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心正破万法(2/2)
她拿出一张折迭的纸张交给龄官,说道:「江流传话,说这东西很要紧,让马上交给三爷瞧的。」
豆官说着还伸着小脑袋,好奇的往书房里看了一眼,像是要瞧瞧里头有什麽秘密。
她见到龄官皱眉瞪她,才满不在乎嘻嘻一笑,走的时候居然还带上了门,还眨着眼睛,一副我都懂的样子,看得龄官哭笑不得。
……
贾琮拿过豆官送来的纸张,打开一看,见上面用炭笔记录了几十个名字,开头的三个名字,还标注主考官字样。
他一下便明白,必定是贡院那里已张贴朝廷诏书,这些用炭笔记录的名字,必定是江流从诏书上抄录下来的。
他从书案上一堆书籍当中,抽出那本蓝皮小册,对着江流抄录的名单进行比对。
江流抄录的名字,除了三名主考官,还有二十一名春闱属官的名字。
本次春闱之试,大周各州赴京赶考的举子,总计三千馀人,在历年春闱之中,应试举子的数量不算多,但也不在少数。
按照往年管理,春闱除主考官之外,还要选拔八九十名有品级的官员,担任春闱各项主事官员。
因为诏书上人名较多,江流仓储之间只抄录主考官员,还有比较靠前的属官名字。
贾琮比对过蓝皮小册,发现江流抄录的主考官和属官的名字,都在蓝皮小册上有所罗列。
他心中暗自震惊,没想到这本蓝皮小册预测的春闱官员名录,居然准确到这个地步。
可见编录这本小册的幕后之人,不仅对朝堂春闱官员选拔标准十分熟悉,对在朝官员的各自情形,也能做到烂熟于胸。
所以,能编录出蓝皮小册的人,绝对不是一个普通人,也可能他们不止是一个人……
贾琮相信江流还未抄录的那些官员清单,多半也都能在蓝皮小册上找到出处。
……
而最终被朝廷入选的三名主考官,也都是名列蓝皮小册,这三人的确都是在朝的名臣。
内阁大学士王士伦虽不像蔡襄那样,被嘉昭帝视为心腹谋臣,但这不代表嘉昭帝对他器重,有所偏薄。
贾琮听过关于王士伦许多传闻,王士伦少年时便是名动一时的神童,十四岁中举,十七岁进士及第,并且名录二甲第一名。
他虽没有名入一甲,但是科场上这等少年早发,却是十分罕见,几可让天下学子汗颜。
入仕之后,经历永安丶嘉昭两朝代,横跨三十馀年,在翰林院历编修丶侍讲丶学士等职。
之后入礼部任右侍郎,之后以礼部左侍郎衔入内阁参与机务,是名传天下的文臣魁首之一。
自从贾琮同样在恩科乡试中,以少年之龄夺魁雍正解元,便有许多人将他与当年的王士伦相提并论。
吏部尚书陈墨也是历经两朝老臣,在吏部任职多年,躲过多次朝廷风云屹立不倒,还是永安二年春闱状元,举业履历辉煌。
礼部右侍郎黄宏沧是永安十九年殿试榜眼,官场学界颇有威望。
贾琮对黄宏沧也很熟悉,因为当初他爵封威远伯,就是黄宏沧到府宣诏……
可以说本年春闱的三位主考官,都是名动天下的人物,说是主考官的黄金配置,都毫不为过。
那本蓝皮小册的主考官候选名单,还曾将内阁大学士蔡襄,工部尚书李德康,户部左侍郎徐亮雄等人列入其中。
但在贾琮看来,这几个的名列其中,多少有些掩饰陪衬的意味。
蔡襄以三子蔡孝宇入试本届春闱避嫌,退出主考官遴选,这大致也在情理之中。
工部尚书李德康接掌主官之位,资历尚浅,当年举业上表现平平,远没有王士伦丶陈墨丶黄宏沧这等耀眼,落选在情理之中。
户部左侍郎徐亮琼虽具备资历,但本就是几位主考人选里,中选概率最低的。
因历届春闱主考官,多为内阁丶礼部丶礼部等部官员,因这些官衙与科举选才相关。
户部官员中选春闱主考,以往少有先例……
因此,当贾琮仔细揣摩蓝皮小册上的信息,总会生出异样的感觉,就像是编撰者早就锁定了三位主考人选。
他细思此事,心中隐约生出悚然之感……
一旁的龄官,见贾琮看了豆官送来的东西,对着一般怪书翻阅校对,脸色变得有些异样。
有些担心的问道:「三爷,豆官送来的东西,有什麽古怪吗,你脸色都有些不好看了。」
贾琮见龄官一双明眸,水润柔和,眼波澄澈,盈盈动人,似乎一下就将他心中阴霾驱散。
笑道:「我没什麽,龄官,世上有些事情,阴晦不明,风险叵测,既然不清楚就里,最好的法子就是尽量远离。
就像读书考学之事,只要倾注书卷,远离虚妄,就能心正破万法……」
龄官听了贾琮的话,有些似懂非懂,见贾琮将豆官送来纸张,夹在那蓝皮书册中,随身放在一堆书籍之中。
他又拿过日常常看的书经,静静阅读起来,龄官宛如一笑,也坐回书案旁边,用心临摹她的字帖……
……
神京城东,汉承街,林兆荣别院。
林兆和看着家人抄录的会试官员诏书名单,思索了片刻,拿出那日默写的十几道拟题,细细浏览,微微皱起了眉头。
此次中选的三名春闱主考官,王士伦早已位极人臣,除了醉心政事,其馀无欲无求,超然物外。
他从不接受什麽举子拜谒,自然也没流传出什麽拟题。
吏部尚书陈墨,年近六十,已到了致仕之年,此人精明圆润,深知进退之道,有官场不倒翁之称。
他也早已功成名就,就等着熬过最后几年,荣休而退,早也没了和后辈学子,玩什麽拜谒提携把戏的心思。
但是,上次吴梁拿给林兆和浏览的拟题,却有礼部右侍郎黄宏沧丶户部左侍郎徐亮兄所出的拟题。
而且据那日吴梁吹嘘,黄宏沧生性严谨,一向对拜谒举子都闭门谢客。
他唯独对故交之子吴梁另眼相看,不仅开府接待,甚至还出拟题点拨,也算对故交后辈颇为关照。
最终,黄宏沧偏偏就入选主考之列,事情未免有些凑巧了……
林兆和将自己默写的十几道拟题之中,挑出黄宏沧的拟题,仔细看了几遍。
此题立心精深,题意宏大,的确是饱学深思之人才能为之。
林兆和心中有些感叹,或许这真是吴梁的缘法。
林兆和身为杭州府解元,一向对自己的才华颇为自信,所以对春闱诏书发布之前,举子风行拜谒之举,都是置之事外。
吴梁和周严几次相邀拜访,都被他恰逢其时的推脱掉。
甚至吴梁高价购置的那本蓝皮小册,他也是随手翻阅几页,便索然弃之,对里面的内容都不甚寥寥。
但是,如黄宏沧这样巧合之事,真的让他身临其中,却不得不让他有些心动,这也是人之常情。
他将黄宏沧所出的拟题,仔细浏览,然后破题丶承题丶起讲丶入手……
花了两个时辰时间,便依题习作了一篇时文,心中颇有所得。
之后又将那日默写的拟题,进行相互比对,发现除了黄宏沧之外,其馀几名官员所出题目,也颇有城府讲究。
他如此沉迷半日,突然想到黄宏沧身为礼部右侍郎,一向声望清正,朝野之间多有赞誉。
这样一位有德行的士林前辈,他虽给吴梁出了拟题点拨。
但在他身为主考官之后,有参与编订会试真题的便利,定不会将之前所做拟题,擅自化入真题,以损清正之心。
自己居然一时沉迷其中,起了投机取巧之心,将这游戏一般的拟题,看得真题一般紧要,想想多少有些可笑。
林兆和想清楚这些,心思变得重新清明。
将那些默写的拟题,收拢放在一边,拨亮灯火,取过经书凝神温读揣摩……(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