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各见真章(2/2)
赵孝骞要拿旧党官员的罪证当筹码,章怀拒绝那麽,赵孝骞就查新党。
谈判破裂了,结果在赵孝骞的意料之中。
既然破裂了,那麽接下来大家就不必遮掩了,有招出招吧。
当日,苏辙的府邸莫名多了一队禁军,大约二十来人,规规矩矩地站在苏辙府邸门外守卫。
苏辙闻讯大惊,急忙出门相询,一问方知,这队禁军是楚王府的兵马,奉世子之命保护苏辙府。
苏辙闻言顿时感激涕零。
朝会上的事,苏家兄弟都听说了,如今的苏府正是风雨欲来,说不准什麽时候就有官兵将苏轼拿问下狱。
大难临头,数日前的诸多故交旧友大多没了声音,更不敢登门,避之不及,如此交困之时,唯有赵孝骞派出禁军保护苏府。
这等高义,世间难见。
相比苏轼的感动,苏辙更是涕泪横流。
赵孝骞似乎与苏家天生有缘,这已不是他第一次保护苏家了。
上次苏辙也是被章所陷,被拿入刑部大狱,赵孝骞遣皇城司直接闯入刑部正堂要人,逼得刑部一众官员不敢稍动。
一次又一次救苏家,赵孝骞对苏家的恩义,简直不于再造。
与此同时,御史中丞黄履等三人的不法罪证也在紧锣密鼓地查缉中。
章怀既然拒绝了赵孝骞提供旧党官员的罪证,那麽赵孝骞就拿新党官员开刀。
反正赵孝骞的政治立场很模糊,不管谁挡了我的路,什麽新党旧党,该办就办。
不参与党争的人,如果本身有权力又有实力,其实是可以凌驾于两党之上的。
赵孝骞如今是枢密院的第三号人物,又手握皇城司,而且从来不参与新旧两党的争斗,超然的权力和地位,代表着他可以动用权力拿捏绝大部分朝臣。
皇城司算是百年老品牌了,自打开国的武德司开始就存在,后来武德司改名皇城司,不过是换了个名字,但底蕴却越来越深厚。
监察京师百官是皇城司最主要的职能,想要搜集某些朝臣的罪证,过程并不难,基本每个比较重要的朝臣家里都有皇城司埋下的眼线,赵孝骞一道命令,罪证很快就被挖了出来。
御史中丞黄履,侍御史来之邵,中书舍人林希。
这三人成了皇城司重点照顾的对象,冤有头债有主,毕竟参劾苏轼是他们三人发起的,赵孝骞自然要先拿这三人开刀。
三个人,三份罪证,当天晚上已整整齐齐摆在赵孝骞的案头。
而这三人仍浑然不觉,第二天的朝会上,三人仍一副忠臣直谏的模样,参劾苏轼数款罪名,要求御史台,刑部和大理寺介入,查核苏轼之不法。
苏轼最主要的罪名是「谤君」,因为有证据表明,苏轼在各种宴会上酒后大放厥词,痛斥当政,怒骂官家废旧复新,是大宋立国后的最大昏君云云。
所以,「谤君」的罪名基本没跑了,更何况与苏轼一同聚会的基本都是被排挤打压的旧党官员,这些人聚在一起能说当朝什麽好话?
别以为「谤君」这桩罪名是小事,当年的乌台诗案,苏轼也是这桩罪名,差点被杀了头,如今苏轼又重蹈覆辙,有了前科再犯,性质甚至比当年的乌台诗案更严重。
当舆论大到一定的程度,小事也能变成大事。
这一次的朝会上,章终于站出来表态了。
既然群情激愤难平,苏轼确实应该仔细查一查,官家请自斟酌。
本来章站在背后不慌不忙,任由黄履等人发挥的,身为宰相当然不可能亲自冲锋陷阵。
但昨日与赵孝骞的谈判破裂后,章心头沉甸甸的,如同压了一块巨石。
不可否认,赵孝骞给了他很大的压力,而他坚持要治苏轼的罪,就必须赶在赵孝骞动手前,将苏轼定成铁案。
不亲自出面不行了,别人都不够分量。
果然,赵煦本来犹豫不定,打心底里不愿治苏轼的,毕竟他实在太欣赏苏轼的文才了。
然而当章站出来发声后,赵煦知道,这件事恐怕已由不得自己了。
当日,禁中下旨,着御史台查缉苏轼谤君案,刑部和大理寺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