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终战休兵(2/2)
赵孝骞杀梁太后也是如此,两国交战尚有不斩来使的规矩,何况对方是一国太后。
读圣贤书一辈子的章,怎麽干得出如此背信弃义之事?
别的不说,此事若被汴京朝堂知晓,必然会掀起惊涛骇浪,赵孝骞会被御史们参得欲仙欲死,赵煦都保不住他,毕竟这事儿太恶劣了。
后来赵孝骞终究还是说服了章,只用了一句话。
杀梁太后的人是辽使萧光敬,与我大宋何干?
我大宋还能管到辽国的事?
这也是赵孝骞坚持让萧光敬亲自动手的原因,他不能给自己留把柄,
萧光敬不一样,他是辽国人,辽国起源于北方的诸部,人家可没有读圣贤书的习惯,为了利益,没什麽不能干的,他们的部落祖先也没留什麽不斩来使的祖训。
再说,梁太后的死因一定会淹没于历史的真相中。
就算大宋和辽国想公布出去,李乾顺也会拼死拦着不让说,
太后被杀的死因若传出去,李乾顺这个西夏皇帝还当不当了?西夏的后党党羽们不得造反啊?
脑卒死亡这个理由多完美,为什麽要破坏这种完美?
宋辽两国联手密谋,再加上李乾顺作为内应,天下不会有人再关心真相,宋辽夏三国上层只关心未来的利益。
祭拜过后,李乾顺接手梁太后的后事安排,命人在城外找了一块隐秘地地点匆匆下葬,然后留下两名西夏臣子与大宋和谈。
而李乾顺则以梁太后的名义下诏,集结在西夏境内仍追击宋军的各部兵马,急匆匆起驾朝兴庆府行去。
梁太后死了,李乾顺要接管国政,有太多的麻烦等看他处理。
首先要隐瞒梁太后已死的消息,然后接收兵权,直奔都城剪除后党,对朝堂重新洗牌,寻求国内权贵功勋地主等各个阶级人物的支持拥戴等等。
而令宋辽两国都分外重视且头疼的一代西夏女强人梁太后,死后不过一捧黄土,孤零零地埋在某个不知名的地下,她存在的痕迹,正被历史悄悄抹去。
李乾顺草草安排了梁太后的后事便告辞,留下的两名西夏臣子则与大宋和谈。
和谈的结果没有任何悬念。
大宋提出的条件,西夏全盘答应。
原本和谈的条件辽国是需要干预的,毕竟西夏的疆土和城池归属,也与辽国的利益相关。
但可惜的是,辽国使臣是萧光敬,那就好商量了。
三国只谈了一个上午,便敲定了内容,并许下盟誓,盟书写作三种文字传昭诸国,并且着石匠将盟书刻石于碑,立于原大宋与西夏的边境石头城。
和谈条件里,大宋与西夏约定永罢刀兵,重修旧好,西夏并向大宋称臣,每年遣使赴汴京朝贡大宋天子,朝贡之物的价值不得低于十万贯。
至于疆土城池方面,西夏愿割夏州,龙州,银州等六州城池与大宋,以表这次擅自发动战争的赔礼,裁撤左厢神勇军司,卓罗和南军司,静塞军司等三大军司。
盟书既成的第三日,被分兵深入西夏境内的折可适等宋军各部兵马奉命回到夏州城,重新归建。
石头城外,一座高耸的石碑静静地矗立在西北高原荒漠上,黄昏的夕阳将它照映得一片血红。
它仿佛在昭告世人,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一场战争。
一场改变了两国国运的战争。
现在,战争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