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第 21 章(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他能看懂,其他就不是他这个年纪该看懂的了。

    隆小禧翻着小册子,从两个哥哥的交谈中大致弄明白了他们这是在忙活什么。

    有朝臣弹劾传教士,说所有传教士都不安好心,甚至上书说他们意图谋反,要朝廷把传教士还有大清地界儿的信徒全杀了,传教的书烧了,住的房子推了。总之那不是什么好东西,烧的干干净净才好。

    但是吧,人家传教士前朝的时候就住在京城,大清入关后也主动和皇室交好,说他们不安好心还能捕风捉影,说他们意图谋反是不是太过分了?

    康熙对那些传教士挺感兴趣,但是他只是个没掌权的皇帝,朝会上做决定的不是他,他对传教士感兴趣也挡不住其他人排斥。

    那个叫杨光先的对历法一窍不通,也不知道为什么梗着脖子和传教士过不去。前些年写文章骂朝廷不该让西洋人制定立法,最近搭上了鳌拜的关系,更是恨不得大清境内的传教士全都死绝。

    上书谎称传教士意图谋反的是他,要把信徒全杀光的也是他。明明是个汉人,提起杀人比他们满人还凶残。

    顺治爷在世时任用传教士按照西洋的法子为朝廷制定新的历法,新朝新气象,前朝的历法已经不适用,要让百姓都习惯大清制定的历法才能让他们打心底里认同他们是清人。

    康熙和福全受父亲的影响,打小都对西洋的东西很有兴趣。他们阿玛让汤若望、南怀仁那人传教士来制定历法是看他们有本事,那历法在崇祯年间就编好了,只是没来得及正式版型天下就成了他们的。

    汗阿玛觉得那个版本太繁琐,这才让传教士着手删改精简一番再说颁行天下,怎么到那杨光先口中就成意图谋反了?

    他懂个屁的历法!

    前明的历法已经不准确,不然前朝也不会着手编撰新的历法,历法是徐氏文定公徐光启主持编的,又不全是传教士的功劳。在他们家汗阿玛把那历法改为《西洋新法历书》之前,那玩意儿叫《崇祯历书》!

    还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他咋那么有能耐呢?【1】

    康熙觉得杨光先这人有问题,尤其在鳌拜主持大臣审议过他的上疏后给传教士全部判了重罪之后,更觉得那人有猫腻。

    汤若望判了凌迟处死、南怀仁被判流放,钦天监中和传教士关系近的全部死刑。这哪是对历法不满,这是传教士杀了他全家吧?没有灭门之仇能恨成这样?

    他就想不明白了,历法好用不就得了,管那么多干什么。再说了,他杨光先那么大年纪,能不知道编撰历法的主要功臣是谁吗?

    徐光启还有前朝钦天监的那些人要是知道他拿新历来打压传教士,估计棺材板都压不住,死了也得被气活过来。

    康熙和福全都不满意审议的结果,但是鳌拜等辅政大臣和杨光先一样都看传教士不顺眼,大概是他们汗阿玛在世时和传教士走的近,所以那些传教士和汉臣一样,在满洲勋贵面前都是被排挤打压的对象。

    吉祥物皇帝也是有脾气的,传教士的性命他保定了,还有那几个倒霉催的钦天监官员,一个都不能死。

    康熙气的牙痒痒,暴脾气的少年帝王拉上二哥开始翻资料为下一次的朝会做准备,他还就不信他能吵不过一个什么都不懂的狗屁书生。

    隆禧本来在角落里翻看小册子,顺便听两耳朵哥哥们的话,听着听着他们家三哥就开始暴躁,把杨光先骂了个狗血淋头还不解气,看来是真的气得不轻。

    骂也只能骂个无关紧要的小人物不能骂鳌拜,万一清宁宫里有鳌拜安插的眼线,传到鳌拜耳朵里他不好解释。

    这么一想更气了!

    隆小禧喝完茶擦擦手,趴在桌子上煞有其事的跟着道,“这个杨光先,不行。”

    有好东西还往外推,还是聚集了自己人心血的好东西,他是敌人派来的奸细吧?

    康熙顿了一下,然后眼睛越来越亮,“对啊,可以从这个角度入手,二哥你继续整理传教士的功劳,我去问问那杨光先究竟是何方神圣。”

    隆禧:???

    他就是随口一说。

    小家伙张张嘴,还没来得及开口,他三哥就风风火火的召来顾问行询问杨光先的事情。顾问行顾总管,宫里行走的答题器,只有别人想不到的题,没有他回不上来的话。

    两个弟弟都去找顾问行听故事,福全也懒得再扒拉那些陈年的旧折子,没道理弟弟休息他干活,他也不相干。

    于是乎,围着顾问行听故事的很快变成三个人。

    顾问行对上三双亮晶晶的眼睛,只能挑着他知道的给主子爷讲,“杨氏世代蒙受前朝恩荫,杨光先成人后被封为新安所千户,大小也是个官儿。”

    当时正是新旧朝更迭的关键时候,有些事情不方便讲,不过那杨光先身上的确有些事儿能说道说道。

    那是在崇祯年间,给事中陈启新奉命留守北京城门,杨光先杨大人不知道怎么想的就跑去城楼质问说,身为朝廷大员却不去前线杀敌反而留在京城,这不是贪生怕死是什么?

    一番大义凛然的指责,当场就把陈启新给说愣了。

    陈启新没想到有人这么指着他的鼻子骂,大敌当前也没空纠缠,就好脾气的解释说他去前线也是死,多死他一个人对战事也没好处,留在京城才是他的本分。

    人家陈大人说的是大实话,他是给事中,是个言官,行军打仗上阵杀敌本就不该是他的活儿,他安安分分留在后方不添乱已经是帮大忙了,去前线干什么?

    说起上前线,他杨光先是千户,正儿八经的军中职位。他一个千户还留在京城大后方,哪儿有脸骂言官不去前线?

    陈启新是个文人,说起话来也文绉绉的,结果他好声好气解释了几句,反而让杨光先觉得他好欺负,当场就蹬鼻子上脸又是一顿臭骂。

    从朝中文人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官居高位,到大敌当前文官只知道躲在后方享乐,再到陈启新年轻时候干过的各种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别管有关系没关系,反正他是骂痛快了。

    也就是这一通臭骂,杨大人名声大噪,官位一路高升,前途一片光明。就是没过几年,崇祯皇帝就吊死在煤山的歪脖子树上了。。

    隆禧睁大了眼睛,听的也是一愣一愣的,“那杨光先为什么现在还在朝中为官?”

    不问不知道,没想到这杨大人还真是个“人才”。他知道现在有不少有才之人以前朝遗民自居,宁肯住在深山老林也不肯出仕为官。杨光先那么爱国,怎么没以身殉国?

    顾问行笑而不语,倒是康熙露出个阴恻恻的笑容,“这把柄不久自己找上来了吗。”

    嘴皮子上的忠君大义谁不会,那些忠臣不事二主、效仿伯夷叔齐宁肯饿死也不食周粟的大臣们各自回了老家,他们家汗阿玛掌权后没有过多的难为前朝旧臣,请不出来也没有强求。

    “杨大人和朝中不少官员交好,如今正在钦天监任职。”顾问行笑眯眯补了一句,好像忽然想起来的一样。

    作者有话要说:隆禧:我懂了,他以前爱大明,现在爱大清,反正都是爱国,爱哪个都是爱!

    ——————————

    【1】“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这话是清初历法之争时杨光先弹劾汤若望时说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