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京察风云(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437章 京察风云

    大明宫,含元殿

    就在贾珩与众人都在消化内阁人事变动时,只见殿中出班一人,手持象牙玉笏。【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

    吏部尚书韩癀出班,拱手奏道:「启奏圣上,京察大计,自都察院与吏部会商,初拟定期正月十八,臣等恭请圣裁。」

    《大汉会典》所载:「如京察之事,由部院主持于上,吏科,河南道,考功司协赞于下。」

    即由吏部主持,都察院监督,部院两方,被时人成为左右手,考功司丶吏科丶河南道负责具体事务。

    具体方法则是,一考语,二咨访。

    即所谓「采舆论于通国,集众思于廷臣」。

    咨访就是问卷调查,吏部会将写有官员名单的问卷,也就是访册,发放给在京科道言官,故而京察自陈疏中所写,以「准吏部咨,准都察院咨」开头。

    至于考语,则是京中衙堂堂官丶内阁大学士对内阁舍人等属官的考评,大体是后世班主任「该员勤奋刻苦,成绩优异……」之类的句子。

    当然,这一时期,京官因为担心罢黜,会发生互相攻讦丶写揭贴,甚至弹劾掌察御史的事来,打击报复,更是层出不穷。

    崇平帝沉吟片刻,道:「拟旨,定期正月十八,在京五品以下官,由衙署之堂上官,会同吏部丶都察院丶吏科都给事中,过堂审,四品以上,上疏自陈……」

    崇平帝话音方落,众臣都在消化时。

    许庐出班奏道:「臣有本奏。」

    崇平帝目光诧异看向许庐,问道:「许卿,可有何言?」

    许庐沉声道:「臣尝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都察院分属科道,既在被察之列,受咨访官员,当不应局限于科道御史,而防止同衙情牵面热,异衙之攻讦成汹。」

    崇平帝思量着,点了点头,道:「许卿此议尚可。」

    贾珩面色顿了下,思忖着。

    据说,这位左都御史一个年都没怎麽过,在都察院看资料,从通政司寻历年奏章,打算整顿都察院。

    许庐忽然看向贾珩,又向崇平帝拜道:「另,臣以为,锦衣府探事遍布神京,可集情讯供部院参酌之。」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议论沸腾。

    好你个许德清!你借皇帝爪牙之力勾结一起,是要打击群僚吗?

    工部尚书赵翼,面色一肃,出班反驳道:「圣上,京察又非兴大狱,岂得锦衣插手?以乱政制?」

    此刻,殿中群臣,纷纷出班奏禀,满朝文武纷纷赞同附议。

    崇平帝沉声问道:「贾卿,为锦衣都督,以为何如?」

    贾珩此刻能明显感受到,一道道目光注视而来,令他如芒刺背,面色一整,朗声道:「臣以为从无先例,况锦衣缉捕之权,只是为剿捕乱臣贼子,侦知不法,而京察自有诸位大人主持,锦衣又何间与?」

    这等得罪人的活儿,他不好参与,虽然会导致锦衣府职权无限扩大,但也势必遭到百官嫉恨,根基不稳,不宜广树政敌。

    况许庐这等殉道之举,他更不会陪葬。

    说来,崇平帝继位之初,也曾兴过一次大狱,但随着崇平帝逐渐掌控局势,陈汉的锦衣府,这几年重又人畜无害起来。

    看着下方的众臣,崇平帝面色沉静,没有人知道这位帝王在想什麽,沉吟许久,道:「锦衣外六所,也在改制,以应对虏战事,纵无诸般不妥,也抽不出空暇。」

    此言,算是把许庐的提议给否了。

    许庐也不坚持,或者说他提出来,也只是试探,既是试探天子心意,也是在试探那位少年权贵得心志,如果生出专权之心,势必应允下来,那时就是一条有死无生险路。

    众臣这会儿也暗松了一口气,可一想起京察大幕拉开,心头也蒙上一层厚厚阴霾。

    可以说,神京城中势必风起云涌,将会在至少半年的时间内,攻讦,揭贴,疏劾,此起彼伏,不知多少人要藉机生事。

    见诸事议定,崇平帝沉声道:「诸卿散朝,保龄侯史鼐,军机大臣并内阁大学士留下,共议军政。」

    这会儿已经是半晌午,群臣徐徐退出含元殿。

    而京察在正月十八开始的消息,也如一阵飓风般在整个神京城扩散开来。

    待群臣散去,殿中只留下五大军机并几位司员,内阁五位阁臣,一下子清净许多。

    崇平帝将目光重又落在贾珩,问道:「贾卿,京营诸军整顿如何?」

    此言一出,不仅是史鼎,就连东平丶西宁两大郡王世子,也都齐齐看向那少年。

    贾珩拱手道:「圣上,十二团营已初步整训完毕,再行募训士卒。」

    崇平帝旋即看向兵部侍郎施杰,问道:「边军裁汰将校一事,可有筹划?」

    施杰拱手说道:「回圣上,初步拟定裁汰边军之条陈,抄录数份,还请圣上御览并诸位同僚查鉴。」

    说着,在两个小内监的帮助下,从公文袋中取出誊录的具体策疏,散发开来。

    崇平帝眼前一亮,说道:「严卿,贾卿,你们都看看。」

    贾珩也接过条陈,垂眸阅览,不得不说,陈汉兵部还是有高人的。

    首先,查边,清点空额,实兵实饷,将吃空额的老弱裁汰掉。

    其次,汲取京营哗变之教训,兵部的策略更为稳健,只是清点兵力,减发饷银,对贪腐过往既往不咎,这是担心边将铤而走险。

    最后,派北静王丶南安郡王二王前往弹压丶安抚,因为很多边将,也就只有二人的身份能镇住。

    「红楼原着中,南安丶北静等人动辄出外查边,显然是在整顿边军了,但这些边将只怕贪心不足,没有重兵弹压丶调换,未必肯收手。」贾珩眸光低垂,思忖道。

    他总觉得事情不可能这般容易。

    这时,杨国昌面色灰败,嘴唇张了张,终究是将边将拥兵自重,不可擅动,咽了回去。

    如今,他已失在兵事上的话语权,对兵事建言,无论好坏,再说什麽都没人信了。

    「只等彼等事败,才可得一线转机。」杨国昌思忖道。

    崇平帝首先看向贾珩,问道:「贾卿,觉得如何?」

    贾珩想了想,道:「臣以为,还是当以稳妥为要,边军不同于京营,边将缺乏约束,又临敌虏,与京营颇有不同。」

    这话其实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但贾珩也只能如此,如今崇平帝踌躇满志,他也不好多说其他,否则就是不信任南安丶北静等人,容易引起无端争执。

    真就类似道长对海瑞说,满朝文武,只伱一人是能臣丶贤臣丶忠臣?

    南安郡王笑了笑,道:「圣上放心,甘肃总兵胡从敬,宁夏参将吴腾,当年曾在老臣手下为将,老臣与保龄侯此去,定当劝说他们清查空额,行实兵实饷之策。」

    保龄侯史鼐,适时拱手道:「圣上,固原丶延绥二镇,老臣愿往点查兵马,整顿军务。」

    北静王水溶也慨然说道:「大同丶宣府二镇,小王愿往。」

    此两地并未如前明,设三边总督和宣大总督等职,但河东丶河西丶宁夏丶山西等地巡抚,这些都是文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