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33(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们利益核心。

    “何必如此。”荀彧失笑摇头,“未免刻薄。”

    “阿兄,你且看罢,十年五载,天下太平,怀念察举之品德高士,厌科考策试所出逐利小人,必有今日叹服之人了。”先发优势,谁不想保持。

    荀柔哼笑,拿起榻铜制镇席,手中摆弄。

    任何东西,作得小巧就可爱。

    这枚铜镇席,做成犀牛的样子,却只有巴掌大,小眼鼓起,鼻上两支凶角,也变得又圆又短又钝,让人忍不住上手去玩。

    荀彧轻轻叹了一口气。

    “放心,”荀柔抬头,笑得眼角弯弯,“科举策试,优于察举,文武分制,优于平行,这并非弟之私见,乃天下大势,人皆有欲,总有寒士图此晋升之阶,至此以后,欲以贵姓宰天下,必不可得,这是好事。”

    见兄长还不开颜,他即笑道,“世之君子能有几人,天下熙攘,不过名利,况,行不利己,利往何处?自今已往,鲁人必拯溺者。”

    《吕氏春秋》的孔子故事二则,前一半,子贡救了沦落外国的鲁国人民,推让国家反还给他的赎金,孔子于是感慨“鲁人不复赎人”。

    后一半,子路救溺水之人,坦然接受对方谢礼,孔子称赞,以后“鲁人必拯溺者。”

    这个故事,杜撰的概率挺高,但越读起来,越有味道。

    人心向背,总归起来,还是那句话“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子贡远离大众,于是错误,子路属于大众,于是正确。

    今日尚书台诸位郎中,如今是可以团结的力量,将来如果他们背叛的群体利益,走错路,自然会要接受群情攻击。

    “彧略听闻,有人称弟重武将,恐再兴董卓之祸。”荀彧摇摇头,“此话虽无道理,却也不得不慎。”

    “董卓之事,难道不是袁氏兄弟所致?”荀柔哂笑。

    就是要诛杀宦官,袁术堂堂虎贲中郎将,职位拱卫宫廷,还不足够?袁绍非要招董卓入雒阳,与司马昭之心一样,简直人尽皆知。

    “有人说董卓故事,称边僻之将,不通仁义,如今京兆多雒阳百姓,犹念昔日家破人亡之耻,故怀忧虑,如此,众口铄金,曾参亦杀人矣。”荀彧叹道。

    荀柔笑意一敛。

    他听明白了,问题不是重武,不是董卓,而是民间舆情。

    有人故意煽动这是当然。

    可百姓的惧怕也是真,不同容貌,不同语音,不同习俗,当然矛盾重重,彼此融合,非一日之功。

    这时候再有人造谣,一次、两次、三次,就是曾参也会因谣言而被质疑,况且这些德行远不如曾子的普通人。

    彼此会冲突,然后升级,再之后,就是爆发。

    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而这次文武分制,这些人借此胡乱造谣,也非不可能。

    “什么人在鼓噪?都在什么地方?”荀柔直起身,神色严肃起来。

    “这一二年,天下名族,辇来长安,有不愿为小吏者,皆寻旧例,依公卿府为宾客。”

    这,就是有利益冲突了。

    荀柔无奈地捏捏鼻梁,“文若,以为当如何?”

    “是否先稍加抚慰,优容一二,为一时之计?待天下定后,再分而化之?”荀彧虽如此说,神色到底有些犹豫。

    这显然是过往,最简单直接的办法,也是通常的办法,给这些士人一点安慰甜头,他们就能捧着他的衣角大唱赞歌,把整个天下粉饰得歌舞升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