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35(2/2)
果然厂里要挑些手巧的学织毛衣回去教人,不白教,第一批收上来的衣服给她们三分之一就算是酬劳。何氏学得很快,学会后把女儿托付给金氏,自己回去教人。
厂里纺出的线已经堆满库房了,还在源源不断的产出。这些毛线分发到各个乡亭里间妇人们的手上,两三根长木针,两斤左右的线,巧手的女人们围坐在一起,说笑间手指飞舞,一件衣服便渐渐成型。熟练之后,每天忙完家务抽一点时间织衣,粗线三五天就能织成一件,细线花的时间久,但钱也多,算下来还划算一点。
这活,手只要不太笨都能做,手巧的更是照着发下来的图样,编出的复杂的花型。这样的还能多得钱,同样得看花纹的复杂程度,多十到五十钱不定。
虽说主妇们只能抽空做,一个月也就挣个上百钱,但对于普通的农夫之家来说,每年粮食收了就要交税,剩下的都未必够自家吃的。一年到头,不趁农闲去找活做,家里根本看不到几个活钱。想把房子修一修,想买匹布,想添置些家什,真是得一个大钱一个大钱的攒。
现在家里的女人抽空做下来,一个月就有差不多百钱入账,难道还能奢求更多吗?当家的妇人要操持家务,慢慢的,许多家未嫁人的女孩儿学起了这手艺,丢开家务活整日的做,不说最简单的粗线织的孩童衣服,正常差不多十天就能完成一件带点花样的毛衣,一个月就能有一百多甚至两百钱呢。
这只要领了毛线,有几根木针竹针就能做,不像纺织,家里至少要有钱添置纺机和织机,没点家底根本赚不到那个钱。也不像刺绣是个精细活,一般人家的女孩根本学不来。
对穷人家来说,时间不算钱,不织毛衣也是白耽搁了。
也有手巧体弱的男人私下里学的,不好意思叫人知道,只让妻子女儿和老母亲说自己织的,拿出去换钱。
魏商最近这段日子手不释卷,又走访了不少人家,渐渐明白了书中所讲的道理。
朝廷是花了不少钱,但现在已经看到钱回来了。这年春上,匈奴再次入侵,早知此事的刘彻没有让原本没用的辽西太守上任,而是将上回随军出征又犯事成了平民的李广提前任命回来了,做了上谷郡的太守。
专职守城的李广确实可以的,没让魏商和赵常这几个月的工作成果被战争给破坏了,早有准备的汉军再次击退了匈奴的攻势。
而在这样紧张的局势下,那些个相熟部落与上谷郡的生意就一直没断过,只在两军交战时暂时停了运输而已。
无他,利益驱动耳。
利益一是来自于茶叶。自从刘彻回来推动茶叶贸易,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渐渐发现茶叶的好处,开始追求与汉朝的贸易了。
上谷郡这条商路原本就是建立在茶叶基础上的,能买到茶叶的这些部落,一转手就是几倍的收益,根本不舍得放弃。哪怕他们自己的儿郎也被抽去与汉人作战,死在汉人手上,这生意都不肯断的。
加上从数月前开始,汉人不再只要马匹,竟然要那些没什么用的羊毛,还可以拿不知道有什么用的被称为碱的东西去换。
这可比马便宜,还不用卖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