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2章 暴怒载沣,何德何能拉贝(1/2)
他甚至没问两人青木宣纯下落,因为没必要。
约翰·华生两人死乞白赖的央求赵传薪留下联系方式,改日登门拜访。
古丽扎尔读书的学堂叫玄天女子书院,在寸土寸金的太平山下,校长是广东女子杜清持。
此君也是女权主义者,可远不及唐群英激进,且有韧性。
她办女校多年,曾办遗风女子学堂,公开做演讲,却被当地男子诽谤攻击,说遗风女子学堂是麻疯学堂。
赵传薪既不是男权主义者,也不是女权主义者,他兼容并蓄,允许多元文化发展。
可他多次公开或在电影中表明,他反对歧视和贬低女性地位。
老赵虽然不算说一不二,可毕竟铁血手腕不是摆设。
至少李光宗唯其马首是瞻。
所以当即拍板决定出资投建女校,如今已有两年,聘请杜清持为校长。
敢有攻击她的人,那要小心穿着工装配着手枪的裁决团上门讲道理。
裁决团在港澳一带是黑白两道都不敢招惹的存在,在澳岛,更是当地绝对武力机构,同时负责防务和治安,是有权力动用火炮和战舰的。
杜清持起初三天两头去找李光宗,前面只是说要扩建女校,李光宗毫不犹豫联系英督买地投钱。
后面杜清持增设教务处,负责全校教务工作,李光宗立刻聘人。
杜清持请求建图书馆,聘图书室主任,李光宗同意。
杜清持表示想要演讲和进行提升女权的游艺活动,李光宗则派人护卫,搭建讲台等等不在话下。
杜清持心服口服,对李光宗抱有极大好感,并有想要升华的意思。
李光宗心里一直惦记着刘佳慧,对此视而不见。
因李光宗大力支持,后来杜清持不好意思再开口请求,玄天女子书院却越办越大。
赵传薪在书院附近为古丽扎尔添置了别院,请了个老妈子照顾她。
两人回到别院,见院子里坐着个洋人。
这个英国鬼子正是导演赫伯特·庞廷,正在蓝花楹树下椅子上坐着打量周围。
这座院子虽然小,但漂亮,中式风格为主体,青砖黛瓦,前厅是整块玻璃镶木框推拉门,能看见里面的整洁的餐桌丶椅子和地毯等物。
院子平整,石砖上有防滑纹,有水槽,雨水汇入刻意造的低洼处流向下水道。
赫伯特·庞廷羡慕,羡慕这份审美,也羡慕这里的布局设计,羡慕这个闹中取静的好位置。
正羡慕着,赵传薪和古丽扎尔回来了。
老妈子上前说:「先生太太,那洋人说是你们的朋友,来了有一会儿了。」
赵传薪点点头:「赫伯特。」
「赵先生。」赫伯特·庞廷赶忙起身。
古丽扎尔瞪大眼睛:「信哥,他是不是那个英国导演?你没时间,让他拍好了。」
「人家事给姚世杰干活的。」赵传薪不以为然。
赫伯特·庞廷能听懂些中文了,他兴致勃勃道:「赵先生,我可以的,姚先生会同意的,他巴不得。」
天很热,赵传薪将外套脱了随手挂在树杈上,光着膀子坐下。
健硕而身材让赫伯特·庞廷羡慕嫉妒恨。
赵传薪不大相信赫伯特·庞廷执导故事片的能力。
他取出一沓分镜头图递给赫伯特·庞廷:「你能拍出来?」
赫伯特·庞廷看的两眼放光:「赵先生果然大才斑斑,所有这些画面都将成为经典。只是我有些不明白,为何好人通常在左边,坏人在右边?还有,取景时,自然风景一般都是无序的,可你却强调在要无序中寻找有序,这是为何?」
「取悦观众。观众喜欢这样。没人喜欢混乱,即便混乱也是有序的混乱。」
赫伯特·庞廷一直想要去南极拍摄风光纪录片。
听了赵传薪的话他陷入沉思。
和赵传薪在一起,总能给他带来新启发。
赫伯特·庞廷心想:此人真是天才,只要他想做的,一定能做到最好。
他指着另一个分镜头说:「赵先生,此处深焦要展现所有细节,这恐怕难以做到吧?」
此时的镜头制作的很粗糙,拍摄要迁就设备。
赵传薪微微一笑:「我给摄像机升级了镜头。」
赵传薪这些分镜头中有深焦丶浅焦丶变焦,会用焦点来制造浪漫氛围,也会用通过环境跟踪人物以低角度两倍的视野来营造浪漫轻松的氛围。
看的赫伯特·庞廷惊为天人:「赵先生,这个故事一定关乎爱情,对吗?」
古丽扎尔听了眼睛一亮:「信哥,你还说你没时间,你分明打算给我拍电影的。」
不然他怎麽会画分镜头?那麽剧本一定也是有的,看来早有准备。
心里好像吃了蜜一样甜。
赫伯特·庞廷问:「这部片子的片名叫什麽?」
「《保镖》。」
「准备投资多少钱?」
「十五万。」
赫伯特·庞廷:「嘶……」
赵传薪的电影开了世界先河,票价逐渐对标美国五美分影院,场场爆满,观影者络绎不绝生命力极强。
上海滩网际网路影戏院一天放五场,光电影票一个月居然能挣上万块大洋,还不算其它相关配套产业。
所以即便花费15万拍摄也是有的赚的。
赫伯特·庞廷觉得赵传薪是想让姚佳当冤大头:「这麽多钱拍一部片子,姚先生恐怕会有所顾虑。」
「我出十万,他出五万,你来拍摄。票房分成,姚世杰那部分他取走,我那部分拿来捐给国内灾区百姓。」
赫伯特·庞廷震惊赵传薪的手笔:「赵先生,你就不担心会亏本麽?」
「不担心,反正那十万块也不是我出。」
「……」
……
八月,江苏丶浙江丶安徽等地大雨成灾,百姓房屋被洪水冲毁,庄稼被毁,哀嚎遍野。
苏北和安徽等地的百姓,多处发生抢粮事件。
不抢不行,不抢就得饿死。
此前《鹿岗镇期刊》因为向延边派遣战地记者,不计代价用电报丶电话等方式传文,总能第一时间对战争进行报导,在南方地区一炮而红。
别的报纸都在报导灾情,感慨民不聊生。
可《鹿岗镇期刊》另辟蹊径,忽然报导了朝廷拿出十万块捐给日本赈灾的消息。
记者很有专业素养,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收敛半分,态度不偏不倚非常中立的报导了此事。
这是大报必须有的逼格与态度,不屑于当标题党,也不屑于去站队引流。
但是这期期刊却在南方地区大卖。
其馀报纸可就没那个操守了,夹枪带棒阴阳怪气的嘲讽开。
这还不算完。
清廷驻日外交大臣汪大燮亲自去码头,接到了朝廷给日本的赈济款,当时他特意打开箱子核对了一番,十万块,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码头还有日本记者记录,对此进行报导。
只是,当汪大燮和日本外务省交接的时候,装钱的箱子递给日本外务省官员,对方将箱子打开,却发现里面的钱不翼而飞。
汪大燮傻眼:「这,这绝无可能!」
外务省官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