川之战,李瑄的封王的消息,在随后的几个月时间,传遍大江南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