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1章 籍民大增(1/2)
随着时间进入了下半年,朝廷之前所执行的各项政令和事务也都陆续产生了效果,迎来了反馈。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便是军事组织的扩建。
在攻灭北齐之前,关中政权拥有军队大约在三十几万,这包括关陇丶蜀中和山南各地的府兵与地方卫戍部队。如果是极限动员的话,在此基础上大约还能徵调出将近十万人的丁壮,不过真到了这种徵发程度的话,那麽国内各种生产活动基本上也就要停摆了,民生秩序也将要大乱。
当然朝廷也根本就不需要进行那种程度的徵发,因为在铜鞮之战结束之后,西魏便完全确立起来了针对北齐的军事压制。哪怕后续所进行的灭国之战,也不需要进行全民的徵发,仅仅只是常规兵力的调集,便顺利的完成了这一任务。
不过维持这样一个常规武装力量,对当时的西魏而言也算是比较沉重的负担了。
须知当时西魏治下才拥有籍户不过两百多万户而已,常规的甲兵就达到了三十多万,这对社会壮年生产力的占用比例不可谓不大,即便谈不上穷兵黩武,但如果一次稍有规模的对外作战失利,都会造成国力消耗丶长久停滞不前。
在北齐被攻灭之后,疆域扩张一倍有馀,原本压力稍显沉重的军事组织却又显得有些不足用。尤其原本的府兵体系当中还存在着数量众多的乡曲武装,地域性质比较浓厚,需要兼顾乡情民愿,并不能进行任意的迁徙调度,所以扩建新的军事组织迫在眉睫。
宇文泰所创建的府兵组织有着极强的复制扩张属性,府兵兵力触及到了哪里,基本上就可以针对当地武装力量进行收编扩建,是这些地方势力成为府兵系统的一部分。
这样的快速扩张固然有着极大的弊病,但有一个优势是不容忽略的,那就是成本低丶见效快,是西魏能够以弱胜强的一大法宝。尤其同一时期的北齐还在执行着比较僵化的相关政策,晋阳勋贵们拒绝军事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双方在统战效率上足足有着一个时代的差距,这也就注定了北齐的灭亡并不是什麽偶然事件,而是大势所趋。
大唐政权建立之后,原霸府统治的旧地已经难以再维持新的军事压力,自然只能向新占领地区进行转移。年初李泰在下令追剿北齐残馀势力的同时,又派出两万关中府兵前往河北创建军府。
之前出征北齐的一部分军队,在接下来也有相当一部分军士选择留驻河北当地。
因为这些人在河北亲眼见识到这里的民生基础和发展空间要远远超过了关中,而且作为征服者,他们在面对当地民众的时候也具有一定的心理优势,再加上朝廷针对留戍将士开具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自然也就吸引了许多人留下来。
于是最终选择留在河北的府兵将士便达到了五万馀人,这些还不是普通的乡曲武装,而是真正的府兵精锐。当年六镇乱兵祸乱河北的时候,扣除一众老弱病残和游兵散勇,真正的精锐武装怕是也不过只有这麽多。随着这些府兵将士留驻下来,直接就奠定了大唐朝廷针对河北地区最为牢靠的统治力。
当针对北齐余寇的战事暂时告一段落之后,河北各地军府也都快速建立起来。除了关中府兵落户留驻之外,针对河北地方武装的整编也在同时进行。那些先后投靠王师的河北豪强并其部属也都被陆续编入府兵系统当中,同样也创建起大大小小的军府,并且按照他们各自可查的功勋而授予相应的田地。
仅仅经过半年多时间的整编扩建,如今河北地区在籍府兵军士已经达到了十万有馀,而起步稍晚的河南与山东各地,也已经组建起了六万馀众的府兵兵力。在没有大规模高强度的战事进行的情况下,维持局势稳定丶建立有效统治绰绰有馀。
未来关东各地的府兵组织同样也要进入精细化扩建的步骤当中来,不只要追求数量的增加,同时也要兼顾质量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去芜存菁,执行一个常规主力精兵化丶普通府兵专于生产,逐渐转为平民的方针。
当然,这一过程必然会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需要等到内外战事都告一段落丶战争任务不再那麽沉重,才能逐渐的完成。
相对于原本隋唐府兵制度的发展和衰败过程,如今的大唐朝廷是采取了一个用空间来换取时间丶更加平缓和从容的让府兵制度完成其历史使命的方案。因为到了皇朝中期,随着内外环境的改变,府兵制也未必还能满足当时的军事需求,自然也需要留下一个革新的空间。
无论后事如何,当下的大唐朝廷军事力量总是在府兵制这一制度的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