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兄友弟恭(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正常的战争,是有一定的准备期的。

    不是说一方君主突然发神经,说打就立马要打。

    准备期做什麽呢?兵马,粮草,军械,包括举国百姓人心归拢,舆情煽动,

    以达到举国上下同仇敌气的效果。

    最后才是发动战争的时机。

    啥准备都没有,扔一道圣旨非要马上发兵,这种君主岂止是昏君,简直是棒槌。

    幸好赵煦不是棒槌。

    他很清楚准备一场战争有多繁琐,需要动用多少人力物力,尤其是与辽国交战,更是赌国运。

    赵煦渴望这场战争,但他不会被这种渴望冲昏头脑,每临大事沉得住气,这是帝王的基本素养。

    「官家且静气等待时机,臣以为,先将咱们自己的拳头变硬了,才有底气揍别人,臣讳言,大宋的军事积弊甚深,重文轻武的祖制急需改变。」

    「打个浅显的比方,民间百姓之家,求人帮忙还要说几句客气话呢,凭什麽朝廷要用禁军将士卖命,却还要将他们的地位和尊严踩进泥里?没这麽欺负人的,古往今来都没这个道理。」

    「臣知道官家担心什麽,其实完全不必。天下兵马之权是牢牢握在官家手心里的,不管任何武将需要调动兵马,都需要层层上报。」

    「如此集权之下,官家完全不必担心武将拥兵谋反,既如此,在官家划定的圈子里,何妨多给劳苦军汉们一点福祉恩典?」

    赵孝骞不得不再次提起军事,上次赵煦纳谏,给汴京上四军的将军们上了勋号,也给将士们发了赏赐。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赵孝骞知道赵煦的担忧,这种担忧从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有了,才会立下「重文轻武」的祖制。

    归根结底,赵匡胤是吸取了唐朝中后期节度使拥兵自重,而终致唐朝亡国的教训。

    还有一点,虽说赵匡胤是赵孝骞这一世的祖宗,但无可讳言,赵匡胤这个皇帝本就当得不体面。

    本尊与魔下将士共同参演,搞了一出「黄袍加身」,说得自己多麽不情愿,

    说得天下人和魔下将士多麽渴望他来当这个皇帝,既当又立的典范。

    说得再花巧,也是抢了孤儿寡母的江山,终究是得国不正。

    得国不正的人最怕什麽?

    怕的是摩下的武将们有样学样,这身黄袍你能加在身上,凭什麽我加不得?

    于是才有了后来的「杯酒释兵权」,才有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终宋一朝,这条国策都被历任官家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从无懈缓。

    不得不说,赵匡胤从立国开始,他定下的国策便已决定了整个宋朝的命运。

    如今的赵匡胤大约早已投胎转世了,说不定投到千年以后,成了某团外卖骑手,每天都有黄袍加身,爽不爽?

    但祖宗之法的遗毒,却仍在影响如今的大宋。

    赵孝骞想做的,是清除这些遗毒,否则大宋纵然拥有再先进的武器,战场上军心士气全无,敌人打过来,手里的武器一扔抱头逃窜,仍旧是一场大败。

    什麽都改变不了。

    战争的胜负,与赵孝骞个人的命运已紧紧捆绑在一起了,他没忘记,北方还有一个女真部落,如今已有崛起之势。

    萧光敬的父亲萧兀纳,除了是知黄龙府和东北路统军使外,还有一个职司,

    那就是监视女真部落的举动。

    说明如今的辽国君臣也注意到女真部落的崛起了。

    情势依然严峻,时间依然紧迫,赵孝骞本不想参与朝政军事的,但今日赵煦既然问起了,赵孝骞必须要说。

    他不想在陌生男人面前,脱光了表演牵羊礼。

    「官家既有推行新法的魄力,为何没有改变军制的勇气?诸多新法条目,朝堂争论不休,但臣能肯定,多加一条『兵役法』,对大宋有利无害。」

    「或许会多付出一些国库钱粮,但它却能成就官家一统华夏的雄心,其中利弊,请官家仔细权衡。」

    赵煦沉思半响,缓缓道:「朕刚拜章怀为相,如今正是推行新法之时,子安所言,朕记住了。」

    停顿一会儿,赵煦露出坚毅之色,道:「事关重大,朕不可一言而定,明日朕召政事堂和枢密院诸臣议事,除了新法之外,再议『兵役法』之可行。」

    赵孝骞心中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