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倒闭(2/2)
小袁说道:「你这每亩至少有150元以上的利润,一共18万,赚不少了。」
去年王娥每亩的利润能能达到四五百元,今年直接腰斩还不止。
这着实让她肉疼了一阵。
但她种了这麽多年地,知道去年是先驱者的红利。
不是谁都有和她一样的魄力把1200亩水稻田改成旱作的大豆地的。
今年的红利没了。
这就是国人的跟风能力,尤其是种田这种门槛不高的行业,只要利润够高,一两年就能给你干饱和。
但还能赚钱,咬咬牙,王娥就按照约定把大豆卖给了嘉禾。
「这种子传播得太快了。」
「小袁,你们公司有没有推出什麽新品种?你给我推荐两个呗?」
「王姐,我也不是种子公司那边的。」
「你帮我问问。」王娥想了想,「小袁,还没对象吧,改天姐给你介绍个姑娘。」
「姐,你这…」
「错过了这店可就没这机会了哈,那女娃人长得小乖小乖的。」
「姐,种子我帮你问问,介绍对象就免了,你那大豆明天一早我就过来收。」
一处港口临时仓库里。
散粮运输车在装卸车的协助下,快速的卸货。
来自南方某小城的袁子方挂断了电话后,还不免嘀咕。
「来鲁省这麽两年,我TM就还没见过小乖小乖的女生,王娥得有1米8,她说的小也小不到哪儿去。」
「不过,等王娥这几个大户的大豆到港,麻涌的第一船货就可以出发了。」
对国内目前的大豆加工局势,袁子方也八卦了不少。
北方沿海的大豆加工厂基本都已经被国产大豆占据了。
即使是邦吉的三个大豆加工厂也已经沦陷,据说,几个工厂的话事人甚至打算通过嘉禾的渠道采购大豆。
能活下去,没人想死,尤其在如今金融动荡,沿海倒闭的工厂比比皆是。
管理层也是人,外资只要还想在国内发展,就不会抛弃这些基本盘。
食用油和豆粕虽说还在低位,但国产原料的降价,给加工厂又提供了一条生路。
牢牢抓住,前期的几亿数十亿投资才不至于完全打水漂。
两天后,
袁子方亲眼见证第一艘散货船满载着大豆发往南方。
这可能也是近几年第一艘从鲁省发往粤省的大豆船。
时代变了。
不肯转变思路的人只能溺死在浪潮里。
…
九月末的酒泉,已渐渐地吹起了冷风,红麻花早已凋零,蜜蜂也逐渐躲进了蜂箱了。
但第一批沙棘果红了,又给戈壁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远观,红红的一片,近看,晶莹剔透,外观酷似小小的橙子。
全王生物和嘉禾食品研究院都第一时间来搜集了原料,成份检测,产品开发,一切有条不紊。
郭阳也在办公室品尝到了成熟的沙棘果,独特的酸甜味道。
他不是很喜欢吃酸的,但这次的沙棘果例外。
不畏风沙和乾旱的勇士,极强的生命力,涵养水源的能力,这些都让沙棘酸甜的果肉蕴含着大自然的精华。
一个电话打断了郭阳的品尝。
郭阳看了眼,是嘉禾粮油麻涌厂的路安,他挑了挑眉,一般路安是不会给他打电话的。
「喂。」
「老板,植之元联系了我,要出售鹏城的两个工厂,但给的时间很紧,他们还在接触国粮。」
植之元撑不住了,或者说就没想过撑。
它的渠道全在海外,前期不停采购进口大豆,结果遇上大豆价格雪崩,食用油和豆粕双双大跌,元气大伤,乾脆摆起了烂。
然后,金融危机来了。
其另一项主营业务轮毂生产制种,同样遭受了重创,整个集团经营状况急速下降。
而随着从鲁省发出的第一船大豆到达粤省港口,郭柏春再也坐不住了。
媒体宣传,专家口舌,求助地方,各种手段用尽,都改变不了这种局势。
加工国产大豆?
对远离主产区,又没有任何上游渠道的植之元来说,就是任人宰割的肥羊。
他不认为嘉禾会放过他。
所以,卖了吧!
得知事情的原委,郭阳不慌不忙,「如果国粮愿意接手,就让给国粮。」
「啊?」
「我不信国粮会接手,拖着吧,难受的又不是嘉禾。」
实则是郭阳想起高德这会儿应该不在国内,带了一批骨干到埃及进行港口股权收购谈判。
埃及的布局明显更重要。
中东为什麽乱?和埃及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为中东地区的人口和军事大国,埃及却没法对中东施加足够的影响力,只能任由以色列折腾。
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他被掐住了脖子。
粮食不能自给。
整个国家所有的外汇都不够支付对外采购粮食的费用。
嘉禾粮油负责收购的队伍被高德带走了,但郭阳也不想和植之元打交道。
死了也就死了。
这段时间倒闭的工厂可不少,其中就有几座大豆加工厂在这次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下,宣布了破产倒闭。
收购?
要规模没规模,要机械没机械,加工方式极其低端,成本丶卫生丶安全,几乎样样不达标。
对于这种落后的过剩产能,淘汰出清才是正解。
嘉禾没搭理植之元,国粮在东莞有中谷油脂,同样对植之元毫无兴趣。
郭柏春兴致勃勃的想出售,却发现根本没人愿意搭理他。
国内的政企丝毫不在乎它的死活。
路易达孚像抛弃奴隶一样和植之元切断了合作关系,转而寻求和嘉禾开展更广泛的合作。
人们只会关注胜利者。
国粮丶益海嘉里丶邦吉丶嘉吉等等大企业都收敛了锋芒,转而像摇着尾巴的狗一样乞食。
而最后的胜利者像施舍一样,控制着价格不再下跌,给了加工企业营利空间。
狗的尾巴摇得更欢了。
但偏偏,这个空间没有留给植之元这样的企业。
它想摇尾巴的机会都没有。
库存的大豆快发了霉,价格反转遥遥无期,开工就是巨亏,留给它的仿佛只剩一条死路。
郭柏春不愿意就这样屈服。
他联系了还能联系上的媒体,发了疯似的宣泄着自己的不满。
肆意操弄大商所期市价格!
国储收购价被吃了?
置农民的利益不顾?
他满怀期待的等着舆论发酵,却发现没人关注这些,倒闭的企业不计其数,现在只是多了一家不入流的企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